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 金 烈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后切开取栓1例
孙丽娜 金 烈*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血液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替代治疗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临床上血液透析最安全及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内瘘失功仍是困扰的难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率和管路质量。多种因素可引起内瘘失功,其常见原因为狭窄。本例心房颤动血栓脱离引起的动静脉内瘘栓塞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76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8年,内瘘失功3天”于2012年12月12日入院。患者有慢性肾衰、高血压病史8年。患者8年前在家中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伴泡沫尿,到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并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1月余开始使用左上肢动静脉内瘘。8年来每2周血液透析5次,尿量每天约100mL。3天前患者血液透析时发现内瘘震颤消失,伴局部轻度水肿,伴疼痛。查体:左前臂见一手术瘢痕,左前臂头静脉全程扩张,局部皮温偏高,有轻度水肿,未触及震颤,未及血管杂音。辅助检查:血管B超:左上臂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偶发室性异位搏动、间歇性ST段改变。凝血功能正常。术前诊断:左前臂内瘘失功能,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3级极高危,心房颤动。追问病史,既往未发现心房颤动,未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入院后行左上肢桡动脉切开取栓加人工动静内瘘重建术。术前予血液透析稳定内环境及头孢呋辛针1g预防感染等治疗。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麻醉效果佳,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中术后无不良反应。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左上肢创口愈合良好,动静脉内瘘通畅,触及震颤,血管杂音响亮。术后病理报告:(左桡动脉血栓)混合性血栓。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动静脉内瘘失功入院,既往有慢性肾衰、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查体见左前臂头静脉全程扩张,局部皮温偏高,有轻度水肿,未触及震颤及血管杂音。血管B超示左上臂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入院后行左上肢桡动脉切开取栓加人工动静内瘘重建术。术后病理报告:(左桡动脉血栓)混合性血栓,考虑血栓脱落栓塞所致。结合患者心房颤动病史,考虑心房颤动血栓脱落导致桡动脉栓塞所致。术后需心内科长期随诊、规范抗凝治疗。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已成为临床上血液透析最常用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但内瘘失功仍然一直是个临床难题。初始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在15%~40%,之后的1、2和5年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75%和30%~50%,老年患者则更低。多种因素可引起这个通道的狭窄甚至闭塞。其最常见的原因与血栓形成有关。内瘘未成熟的早期失功与手术操作、血管纤细、扩张不充分、术后使用或护理不当等有关[1-2]。而内瘘成熟后在使用过程中失功主要与血黏滞度增加、压迫时间过长、持续低血压状态、高血脂、血粘滞度增加、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快致超滤较多等相关。AVF狭窄时多采用功能锻炼、再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术、Cuff导管安置术等治疗。该患者属于动静脉内瘘栓塞,而非狭窄,故以上血管再通术无法进行,采用外科直接切开取栓。术后症状缓解,效果明显。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常形成局部血栓,如脱落则形成局部栓塞,多见于脑栓塞、下肢静脉栓塞。本例患者血栓脱落致动静脉内瘘栓塞较少见。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可降低栓塞的发生率。本例患者因未服用抗血小板及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故易生成附壁血栓,脱落致栓塞。本例栓塞于动静脉内瘘处,实属少见。为确保内瘘的长期使用,不仅要关注常见内瘘失功原因外,还应关注老年透析患者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
[1]王玉柱.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发展史与展望.中国血液净化,2004,3(7):349
[2]张文贤,张训.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3):221
*为通讯作者,E-mail:lsjingl@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