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红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经典载体。她记载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身陷囹圄却痴心一片,誓死不休的坚贞。
可是,近现代以来,白话文慢慢取代了文言文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学校文言文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学生认为文言文是过去的东西, 进步就要舍弃那些老得掉渣的东西,应该给我们的现代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再者,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又比较大,那么多实词、虚词、句式等等难以理解,于是更难以对她心生好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又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科学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如果没有文言文,中华文明不会延续,中国的社会不会发展……所以教育要注重文言文作品的阅读,通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健全的人格。例如学习了《传记选读》中的《苏武传》,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学习了《陈情表》,学生就会被李密对祖母的那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祖孙情感动;学习了《报任安书》,学生深深理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决心。学生可以从中直接体味古人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再者,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中学会很多知识,例如:写作中语言的言简意赅、中心思想的深刻,文章构思的严谨等等。更重要的是,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第二,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寻找兴趣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态度。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小故事可做导入,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例如古代座次席位的礼仪,渐次引入到对全篇的阅读理解中去。
第三,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基本规律 文言文很难,但不是无规律可循,例如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而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举个例子:“即”和“既”在写法上的不同,突出字形对理解它们有很大帮助——“既”左边是一个装满豆子的器皿,盖子已经凸起来了,右边的人坐在旁边,张大口,脸扭向一边,显然他已经吃饱了,所以“既”的本意是已经。“即”字与“既”不同在于右边的人动作不同,这个人坐在器皿的附近,准备吃豆子,注意是“准备”,还没有吃,所以我们理解为“靠近”,这个人靠近器皿,手触摸到它,所以引申为“依附”,再引申为“到…去”,引申为“就着”,推出“当前(最近的时间)”等等,在讲这个字的时候,学生很敢兴趣,而且觉得文言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第四,要鼓励学生“书读百遍” 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文言文外,其余时间是很少去读文言文的,对古汉语的“语感”非常欠缺,所以“诵读”是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金钥匙”。只有好好掌握了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文言文知识的门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能读出古文的特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能解出其中的意思。所以应让学生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注意方法。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要把教师范读、听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 读准字音、停顿还不行,还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
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弘扬了民族文化,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让我们在阅读中体悟,在兴趣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