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 禄佳玲
低位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余艳 禄佳玲
目的探讨低位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本院施行低位产钳助产术的5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 分析低位产钳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术后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对产妇的影响多表现为阴道壁撕裂伤及宫颈裂伤等, 对新生儿的影响主要为面部皮肤受损及头皮血肿等。结论严格掌握好产钳助产适应证, 可有效避免母婴创伤, 降低剖宫产率。
低位产钳助产术;阴道分娩;适应证
产钳术是现代产科中加快分娩的一种助产方法, 是应用产钳牵拉胎儿头部帮助胎儿从阴道内娩出。头位难产时,应用低位产钳术可帮助产妇快速娩出胎儿, 避免了剖宫产术时因抬头过低取头困难造成的产妇损伤, 在产科临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在本院采取低位产钳助产的5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 探讨低位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分娩产妇58例, 年龄19~34岁, 初产妇41例, 经产妇17例,孕周37~42周。58例行低位产钳助产术的产妇中, 胎儿窘迫33例(56.90%),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例(5.17%), 各种原因导致的第二产程延长10例(17.24%), 胎位异常7例(12.07%),子宫收缩乏力5例(8.62%);所有产妇符合《中华妇产科学》诊断标准。
1.2方法 采用Simpson产钳, 手术均由本科高年资医生操
作。术后观察并统计产妇及新生儿有无损伤。
本组58例行低位产钳助产术产妇发生阴道裂伤7例(12.07%), 阴道壁血肿1例(1.72%), 宫颈裂伤3例(5.17%), 会阴Ⅲ度裂伤1例(1.72%), 未出现盆腔血肿、子宫下段裂伤及生殖道瘘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方面:产钳术造成面部皮肤擦伤3例(5.17%), 头皮血肿2例(3.45%), 锁骨骨折1例(1.72%), 臂丛神经受损1例(1.72%), 轻度窒息1例(1.72%), 未出现颅内出血及重度窒息等损伤。
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 远期并发症开始突显,如再次妊娠、子宫瘢痕部位妊娠问题等, 因此, 降低剖宫产率已成为产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产钳术是在第二产程内解决难产、迅速结束分娩的重要方法, 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且创伤小、产妇恢复快, 降低了产妇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产钳术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产钳术, 而中、高位产钳术因操作难度较大, 母婴并发症多, 故已被剖宫产所取代。低位产钳助产术是指胎儿双顶径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先露骨质最底部已达盆底, 胎头矢状缝已转至骨盆出口前后径上时使用产钳作为牵引力, 协助胎头下降及胎儿娩出的产科手术[1]。胎儿窘迫是进行产钳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组研究中33例出现胎儿窘迫, 占研究病例的56.90%, 与程文君[2]的研究相符。如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在第一产程, 可以采取剖宫产解决, 当发生于第二产程或第一产程末且胎头已至低位时, 则不宜进行剖宫产, 产钳助产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式。尤其对于低位产钳助产术, 只要掌握好产钳助产适应证, 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一般对母婴损伤很小, 并且可在数分钟内娩出胎儿。本院产钳助产的主要指征为胎儿窘迫或产妇有高血压综合征等内科疾病, 需要迅速娩出胎儿或缩短第二产程的情况。在实施产钳助产术前, 仔细检查产道, 综合分析骨盆、胎儿大小、先露高低、胎位等情况, 科学评估手术难易及可能造成的母婴损伤, 避免盲目操作。在产钳术过程中, 注意动作轻柔,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放置产钳前, 应查清胎头骨质最低位置与胎位, 当胎头骨质最低点达坐骨棘下 3cm时, 手术难度小, 且对母婴创伤小, 如遇对胎位不正、回转胎头困难、上钳扣合不良及牵拉阻力大等情况, 应及时放弃产钳, 采取剖宫产。本院58例产妇产钳助产成功率为100%, 产妇损伤多表现为阴道裂伤与宫颈裂伤, 各占12.07%和5.17%, 胎儿损伤多表现面部皮肤擦伤与头皮血肿, 分别占5.17%和3.45%, 无严重损伤发生。可见, 产钳助产术是安全可行的, 可以在胎儿窘迫等紧急情况下, 加快分娩过程, 抢救母婴生命, 且能降低剖宫产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王劭敏.低位产钳助产术58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21):51-52.
[2] 程文君.低位或出口产钳助产术132例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2):149-150.
2014-03-27]
553109 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卫生院(余艳);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卫生院(禄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