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2014-01-23 16:28:14刘春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1期
关键词:注射剂注射用抗菌

刘春梅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刘春梅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上报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表500份, 数据完整、准确、可靠。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并进行分类统计,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 男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女性。>41岁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组。静脉用药危险性高, 其引发的不良反应高达90.6%;药物外用相对安全性较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0.2%。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输液剂及中药注射剂。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有皮肤及附件318例, 消化系统79例, 呼吸系统38例, 免疫系统10例,内分泌系统6例, 神经系统5例。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保证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1]。本研究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上报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数据完整、准确、可靠。

1.2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5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并进行分类统计,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 男性266例, 女性234例, 男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女性。<20岁的有98例, 20~40岁的有146例, >41岁的有256例, 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组。

2.2药品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 静脉滴注443例, 口服给药32例, 静脉注射10例, 皮内注射5例, 肌内注射5例, 外用给药1例, 其他4例。静脉用药危险性高, 其引发的不良反应高达90.6%;药物外用相对安全性较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0.2%。

2.3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十名的药品品种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前10种药品有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3例,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44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36例, 参麦注射液25例,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16例, 红花注射液15例,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15例,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5例,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4例, 清开灵注射液13例。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输液剂及中药注射剂。

2.4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 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有皮肤及附件318例,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红肿、眼睑水肿、红斑、注射部位疼痛;消化系统79例,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胃肠不适、肝损害;心血管系统44例,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慌、血压异常、静脉炎;呼吸系统38例, 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呼吸困难;免疫系统10例, 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内分泌系统6例, 主要表现为咽干、口干;神经系统5例,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抽搐、肢体麻木、失眠、癫痫。

3 讨论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多;>41岁的患者是不良反应发生较集中的一类人群,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主要原因可能是中老年肝肾功能减退[2],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而易发生药物蓄积所致。

本次调查中发现静脉滴注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 表明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与以往报道相符[3]。这可能是因为静脉注射液对制剂质量、使用过程有更高的要求, 静脉给药的方式使得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 作用迅速而强烈, 使得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4]。

5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多种药物, 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 其次是中药注射剂, 与既往报道相符[5]。抗菌药物以头孢类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 其次是喹诺酮类和林可霉素类, 原因可能是这些抗菌药物存在滥用现象、合用频率高、临床应用广泛、药物活性强、抗菌谱广等特点[6]。中药注射剂以参麦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红花注射液及清开灵注射液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 原因可能是中成药成分复杂, 人们尚未能完全阐明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等方面的机制, 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控制使其极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7];此外, 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 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我国现在约70%的中药都是由西医医师开出, 他们缺少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 通常只按药物适应证选择用药, 而中医中药讲究辨证论治, 不同的病证, 选用不同药物治疗, 做到有的放矢, 若用药不对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可能还会引起不良反应[8]。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本次调查的50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 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 这可能与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在临床上的表现较其他系统、器官的损害易于观察和诊断有关。

总之, 应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1] 孙燕, 姬长存.我院2012年1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3):172-173.

[2] 袁珍娥, 梁传军, 廖洁琴, 等.药品不良反应15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10):84-85.

[3] 杨红艳.1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7(4):347-349.

[4] 李瑜, 郭泽莉, 吴妙燕.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4):7-8.

[5] 王长江, 徐厉标, 王真.我院3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其发生率分析.海峡药学, 2011, 23(12):249-251.

[6] 王晓梅, 张倩, 赵静, 等.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9):1315-1317, 1322.

[7] 苏雪芳, 张玉娥.我院2009-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北方药学, 2013, 10(9):114-115.

[8] 任新凤.348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医药导报, 2012, 31(5):685-687.

2014-02-08]

477150 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猜你喜欢
注射剂注射用抗菌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2:58:30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11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44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