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是中央领导人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初期吃米糠野菜充饥保命的苦难年代,能深刻体会到从习近平主席到李克强总理对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苦口婆心讲话的深刻含义。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多种薯类作物,为拓宽我国食物来源苦苦奋斗,作为我国淮山药研究首席专家,我和全国相关单位同仁一起,使我国淮山药种植面积由2008年前的30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700万亩,单产也获得了提高,使昔日餐桌上的“奢侈品”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日常食品。
但是,我总是在思考一些深层的问题,比如农耕变革与农业产出的关系问题,细想起来,总让我觉得不够踏实,想来真的可怕。
中国13亿多人口,目前国泰民安,世界瞩目。这一局面,是怎么得来的?除了政局稳定之外,另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我们现在“手中有粮,心不慌”。粮食真的是关键!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十连增”的背后,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攀升。
当前国泰民安的局面,至少动用了六个“空前”:一是农田空前使用机械化耕作;二是空前大范围使用良种(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小麦);三是空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四是空前投入农田水利灌溉;五是空前实施政策性补贴调动种粮积极性;六是空前大量进口粮食。
面临的问题是,粮食再“连增”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大?人口还将增长,粮食再“连增”的压力十分巨大。中国未来“可怕”的问题,第一个是拿什么来保障我们能吃饱饭、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吃饱饭?拿什么来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稳定?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恢复我们的生态?雾霾和沙尘,是目前国人呼声最高的生态灾难问题。其实,除了工业污染之外,其成因与农耕形式的变革以及地面植被裸露也有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近些年来,西北、华北等地提倡了农田免耕,加上过量化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减少,再加上过度采用地下水资源等,可能造成表土松化,遇风刮动则尘土飞扬,另外大区域耕地表土尘土随风飘动,再加上与工业污染物融合和气候等条件的耦合,就生成了令人可怕的雾霾和沙尘。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评价现行农耕方式方法,我们切不可忽视了对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还提出,要研发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机械。其实,农业机械的发展,必须与精耕细作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科学种田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广西农科院研发出的粉垄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模式)。正因为有了这些耕作方法不断改良的成果加上良种,使中国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虽频遭自然灾害,但粮食仍获高产。从刀耕火种,到人力整地、畜力整地、拖拉机整地,每次耕作方式的变革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依靠现代农机具实现高水平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中国近年来保障粮食稳产、增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未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与机械化相结合才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
本刊特约观察员 韦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