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实习记者 李洁琼
以让“地沟油”变成“航天油”为例,这种做法既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地沟油”,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前景相当诱人,但是要想用生物质航空煤油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仍然困难重重。
2014年2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南锣鼓巷视察时问随行的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地沟油去哪儿了?没有去搞麻辣烫吧?”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所有中国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地沟油究竟去哪儿了?
据悉,当时那位负责人回答说,北京各区都建了废弃油脂处理厂,年回收废弃油脂10万吨,还有70万吨通过市场化渠道处理。
这位负责人的回答让习主席放心了,但现实生活中“地沟油”的流向却没法让老百姓放心。如何根治“地沟油”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1年9月13日,中国警方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案,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该案件震惊全国,“地沟油”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何处理“地沟油”成为考验政府的一道难题。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为此曾发出《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地沟油”行为,同时探索适宜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及管理模式。该《意见》可以说是有“堵”有“疏”,科学合理。之后,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各种政策,加大力度解决“地沟油”问题。
通过对各地政策的分析,各地在治理“地沟油”时,很多地方政府以“禁”代“疏”,各种形式的“禁散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餐饮服务单位的餐厨废弃物,经过非法提炼与加工,形成了“地沟油”,然后又通过“回收油”、“潲水油”等散装形式,重新流向餐饮企业的餐桌。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颁布了“禁散令”,明令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认为不让这种散装油进入市场就可以防止“地沟油”上餐桌。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海南、青岛、西安、乌鲁木齐等多地为防堵“地沟油”,都出台了该类型的禁令。
但是,“禁散令”并没有阻止“地沟油”走上人们的餐桌。2013年10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四起食品安全案件,三起涉及“地沟油”,其中又以连云港特大制售地沟油案最受瞩目。
新型地沟油与以往地沟油的差别主要是原料不同。犯罪分子从一些小作坊里批发购买鸡皮、鸭皮、鸡屁股、鸭屁股、猪下水、猪内脏等动物的肉制品加工后的剩余废弃物,有些废弃物已腐烂变质,他们用大铁锅大火将这些废弃物进行熬制后形成原料油,也称毛油。被曝光的这起“新型地沟油”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将这样的毛油卖给了江苏省康润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经调查,江苏省康润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些成品油进行包装后,一部分被冒充色拉油等食用油低价批发给食品公司、食品加工企业、餐馆、居民等供人食用,另一部分则被一些食品企业用作深加工用油,他们用这些劣质食用油进行食品深加工,如制作火锅调料、调味剂、饼干等口味比较重的食品,堂而皇之流入到百姓的餐桌。
新型地沟油的出现表明了以“禁”代“疏”这种治理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禁散令”只能堵住“地沟油”的出口,却对地沟油的“入口”,即餐厨废弃物重视不够,并不能真正斩断“地沟油”的黑色利益链条。“地沟油”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堂而皇之地走上百姓的餐桌。
为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探索适宜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及管理模式。这种变废为宝的治理“地沟油”的思路已经被国外的一些实践证明是大有可为的。
在香港新界将军澳工业区,来自荷兰、中东及本地的投资者出资1.65亿美元,建成一个大型生物柴油炼制厂,目标是利用全球领先的技术,把“地沟油”、废食用油等转化为生物柴油。公司总裁安东尼·狄克逊介绍,工厂的设计年产量是10万吨生物柴油,其原材料主要包括棕榈油脂肪酸、废食用油、隔油池油(俗称“地沟油”)和动物脂肪。ASB生物柴油炼制公司从2010年11月起向约1800个香港连锁餐厅收购废食用油,目前已是香港最大的废食用油收购者。
在地球的另一端,“地沟油”也被认为是可以“飞上天”的“香饽饽”。2011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一架波音737飞机搭乘着171名乘客,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巴黎,荷兰航空成为全球首家使用生物燃料进行商业飞行的航空公司。
据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地沟油航班的开始起航,荷兰国内对地沟油原料制成的航空燃油需求量非常大,远远超出当地的供应能力。
就这样在国内被万人唾弃的“地沟油”开启了它们的“飞天之旅”,成为万众瞩目的“飞天油”。而荷兰航空并不是唯一一家将废弃油“飞上天”的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英国已有航空公司尝试了将动物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并进行了试航;2011年,英国汤姆森航空公司也尝试将飞机其中一个引擎中的燃料,换成由废弃油处理成的燃料油,实现了试航成功;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也开始执飞洲际航线。
据报道,石化巨头中国石化集团正在努力将“地沟油”转变为航空煤油。从2009年起,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承担起生物航煤研发的任务。2011年9月,中国石化在镇海炼化杭州石化生产基地改造建成亚洲第一套生物航煤工业化生产装置。2011年12月,该装置以棕榈油为原料首次生产生物航煤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且具有批量产能的企业。2012年10月,又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航煤产品。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龙军表示,“这一绿色技术的突破,表明我们有了应对欧盟征收航空碳税政策的技术策略,将为我国航空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及航空生物燃料产业的发轫奠定坚实基础。”
以让“地沟油”变成“航天油”为例,这种做法既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地沟油”,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前景相当诱人,但是要想用生物质航空煤油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仍然困难重重。
2013年4月,一架加注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空煤油的东方航空空客320型飞机试飞成功,但是首次试飞成功之后,生物航煤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成本过高。
有研究称,目前生物质燃油的成本是传统航油的1.5~2倍。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生物质航空煤油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有规模,石油化工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在面临成本高等困难的情况下,生物质航空煤油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商业上也能获得成功。
中石化镇海炼化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生物质航空煤油的成本是很高的。生产出来的品质几乎要与传统航空煤油一模一样。这样的话,原来的客户如果想要改用生物航煤,就完全不存在问题。现在还在实验阶段没问题,但是要大规模生产,成本就必须要降低。”
荷兰SkyNRG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德克·克罗内梅杰也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的这种地沟油燃油的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多。因为价格原因,目前荷航采取了50%地沟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
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生物航煤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尚属刚刚起步,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成本的因素,原料持续供应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河北有一家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从地沟油中加工提炼出一种增塑剂——环氧脂肪酸甲酯,真正可以让地沟油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环氧脂肪酸甲酯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产品,是一种增塑剂,做塑料制品离不开增塑剂,它可以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输血袋、儿童玩具等领域。按生产能力,这家企业一年需要“吞进”8万吨地沟油,但目前每年“进账”的地沟油只有2万多吨。“我们常常因收不上地沟油原料而被迫停产。”该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
专家表示,尽管地沟油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但毕竟我们已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成就,未来,“地沟油”也许将不再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成为“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