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红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袁玉红
目的总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科曾收治并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50例老年急性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护理效果, 总结有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 50例AMI患者治愈48例, 死亡2例, 抢救成功率96%, 复发1例, 再发率为2%。结论对老年急性AMI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 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性的胸部闷痛(部分患者无疼痛), 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 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 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加上老年人自身机体生理功能下降, 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等因素, 导致死亡率更高, 临床治疗和护理更加复杂。本科对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 其中女21例, 男29例, 年龄为68~8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制定标准2, 且均经血清心肌标记物、心电图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经积极抢救, 包括常规休息、镇痛、扩管、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抗心律失常以及急诊PCI治疗等。
1.3护理方法
1.3.1备齐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 将患者安排在冠心病监护室, 进行血压、心电、呼吸、体温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注意保证除颤仪、抢救药品及器械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平时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做好充分准备, 随时进入急救状态。
1.3.2合理氧疗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如果合并有肺部感染及心衰时, 低氧血症会更严重, 在入院早期均给予足量氧气吸入, 氧流量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2]。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 应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1~2 L/min为宜, 增加心肌收缩力, 缩小心肌坏死面积;对于心肌疼痛剧烈、心律失常或者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应加大氧流量, 以4~6 L/min为宜, 等病情稳定后再调整氧流量。
1.3.3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急性AMI患者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劳等因素导致心律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 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动态观察ST-T波改变, 以了解心肌缺血状况。要保持高度警觉性和敏感性, 发现病情变化, 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 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正确紧密, 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 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片脱落, 妥善放置好各类导线, 血压袖带应按时松绑, 以免长时间测血压时, 被测肢体循环障碍及患者不适。
1.3.4适时镇静止痛, 观察药物反应 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是心肌梗死急性期典型表现。持续心肌疼痛会使患者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心排出量增加而加剧心肌缺氧, 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因此应及时给予患者止痛。对于无低血压的患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等[3];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给予哌替啶注射;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给予吗啡皮下注射, 同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1.3.5饮食调整 患者早期若出现呕吐时, 应静脉补液及药物止吐, 呕吐停止时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并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禁烟酒, 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
1.3.6大便护理 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 AMI患者都必须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常因便秘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甚至发生猝死。因此, 护士应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嘱患者排便时严禁用力过度,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由于卧床期间活动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进食减少等原因患者易发生便秘,鼓励患者进食含渣多的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萝卜、苹果和香蕉等加以预防;对便秘者可以适当给予缓泻剂, 如开塞露、果导片等, 配合腹部按摩,以解除便秘。
1.3.7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心肌疼痛会反复发作, 而且伴有心律失常, 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绝望心理、进而反复加重心律失常, 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 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告知其情绪激动、焦虑会加重病情;给其介绍以往成功治愈病例, 建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家属探视, 防止患者情绪激动而加重心律失常。
1.3.8并发症的护理
1.3.8.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 能否迅速诊断严重的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一旦发现, 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护理并做好抢救准备, 及时准确给药。如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 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电除颤, 选择200~3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 一次未成功可再次除颤, 最高可达360 J。电击除颤时, 需准备2~3层盐水纱布垫裹住电极板, 避免患者电击部位皮肤灼伤。有严重窦缓, 立即遵医嘱给阿托品0.5~1 mg静脉注射或异丙基肾上腺素1 mg静脉滴注, 防止心脏猝死的发生。出现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应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治疗, 以挽救患者生命。
1.3.8.2急性左心衰竭 输液过快过多, 合并感染, 心律失常, 大便用力, 精神紧张均是常见的诱因[4]。因此, 应特别注意避免, 护理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气急、夜尿增多等表现,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避免一切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如饱餐、用力排便、情绪烦躁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1.3.8.3心源性休克 常发生在发病1周内, 在病后24~48 h内, 常因广泛性心肌坏死, 缺血致排血量降低, 心肌收缩和减弱引起的心源性休克, 观察时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末梢循环、尿量等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通过有效的护理, 50例老年急性AMI患者治愈48例,死亡2例, 抢救成功率96%, 复发1例, 再发率2%。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年龄、心理因素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老年人多有老化性或慢性疾病及认知障碍, 所以当他们就医时, 大多数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和并发症增多。对本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及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使护理人员能够准确、全面地观察病情, 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操作, 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大大提高。
[1] 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54.
[2] 陈丽, 李青, 蔡红.老年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要点.中原医刊, 2010, 31(7):48.
[3] 陶彩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实用医技, 2001, 8(11):903.
[4]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22-123.
459003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