彭家全 文光彬
中医治疗骨折的理论探讨
彭家全 文光彬
骨折;中医理论
《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泉, 其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的生长、发育、衰退的记载, 对骨伤科学者认识骨折的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对骨折愈合的理论是连续的3个发展过程, 即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作者在阅读古籍和临床实践中, 以中医理论来认识骨折愈合, 现将对治疗骨折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探讨论述于下。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难经》云:“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皆赖气血的温煦和濡养。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离不开气血的充养。由于经脉通畅, 气血调和, 骨骼就能得到充养而使筋骨颈强。若因伤折, 内动经络, 气血之道不得宣通, 瘀积不散, 为肿为痛, 归结为气滞和血瘀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骨折常先逐瘀血、通经络行气止痛, 然后予以调养气血、健脾益气等治则。可见, 对骨折患者从气血津液进行辨证论治,每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1气证病机及其证治 ①病因病机:跌仆闪挫, 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人体遭受骨折后, 气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而出现病理变化。a.骨折直接损伤经脉, 或间接挤压经脉使之扭曲不直, 或经脉瘀滞气机不畅。b.损伤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变化, 或为惊, 或为恐, 或为悲, 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c.骨折损伤, 经脉不通, 气机紊乱, 使各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间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可使气化功能失常。②常见症状和治则:a.气滞证:是由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疼痛为其突出症状, 以胀痛为主。特征为流窜不定, 忽聚忽散。气滞较重或经久不愈, 损伤脏腑, 致使内脏气滞, 升降失常, 代谢紊乱, 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治则:应以手法复位为要, 经脉通畅, 气滞便可自消。若筋骨复原, 气滞仍不消或七情所致者, 均以行气为主, 辅以活血。选方柴胡疏肝散、五磨饮子、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等。b.气虚证:是脏腑机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伤折后气滞不畅,脏腑功能受阻, 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多见于骨折中、后期,多累及脏腑, 而脏腑气虚以肺、脾为多见。肺气虚可见神疲少气、自汗易感等;脾气虚可见食少纳差、倦怠乏力、肌肉萎缩、四肢无力等。治则:以补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施用。
1.2血证病机及其证治 ①病因病机:血循行于脉中, 运行不息, 濡养全身。骨折后必伤血, 故有跌打损伤之症, 专从血治之论, 其病机有:a.脉络受损, 血液外溢, 流于脏腑,肌腠聚而为瘀。b.外力伤及经脉, 血行受阻于经髓之中, 或由于气滞不利, 血液受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谓“气凝在何处, 则血亦凝在何处”。③瘀血不去, 新血难生, 或由于失血过多, 或由于生化之源不足, 亦可导致血病, 多见血虚证。②常见症状和治疗:a.血瘀证:骨折脉络受损, 或气滞血瘀而为瘀。血瘀气滞, 不通则痛, 故疼痛在血瘀中亦可常见, 无论新陈伤均可存在疼痛。特征为位置固定不移, 性质为刺痛。新伤可见局部肿胀、瘀斑、疼痛。若瘀阻既久,新血不生, 肌肤经脉失去濡养, 还可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症。治则:以温血化瘀为主。常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 并随证加减。b.血虚证:为营血不能濡养脏腑、经脉、四肢而出现的证候。常由于损伤脉络, 失血过多所致, 或瘀血未去, 新血不能速生, 以及脾胃不足, 生化无源, 及素体血虚精亏者。除血虚共有症状之外, 可见筋弛筋挛, 关节不利,骨折迟延愈合甚至不愈合。治则:养血补血。予四物汤加减,也可根据症状选用八珍汤、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
1.3津液病机及证治 常见津液病变是津液亏损和水液停留。津血本为同源, 血虚可致津亏, 气滞血瘀可使水停。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离不开脏腑的气化功能。若气不化水, 水液停留则成水肿。津亏是骨折早期多因失血、大汗或瘀血化热, 消耗津液而致。①津亏:不能上承可见口渴, 不能濡润可见便秘, 化源不足可见尿少,皮毛失去濡养可见皮肤干燥等症状。治则:大都结合病因可选用增液汤、生脉饮等。②水停:肿胀由于水液停滞称水肿, 应与瘀肿鉴别。水肿的特点是皮色发白、光亮, 按之凹陷, 局部无瘀斑、青紫等征象。尿少尿闭是津液停滞的又一个症状, 多由于经脉不通, 瘀血阻滞而致。治则:以通利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法。可用五苓散、二陈汤等加减应用。
肝脏的精气除充养筋之外, 还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而且是充养骨骼的重要物质保证。骨折以后更需肝血的调节, 从生理基础上确立了骨伤科治疗骨折中调补肝肾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治则。清代伤科大师钱秀昌在其接骨理论中提出内服接骨紫金丹兼调理用地黄汤的补肝肾的内治法则。在临床上治疗骨折中、后期, 特别在治疗骨不连接和迟延愈合的病例中应用补益肝肾之法, 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充分说明了补益肝肾能促进骨折愈合的理论基础。
骨伤科的许多疾病, 尤其在骨折病治疗中均根据肾主骨、肝主筋为理论。骨折虽属暴力所致的局部病变, 但可以影响到五脏, 特别是肝肾之功能的失调, 古书有骨伤内动于肾、筋伤内动于肝的记载。临床上常遇见有青年人骨折后常出现遗精现象, 老年人骨折则常发生二便失调, 而不少女患者骨折后则常出现月经的紊乱。这些症状表明外伤骨折与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治疗骨折, 用药有一定规律。骨折中、后期用药常运用补益肝肾法, 促进筋骨的修复、骨折的愈合坚固。特别在一些老年骨折和一些迟延连接的骨折患者中, 常用接骨紫金丹、六味地黄丸等补益肝肾为主。
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个物质基础所产生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阴阳平衡可使筋骨劲强的论述。提出圣人陈阴阳, 筋脉合调,骨髓坚固, 血气皆从等理论, 以指导诊断和治疗认识骨折的维持阴阳平衡, 可促使断端愈合。
骨折损伤的早、中期局部的病理变化, 势必因气滞血瘀或气散血失影响经络脏腑, 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脏腑不和。后期常见肾阳虚。由于伤骨者内动于肾之故, 症见患肢痿软、畏寒肤冷, 少数男性有遗精症状出现。通过应用温补肾阳之法而起到明显效果。
因此在治疗骨折中除正确地复位与固定之外, 内治必须结合卫气营血、经络、脏腑等学说, 从整体出发进行辨证施治。正确应用阴阳学说进行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对提高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2014-03-28]
402289 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彭家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文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