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生
中药合理应用的思考
王日生
一般的药物都具治疗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两种效果, 在采用中医药进行防病治病时,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又能有效避免其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中药;合理应用;中医
中医通常采用中药与中成药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 应熟练掌握合理用药的有关知识, 以切实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现象。
按照中医理论, 治疗的核心理念是辨证论治, 这也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方法论,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 不仅应该了解和把握中药基本知识, 还应对中医药理论有所了解, 特别是要掌握中药具有的性能和特点、中药的功效和主治范围、中药的配伍和应用、药物的用量及用法,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环节。在进行药物炮制时, 要注意炮制前后药性出现的变化,遵循规范进行炮制, 要对有毒中药和无毒中药进行区分, 有毒中药特别是剧毒中药一定要慎用。在治疗一般病症时宜选用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或毒性较小的中药。
中医在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法则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成药的制作来源于中医理论, 所以, 在使用中成药时, 一定要遵守中医的辨证用药原则。
2.1中药用量有别西药 采用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 西医治病的思路是“对抗治疗”, 而中医强调的是人体自身机能的调整与协调, 二者的治疗理念存在本质差别。具体而言,中药讲究实现人体内的平衡, 而不是用药物来对机体进行成分补充或对体内某种物质进行清除。即便采用西医治疗, 同样也离不开机体调节机能的有效恢复, 所以可以看出中医用药治疗的特点与优势。例如:由热毒引起的病症, 中医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法;而由湿热引起的病症, 通常则采用清热利湿法;由风寒引起的病症, 采用的是解毒散寒法治疗;由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导致的病症, 应通过益气、补血、养阴和温阳进行调理[1]。
2.2配伍主辅用量不同作用也不同 进行中成药的方剂配伍时, 通常主药用量大而重, 辅药用量则少而轻。若剂量发生增减变化, 药物的功效就会出现改变, 例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二种药剂都是由同样三昧药组成, 即大黄、厚朴和枳实, 但是小承气汤所重用有是大黄, 其成分构成是:大黄9 g、厚朴6 g、枳实6 g。小承气汤的功效是荡热攻实, 其主治病症为身热汗出、不恶寒和谵语、胸腹痞满而硬、大便不通, 而厚朴三物汤所重用的是厚朴, 它的功效是长于利气,主治气滞腹部胀满和便秘。
2.3剂型不同用量不同 通常来说, 汤剂的用量要比丸剂和散剂的用量多。而单味药要比复方药的用量重。例如肉桂研面后冲服0.5~1 g, 就相当于服务汤剂5~10 g。治疗腹泻需大黄饮片入汤剂10 g以上, 这样才能达到致泻的目的, 而采用研面冲服仅需要2 g就能达到同样效果。
2.4病情不同用量不同 治疗急、重患者, 则要采取大剂量,否则不能奏效;而病症轻或慢性病, 采用的剂量要少, 要长时间进行服用, 如果服用的剂量过大, 药过病所, 则易损耗正气, 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患慢性病的患者一般正气已衰,伤及到脾胃, 通常表现为体虚。所以宜采用小剂量用药进行慢慢调理, 这样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卫气虚患的感冒患者,治疗时若采用大剂量的玉屏风散, 用药后易发生胸满不适;而服用小剂量药后, 则无胸满之憋。
现在所使用的中药和中药制剂, 大多按照传统经验进行临床服用的, 较为安全, 但中医讲“是药三分毒”, 用药恰当,可以治病强身;用药不当, 可能损身害命。中医讲, 用药恰当,附子、大黄和砒霜都皆是宝;而用药不恰当, 参、芪、鹿茸和枸杞也是砒霜。中药用的恰当与否, 关键是剂量问题与疗程问题, 这二者即关乎疗效, 又对用药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统计数据显示, 在122例服用中药中毒者中, 用量超过正常剂量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有107例, 占到全部统计人数的87.5 %。所以, 在用药剂量与用药疗程方面, 要严格依据药典用药,服药时要按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即便患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服药, 也应“衰其大半而止”, 然后用“谷肉果菜”进行补养[2]。
综上所述, 中药有疗效, 亦有毒副作用, 一定要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合理用药, 确保用药安全, 尤其采用中西药并用时, 更要慎之又慎。
[1] 刘吉龙, 林岫.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2):106-107.
[2] 孙秋艳.中药的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05):217.
2014-03-28]
528223 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