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壮,康少酺,郑 振,于欢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136)
相变诱发塑性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由于兼具高强度和高延伸性能,可冲制较复杂的零件;还具有高碰撞吸收性能,一旦遭遇碰撞,会通过自身形变来吸收能量,而不向外传递,可用于汽车结构件及其加强件,近年来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1-3]。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1% ~2%)Si-(1% ~2%)Mn钢中,利用了组织中贝氏体存在的作用,开发了C-Mn-Si TRIP钢。这类新型TRIP钢含有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多边形铁素体和贝氏体多相组织,通过应变诱导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利用显微组织中相变诱发塑性来造成强韧性平衡增加。被一致认为是新一代最佳高强度钢。
组合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轧制方法被称为TMCP(Thermo Mechanical Controlled Processing)-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已成为生产高性能高强钢所不可缺少的技术,它是在“控制奥氏体状态”的基础上,再对被控制的奥氏体进行相变的控制技术。热轧带钢轧制后通过冷却到贝氏体相变区域,在此温度钢板被卷取成钢卷,产生了TRIP组织。然而,在TMCP过程中因TRIP钢中存在Si、Mn元素,钢的表面非常容易形成致密的Mn2SiO4氧化物薄膜[4]。这个氧化物影响了电镀性能。A1在TRIP钢中的作用方式与Si相同,而对涂层性能不产生影响。TRIP钢中的Si无疑可以被A1所替代。
作者针对高铝低硅TRIP钢,热轧后经过控制冷却后再恒温保温,通过显微组织观察与力学性能检测,对其相变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高铝低硅TRIP钢在TMCP中的相变诱发塑性钢行为。
实验材料取自本钢真空感应炉冶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130kg钢锭,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钢锭首先被锻造成80 mm×120 mm×600 mm的钢板,经 φ450、φ300 轧机热轧成20 mm×150 mm×2 000 mm左右的坯料,再机加工得到17 mm×20 mm×65 mm实验料。实验料在高温箱形电阻炉(SRTX-8-13)中加热。在外热式坩埚电阻炉(SG-5-12)制成的盐浴炉(50%NaNO3+50%KNO3)中等温。采用IRCON手提式红外线测温仪测温。
对A、B钢的实验料,经1 200℃加热后,采用φ180轧机进行5道次热轧至2.8 mm厚。终轧温度和终轧压下量分别为700~800℃和30%~50%。坯料终轧后空冷16~27 s后水冷至620~670℃时淬入400℃盐浴炉中,保温25 min后,取出空冷。
在INSTRON 4206电子机械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采用Leica DMIRM型图像仪进行金相组织观察。用SX-5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显微组织分析。采用D/max2400型X射线衍射仪(XRD,Cu Kα射线)测定试样拉断前后的残余奥氏体量,根据公式(1)计算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
式(1)中Iα和 Iγ分别为(200)α 和(211)α 峰以及(200)γ,(220)γ和(311)γ峰的积分强度。
对不同化学成分的A、B两种钢,每种钢取5个坯料按上述同样工艺热轧实验,其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到,两种实验钢在同样的工艺制度下,力学性能均较好。A、B钢相差不多。5个试样平均值,A、B钢抗拉强度约为755 MPa和759 MPa,伸长率约为29%和30%,强塑积分约为21.880 GPa%和22.600 GPa%。通过对二种钢表征强韧性综合性能的强塑积的对比来看,高铝低硅的B钢力学性能要优于普通硅锰钢(A钢)。
A、B钢实验后获得的金相组织见图1所示,扫描电镜照片见图2所示。
图1中,A、B两种钢热轧后恒温冷却均得到贝氏体、铁素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显微组织。光镜下白色的铁素体呈多边形形状,贝氏体为粒状,而残余奥氏体则无法分辨。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铁素体呈黑色的多边形形状,两种钢中均有灰色的残余奥氏体存在,而粒状贝氏体量较多(图2)。
A、B钢试样在拉伸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XRD)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表2 两种钢力学性能
图1 两种钢金相组织
图2 两种钢扫描电镜照片
图3 A钢试样的X射线衍射图
图4 B钢试样的X射线衍射图
图3中,A钢拉断前,残余奥氏体含量为20.12%,拉断后,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为13.22%;而图 4中,B钢拉断前,残余奥氏体含量为23.14%,拉断后,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为14.18%。A、B钢拉断前后,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与残余奥氏体量的减少均为XRD图所证实。由此说明,A、B钢在拉伸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使其含量降低。而因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发生。
A、B钢中均含有Si、Mn合金元素,TRIP钢在相应的热轧冷却过程中,各种合金元素起着不同的作用。Mn是奥氏体稳定化元素,钢在加热时Mn溶入奥氏体中,使Ms下降,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Si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提高铁素体中碳的化学位,使铁素体中的碳向奥氏体内部扩散;当钢在盐浴炉贝氏体相变区等温时,奥氏体转变成贝氏体,碳向奥氏体晶粒内部进一步扩散;最后,碳在奥氏体中不断富集,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文献[5]指出:Si净化奥氏体组织,是铁素体稳定性元素,加速了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它还在贝氏体相变期间通过延迟碳化物的沉淀,增加了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因此,TRIP钢中Si元素的存在,使TRIP效应显著。
虽然 TRIP钢中含有 Si是必要的。然而,TRIP钢中由于存在Si、Mn合金元素,在加热过程钢的表面将形成非常稳定的Mn2Si04等氧化物[4]。当钢板热轧时,因TRIP钢中的高Si含量导致钢板表面产生厚的氧化皮将易于轧入钢板表面,并很难通过酸洗清除,从而影响钢板的电镀性能,使TRIP钢表面涂覆质量变差。为提高TRIP钢表面质量,必须设法降低钢中的Si含量。Si的作用是直接阻碍渗碳体析出。A1的作用与Si相似。A1也是一个在渗碳体中不溶解的元素,A1在TMCP过程中并不偏析,因此,对于钢板的电镀来说,添加Al并不对涂层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能够用 A1来替代 Si,以 A1替代 Si的低硅TRIP钢具有良好的涂镀效果,却同样可获得相变诱发塑性。
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坯料终轧后空冷至660~670℃然后再淬入盐炉中保温。空冷期间,坯料恰处于奥氏体与铁素体二相区,奥氏体必然向铁素体转变,结果,多边形铁素体形成。当坯料在盐炉中贝氏体相变温度保温时,由于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能够进行贝氏体转变的奥氏体的数量必然减少。结果,贝氏体转变后,残留奥氏体的数量相应地减少。而TRIP效应的实现正是需要残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向马氏体的转变。在TMCP中随着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碳由铁素体进入到奥氏体中重新分布,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将增高,残留的未转变的奥氏体中富集碳导致奥氏体的化学稳定作用[6]。因此,最后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
A、B钢的热机械工艺(TMCP)过程中,最后道次的变形在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以下。而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变形造成了奥氏体的扁平化,扁平化奥氏体的相关的组织特征是位错密度的增加,变形带的形成和基体结合处退火孪晶的破坏。扩散和非扩散相变都能够被这些特征所影响。而这将最终决定残余奥氏体的状态,使奥氏体晶粒细化。由于奥氏体具有很高的碳浓度,很小的晶粒尺寸,很高的位错密度,因此,TMCP造成奥氏体稳定性很高。
此外,TMCP中的变形对奥氏体向铁素体的相变有一个促进作用,即所谓应变诱导相变。应变诱导铁素体能够在变形过程中而不是变形之后形成,应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造成了铁素体晶粒的细化。
徐祖耀指出,“当马氏体在母相形变时,以一定少量地逐步地产生时会得到大的伸长率”[7]。结果,A、B钢终轧后控冷恒温冷却,在性能试验时出现了显著的TRIP效应,获得了很好的力学性能(表2)。
相对来说,A、B钢可分别被认为是高Si与低Si的TRIP钢。A、B钢的显微组织非常相近(图1、图2),力学性能也相差不多(表2)。B钢的组织中贝氏体数量要多一些,力学性能也好于A钢。含1.13%A1的B钢组织中显示出了更多量的贝氏体,这主要是由于B钢在热轧后恒温冷却之前组织中存在有更多量的奥氏体。B钢含有更多的奥氏体可以通过晶体结构理论[8]进行解释。
晶体结构的硬球模型和堆垛序见图5所示。
图5 密堆结构的堆垛序
fcc结构的{111}是按照ABCABC……这样的次序堆起来,这就是fcc结构的堆垛序,见图5(b)。与此对比,hcp结构中密排面(0001)的堆垛序为ABAB……,见图5(c)。对于正常堆垛序(fcc为△△△△;hcp为△▽△▽)的差异称为堆垛层错。
在fcc晶体中,单位位错分解为2个Shockley不全位错组成扩展位错。图6为fcc晶体(111)面上的扩展位错,以b2和b3为柏氏矢量的位错称为Shockley不全位错。两个Shockley不全位错的宽度为d,它们之间的区域是层错区[纸面是(111)]。为了表示柏氏矢量b,以φ表示b1和位错之间的夹角。
图6 fcc晶体扩展位错的宽度
扩展位错的平衡宽度为:
式(2)中μ为切变模量,ν为泊松比,γ为层错能密度(产生单位面积层错所需要的能量)。文献[9]指出:添加A1增加了奥氏体中堆垛层错能。而由式(2)中,即扩展位错的平衡宽度和层错能密度成反比。B钢中A1增加奥氏体层错能,降低了扩展位错的宽度,所以不易形成层错,也就是说,fcc晶体结构的堆垛序仍为图5(b)中的ABC ABC……,B钢中由于A1的作用仍将保持奥氏体的面心立方晶体结构(fcc),而不容易变成图5(c)中hcp结构的堆垛序:ABAB……。所以,B钢中因含有较多的合金元素A1,强烈地抑制了γ→ε转变。因此,同A钢相比,B钢残留有更多量的奥氏体,导致贝氏体量更多,最后,由于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B钢力学性能优于A钢。
(1)A、B钢采用同样热轧后等温保温工艺制度,显微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两种钢均呈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A、B钢抗拉强度分别达到755 MPa和759 MPa,伸长率分别达到强塑积分别达到29%和30%,分别达到21.880 GPa%和22.600 GPa%的较高值。
(2)A、B钢获得较好力学性能的原因,是由于变形时,残余奥氏体因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相变诱发塑性发生。终轧后的空冷使多边形铁素体形成。在等温时,残余奥氏体数量多,稳定性强,表现出很好的相变诱发塑性效果。
(3)B钢中添加A1增加了奥氏体的堆垛层错能,降低了扩展位错的宽度,不易形成层错。由于γ→ε转变被抑制而造成B钢中更多奥氏体的残留,最终导致贝氏体量更多。由于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B钢力学性能优于A钢。
[1]Emadoddin E.Effect of cold rolling on annealing behavior and retained austenit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hase CMnSi steel[J].ISIJ International,2013,53(2):330-336.
[2]Zhang S,Findley K O.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microstructure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TRIP steels[J].Acta Materialia,2013,61(6):1895-1903.
[3]李壮,王洪顺,李景春,等,低碳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17(1):30-33.
[4]Mahieu J,Maki J,Cooman B C D.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Free CMnAl 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aided steel[J].Metall.Trans.A,2002,33(8):2573 -2580.
[5]Timokhina I.B,Pereloma E.V.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Si-Mn(-Nb)TRIP steels after simulated thermo mechanical processing[J].Mater.Sci.Technol.,2001,17(2):135 -140.
[6]Basuki A,Aernoudt E.Influence of rolling of TRIP steel in the intercritical region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J].J.Mater.Process.Technol,1999,89-90:37-43.
[7]徐祖耀.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赖祖涵.金属的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9]Meyer M D,Vanderschueren D,Cooman B C D,et al.The influence of the substitution of Si by Al on the properties of cold rolled C-Mn-Si TRIP steels[J].ISIJ Int.,1999,39(8):813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