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利 杜柏 陈翰明 费英俊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邵宗利 杜柏 陈翰明 费英俊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本文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中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各种中医名家的观点及治疗经验,阐述了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原则,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中医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现今常见的全球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常见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据国外不完全统计[1],此病约占胃肠道疾病的50%,中西医学对IBS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腹痛”、“便秘”和“泄泻”范畴。西医对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现将中医学理论体系对本病的不同认识叙述如下。
在关于病因病机的讨论中多数中医医家[2]将其归结为饮食所伤、感受外邪、情志失常而致脏腑虚弱、功能失常影响到脾主运化水湿,大肠传导失司而发本病。脾虚肝郁、肝脾不和是其基本病机,且以情志失调为主。IBS发病与五脏均有密切联系,脾胃虚弱为发病的根本因素,脾胃虚弱则水为湿内生,谷为滞不行,清浊相混,发为泄泻,肠道气滞,络脉痹阻,发为腹痛;肝失条达为发病之标,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即内因,情志失调,肝失条达为发病之标,即外因。
IBS主要表现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老年女性以腹胀腹痛症状为主,伴有肠鸣及便秘者多见;中轻年男性以腹泻症状为主,伴有脐周痉挛性疼痛不适,多于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与进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有关。本病起病缓慢,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3.1 中医辨证论治 对文献查阅发现[3],以中药复方治疗IBS的相关机制研究较多。研究最多的复方为痛泻要方,其次为宁肠汤,上述两方均为健脾疏肝的基本方药,这与IBS中医肝郁脾虚的基本病机一致。
3.1.1 肝脾不调型 主症: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腹泻,泻后痛减,或便秘,或者两者交替进行,伴胸胁胀满,口苦,心烦,舌红苔薄,脉弦。方药:治疗以疏肝理脾为主,多以柴胡、枳实或枳壳、白芍药、甘草、炒白术、陈皮、防风等药物为基础,即以四逆散、痛泻要方为主加减,也可用消遥散加减。本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应用以上药物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3.1.2 脾胃气虚型 主症: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腹泻,食油腻之物则加重,或者长期便溏,伴食少,心悸,失眠,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方药: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多以太子参、茯苓、炒白术、木香、砂仁等为基础加减。方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丸、补脾润肠丸等加减。
3.1.3 脾肾阳虚型 主症: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腹泻或便秘,或者两者交替进行,伴畏寒喜暖,喜温喜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方药:治疗以温阳健脾补肾为主。多取补骨脂、肉豆蔻、乌药、益智仁、党参、山药、白芍药、炒白术等药物,方选理中汤、四神丸加减。
3.1.4 气滞湿阻型 主症: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腹泻或便秘,或者两者交替进行,伴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或者伴心烦口渴,泻下不爽,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气滞湿阻湿热者,治宜理气健脾,清热化湿,气滞湿阻寒湿者,治宜理气健脾,温化湿浊。
3.1.5 气滞血瘀型 主症: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腹泻或便秘,或者两者交替进行,伴胸胁苦满,形寒肢冷等。本型多为其他症型日久发展而来,患者既可虚在先,或者气、血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也可由气滞在先,造成血行不畅。后者则主要以疏肝理气活血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而前者则根据原因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法。
3.2 外治法
3.2.1 热敷法 用艾叶、干姜于脐部热敷,止泻效果很好。或者用炒过的粗盐热敷胃肠部,对脾胃阳虚的清晨腹泻效果很好。
3.2.2 针灸穴位疗法 傅怀丹等[4]将此病分为四型来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渗湿止泻;肝脾不和:疏肝理脾,调顺气机;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湿热滞留:清热利湿,调理气机。
3.3 其他 应彬彬等[5]应用药饼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泄泻主导型IBS,张海波等人[6]在对《诸病源候论》一书中的导引法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针对IBS的发病机制,编创一套预防治疗IBS的导引功法。王立恒[7]临床上针对IBS表现以“心病”(即精神、神经因素)为主要症状时,多配合调养心神的方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加,IBS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内外兼治不仅可以缓解症状,亦可通过针刺、按摩及中药灌肠等调养心神,更快地改善伴随症状、促进疾病愈合,降低复发率,若与西医疗法结合疗效更佳。但是目前中西医对IBS的认识和治疗效果都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试验及标准化制定,采用中西医多方法联合使用来指导临床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953.
[2]朱晓玲,王铁辉,李颖.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97-98.
[3]任才厚.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414.
[3]应彬彬,俞国尧,王国军,等.药饼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泄泻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11):67.
[4]傅怀丹,蔡国伟.辨证分型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0例[J].中国针灸,1993(3):56.
[5]应彬彬,俞国尧,王国军,等.药饼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泄泻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11):67.
[6]张海波,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肠易激综合征导引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6):7-9.
[7]王立恒.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应重视调养心神[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62-63.
1005-619X(2014)04-0380-02
10.13517/j.cnki.ccm.2014.04.061
book=381,ebook=98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