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加快农牧一体化发展

2014-04-18 04:47:18关法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养鹅杂草田间

文|关法春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农牧一体化农业系统的建立,在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

“玉米田养鹅”模式——鹅在田间觅食。

金色的阳光洒向布达拉宫,也普照着整个雪域大地,这就是真实的“西藏”。西藏虽然称不上一个农业大省,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农牧业开始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为加强和推动西藏自治区在新形势下的农牧科技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藏区农牧民收入。

2013年年初,西藏自治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中科院西藏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分别在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林芝县八一镇章麦村正式启动,其中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承担了林芝县八一镇章麦村示范项目。

典型案例

按照示范项目组统一部署,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引导林芝县章麦村全体村民集体入股成立了“西藏林芝旺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平台下,利用该村的连片土地发展“农牧一体化”生产,实施以“玉米田养鹅”和“林下藏猪放养”为核心模式的“农牧一体化”生产体系试点示范。

“玉米田养鹅”模式:主要是在利用玉米农田内的杂草来养殖肉鹅,而养鹅对玉米产量影响则很小,农田内养鹅密度为300~400只/hm2。该模式主要使用了两项关键技术,一是使用“一炮轰”施肥技术,就是将玉米追肥时使用的普通尿素,提前到播种时施入缓释尿素,从而避免了由于玉米中期追肥起垄作业,对田间杂草的破坏;二是将鹅的拒食剂(一种植物浆液的3000~5000倍稀释液),通过改造后由普通喷雾器喷到玉米叶片上,从而避免了鹅对玉米叶片的采食,从而确保玉米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以上两项关键技术的使用,解决了鹅和玉米在同一块农田内的共生难题,实现了生产效益的大幅提高,“玉米田养鹅”模式最大的一块推广田为10.2亩,每亩收入达4449元,是往年当地单一玉米种植收入的3倍以上。

“林下藏猪放养”模式:示范田总面积约300亩,按照每头藏猪20kg来计算放养量,放养密度为15只/hm2。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一定面积围栏内的林下杂草和昆虫来放养藏猪,一方面是运用成本低廉的果树防护技术,在藏猪对幼龄果树的破坏的同时,还要适应幼树不断变粗的树干;另一方面,对果树定植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地表土壤形状稍加改造,可以使藏猪排泄的猪粪很容易地汇集在果树根基周围,再结合不同果树区域轮流放牧藏猪的轮牧技术,就在实现猪粪还田的同时,解决了藏猪粪便对果实的污染问题。以上关键技术的解决,使得“林下藏猪放养”模式得以顺利进行。

“林下藏猪放养”模式——猪在林下吃食。

截止至2013年年底,该村依靠“玉米田养鹅”和“林下藏猪放养”这两项“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在扣除必要的生产成本后,章麦村“西藏林芝旺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向村民进行了两次分红,总额合计10余万元。

除了“玉米田养鹅”和“林下藏猪放养”这两种“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外,还开发出诸如“林下养鹅(或羊)”、“玉米+苜蓿+肉牛”、“菜豆田养鹅”等技术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农牧一体化”的生产内容,满足不同生产条件的需要。

“农牧一体化”的优势

在实施“农牧一体化”生产方式时,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课题组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放养方面均减少了一些生产环节,加上在播种等环节的农业机械辅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这种方式适于在一定面积(50~200亩)的规模化下进行生产,这对于家庭农场生产是非常适合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农牧一体化”生产与传统的种植业比较而言,其在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经济生物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物种资源和增加农业生物数量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农牧一体化农业系统的建立,在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从而促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并通过其稳定的较高收益保障后续生产的进行,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因而是一种农业可持续生产方式。其技术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牧一体化”遵循生态学原理,将田间的所有作物、杂草、昆虫等都看成是人类粮食的直接或间接来源,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让作物、杂草、昆虫、畜禽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在同一块土地内能够同时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禽,由此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产品也更健康,土壤会变得更肥沃,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运用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其生产效率也会更高,非常适合人少活多的家庭农场经营。

其次,“农牧一体化”提高能量转化率。“农牧一体化”的理论是在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和农业气候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生理学理论是进行动植物生长调控、实现太阳光能高效转化从而达到高产出的基础。农田从太阳接收的光能,依照着林德曼(Lindeman)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就是说,在其转化过程中,能量从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转化率只有10%左右,以饲料养猪为例,只有10%左右的饲料能量能够转化成猪肉,其它大部分能量都被消耗在猪的呼吸、排泄等机体正常功能维持上。在畜禽产品的转化形成过程上,与常规生产方式“太阳光能——作物——籽实——畜禽产品”的转化过程相比,“农牧一体化”从最初的太阳光能吸收到最后形成畜禽产品,是沿着“太阳光能——作物叶片(杂草等)——畜禽产品”的转化过程,其中减少了作物形成“籽实”后再经畜禽转化这一环节,按照能量转化的“十分之一定律”,减少了一个环节在理论上就相当于将转化效率提高了10倍左右。

第三,“农牧一体化”生产能够取长补短。根据植物发育呈现苗期生长速度慢、中期快而衰老期又慢下来的逻辑规律,“农牧一体化”生产始终在植物生长速度最快的中期进行轮牧,避免了由植株进入衰老期畜禽无法采食,而产生的物质与能量损耗,从而提高了对植物的利用效率;同时,在作物生长后期,由于植株遮光严重,以致田间杂草生长速度慢,畜禽能量摄取不足,于是畜禽出现短期掉膘或体重停止增加的现象,但是通过利用动物的生长补偿效应,畜禽体重损失可以通过后期的短期育肥,来使原有的体重损失得到弥补。

如果说生理学理论是侧重从植物或畜禽的单一个体出发进行调控,那么生态学理论是从个体组成的群体角度进行调控。

在常规玉米生产上,玉米生长的前期清除了田间杂草,同时加上玉米植株很小,导致大量的太阳光能没有被植物吸收转化成人类所需要的光合产物,而是直接白白地照射到地面上产生“漏光”现象,而“农牧一体化”生产在玉米间的空地上也长满了杂草,太阳光能在经过上层作物叶片利用后的漏光,都可以被地面的杂草叶片所利用,然后杂草成为畜禽的饲料。因此“农牧一体化”生产通过玉米和杂草这种双层组合,可以比原来的单一玉米合成数倍的光合产物,由此土地的产出物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也自然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农牧一体化”田间保留的多种杂草,不仅可以为多种农业昆虫提供生存家园,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由于田间地表面布满了杂草,可以保护农田抵御狂风暴雨的袭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抵御不良灾害的能力。

第四,“农牧一体化”能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养料来源,以往传统农业是把富含多种养分的腐熟有机粪肥施入田间,从而保持土壤中养分的均衡,但自从化肥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后,化肥取代了传统的有机肥,单一的过量氮肥、磷肥施用,而缺乏其他营养元素的补充,不仅导致土壤养分状况失去平衡,而且过量氮、磷随着雨水或灌溉用水,进入了地下水和湖泊,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牧一体化”生产能够将大部分杂草、部分作物秸秆以及在养殖过程中从外界购买的谷物、鱼粉等饲料等,通过主要在田间进行畜禽养殖而产生了大量的粪肥,并直接还田,无需人工去进行堆肥、田间施肥等传统的有机粪肥肥田作业,就能实现土壤培肥。

2013年本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一体化”生产中的农田土壤养分N、P2O5和K2O平衡率分别为16.63%、83.56%和21.45%,系统养分输入大于输出,土壤肥力质量趋好。试想,如果采用“农牧一体化”生产进行连续几年的土壤培肥,那么当土壤肥沃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减少成本又高、又有污染的化肥施用了。

最后,“农牧一体化”能够巧克寒冷气候。在农业气候学方面,作物是春天晚霜过后至秋天早霜来临期间,利用太阳光能制造光合产物,传统生产在春天晚霜前和秋天早霜来临后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是不能进行传统农作物生产的,但杂草却可以在这段没有作物生长干扰的时间里,充分进行生长发育,制造光合产物。“农牧一体化”生产充分利用了杂草的耐寒性,在不能进行传统作物生产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进行生产杂草养殖畜禽,因此比传统农业延长了两个多月的生产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农田的产出。此外,在农业灾害频发的现阶段,如发生水灾、寒害等异常灾害,导致粮食作物死亡或严重受损,但只要有作物植株存在,或者田间有杂草存在,农民仍可以通过作物植株和杂草饲养畜禽,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气候异常年份获得较为可观的生产收益。因此,“农牧一体化”生产可扬长避短,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灾能力。

在西藏推广“农牧一体化”意义

2013年,西藏加大农牧业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实施农作物新品种及良法配套技术示范22.7万亩,开展饲草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9万亩,实施畜禽良种扩繁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5.02万头(只),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服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在多项农牧科技项目的带动下,西藏农牧民的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520元、增长14%,实现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是,毕竟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农地田块较为分散、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海拔高等自然因素阻碍西藏农业的发展。此外,目前西藏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牧民科技应用水平仍然偏低、特色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与传统的一块农田只能种植作物不同,“农牧一体化”能够在一块土地上,既种植作物,又养殖畜禽,将一块土地的功能大大地扩大了,因而其产出更多,生产效益得以大幅度地提高,于是“农牧一体化”生产承载的功能也就更多。

“农牧一体化”在生产上优势明显,在经济效益上,其除了常规的种植收入外,还额外增加了养殖收入,因而经济效益是一般常规生产方式的两倍以上;在生产效率上,“农牧一体化”在种植环节减少了除草、追肥等工作,在养殖环节减轻了饲喂、粪便清理等工作,如果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进行规模化生产上,其效率将会更高;同时,由于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其生产的产品安全性更高,更符合人类健康要求;而且由于“农牧一体化”能够将畜禽粪肥还田,因而土壤将变得越来越肥沃,反过来肥沃的土壤又能提高产量和效益,由此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养鹅杂草田间
春日田间
科教新报(2023年13期)2023-08-15 10:18:52
拔杂草
科教新报(2022年22期)2022-07-02 12:34:28
田间地头“惠”果农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林下养鹅的特点和生态养殖技术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20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1:59:34
养鹅失误失败教训100例
水禽世界(2016年5期)2016-12-23 20:40:50
农村养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57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9
青年“鹅倌”圆梦反季节养鹅
中国火炬(2014年10期)2014-07-25 1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