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笛
病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预后效果影响观察
魏笛
目的 探讨病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预后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58例的资料。根据患者病程分为:长病程组(18例), 中病程组(20例), 短病程组(20例)。结果三组患者中转开腹例数分别为5例(27.8%), 2例(10.0%)和0例(0%), 三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例(11.1%), 1例(5%)和0例(0%), 而长病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8.6±14.5)min, 腹腔平均引流量为(80.8±15.4)ml, 平均住院时间为(8.3±2.4)d, 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随着急性胆囊炎病程的增加,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增加, 而且预后效果变差。
病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为主, 但手术预后效果往往因为患者发病的病程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探讨病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预后效果, 作者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58例的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58例, 其中包括男性30例,女性28例, 年龄范围为30~50岁, 平均年龄为(38.2±9.4)岁。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临床表现, 有明显的压痛感和腹肌强直, 其中有27例患者存在体温异常升高现象;患者体检结果发现白细胞计数超过10.1×109/L个;B超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1.3分组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程分为三组:病程<3 d的20例为短病程组, 病程范围为3~7 d的20例为中病程组,病程>7 d的18例患者为长病程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性别比例和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三组患者在不同病程条件下的手术预后效果具有可比性。
1.4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患者常规全麻后, 手术体位取脚低头高的侧卧位, 在脐下缘部位行1 cm左右的手术切口, 建立人工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四孔法), 首先通过腹腔镜观察患者炎症的发生程度, 对胆囊炎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后采取适当的取石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对符合中转开腹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及时转为开腹手术。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统计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中转开腹情况、腹腔引流和术后感染情况,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长病程组、中病程组、短病程组患者中转开腹例数分别为5例(27.8%), 2例(10.0%)和0例(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 P<0.05);三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例(11.1%,) 1例(5%)和0例(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 P<0.05), 由专业知识可知:长病程组中转开腹率和术后感染率均明显变大。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急性胆囊炎患者病程的增加, 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腹腔平均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增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方面:张金生等[1]的文献研究中对100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 与其文献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是张金生等文献研究并没有按照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程进行分组统计, 本组研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组, 更能体现出不同病程条件下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预后效果[2]。临床上将病程范围为3~7 d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划分为中期胆囊炎患者, 将病程范围超过7 d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划分为晚期胆囊炎患者[2],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了随着急性胆囊炎患者病程的增加, 各项手术指标明显增大, 也暗示了手术难度会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而显著性增加, 作者分析主要原因是中晚期急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脐下容易发生粘连现象, 粘连现象(尤其是脐下粘连)的存在严重影响安全气腹的建立, 并且是中转开腹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再加上中晚期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三角的分离很容易引起副损伤和出血现象, 因此对该类患者胆囊切除时, 一定要先弄清楚患处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切勿盲目操作。
[1] 张金生, 任俊华, 李宝,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00例分析.肝胆外科杂志, 2013, 21(2):111-113.
[2] 李元君, 陈治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54例报道.重庆医学, 2012, 41(19):1938-1939.
2014-04-09]
563000 贵州省, 遵义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