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西方文学百年风景画
——评《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

2014-01-22 12:55张连桥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博尔赫斯世纪作家

张连桥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针对西方文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出版了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我国西方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文学史研究,这类成果研究侧重教材的编排体系;第二类是断代史研究,如古希腊文学史、文艺复兴文学史、十八世纪文学史等,这类成果按照史学方法展开,但较之文学史范围相对深入;第三类成果是针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研究,如象征主义诗歌、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第四类就是针对某个作家作品的研究。这四类研究成果背后是四种研究范式的体现,特点各异,各有贡献,构成了我国西方文学研究的主体。针对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专著在上述四类研究成果中,仅仅是新世纪以来便出版了数十部相关成果。以“20世纪西方文学”为相关主题词的研究成果中,除了一些教材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柳鸣九所著《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1993)、王宁所著《多元共生的时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2000)、李森著《荒诞而迷人的游戏:20世纪西方文学大师、经典作品重读》(2004)、龚翰熊著《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2005)、刘春伟所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格式塔分析》(2012)等,上述作品在本质上还是依社会与历史批评方法,对20世纪西方文学进行断代史研究,强化文学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实对其的影响并整理出相应的文学史特征。

而近期由蒋承勇等人推出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则另辟蹊径,打破当前国内针对西方文学断代史研究的既有模式化范式,不再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文学流派发展的历程作为论著的大纲,而是把西方文学所表达的“主题”作为论著的关键词展开研究,以多维的、开放的视野杂糅西方文学纷繁复杂的作家作品,从而提炼出系列代表性的文学问题作为全书的核心内容,并辅之以独立成章的作家个案研究,成为我国当期针对20世纪西方文学专题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是作者自2003年推出《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从古希腊到18世纪》和2005年推出《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之后针对西方文学主题研究的另一部力作。细读《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这本论著,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虽以“20世纪西方文学”为研究对象却没有既有断代史研究成果的影子,淡化对20世纪文学史的梳理,取而代之的是文学问题研究和作家个案研究,从而可见作者选题的学术眼光及其问题意识。

从章节上来看,《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共分为八章。前六章阐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六大主题,分别是第一章“生存处境和存在意义的质疑”;第二章“面向自我的拷问”;第三章“战争硝烟中的人性代价”;第四章“成长的迷失和困境”;第五章“情爱世界的变奏”;第六章“‘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与哲学之思”。后两章以博尔赫斯和索尔·贝娄两位作家为个案研究,分别是“博尔赫斯的奇幻世界”和“索尔·贝娄的现代‘英雄’”。全书在对作家作品的细读的基础上提炼出上述核心问题而展开,具体说来,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在研究主题上,该书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芜杂,作家数量繁多,出版的作品无以计数,因此要从中提炼出相关主题并对其展开阐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这种文学问题研究的提炼工作要避免落入文学史描述的俗套,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陷入“理论先导”或“理论陷阱”。《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在选择“主题”问题上高屋建瓴、点面结合,所选择的学术问题对20世纪西方文学而言,无疑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一直为之苦苦探寻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在世纪之交、战乱之际涌现一大批思想者,对其所处的时代语境和人类难题做出深刻的剖析并指出其最核心的病根,从而顺应其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为人类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普世性价值诸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和谐等在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破坏和摈弃。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科技理性的出现再次挑战人类对于普世价值的坚守,这一问题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因此,20世纪西方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就注定要面临着人类社会普遍所遭遇到的“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种种矛盾和需求问题”[1]1,也正因为如此,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相关主题研究也绕不开对这些普世性问题的关注。《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所选择的六大核心问题:存在意义、自我身份、战争与人性、成长困惑、情爱世界和反乌托邦,都是20世纪西方文学在百年历史演变中反复出现并为人们所深思的问题。与此同时,《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对相关主题的提炼过程中,同样强调20世纪西方文学在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空前发展的背景下,其文学书写与意义建构与前面数千年发展史的区别,甚至是对传统的反叛与颠覆,因而作者在选择建构自己的学理体系过程中也注意这些主题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诸如存在主义作家对物化社会的反思、战争文学作家对战争的控诉等问题,从而构成成了《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在主题选择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一大特点。

在研究作家上,该书强调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20世纪西方文学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各样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作家群体,可谓眼花缭乱、纷繁复杂,要在这庞大的作家队伍中选择其作品进行解读并提炼出文学问题,不仅要大量的文本阅读工作,同时需要对之进行筛选与阐释,实属不易。《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所提炼的文学问题虽然并非首次提出,但是要实现为其主题服务的目的,也是需要宏观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该书前六章总体论述六大主题的过程中,作者选择作家时首先强调群体性,这与该书的书写目的是一致的。20世纪整个西方文学的主题研究离不开对20世纪西方作家群体的解读,如第一章“生存处境和存在意义的质疑”中的荒诞派戏剧作家群和超现实主义作家群、第二章“面向自我的拷问”的表现主义作家群、第三章“战争硝烟中的人性代价”的新小说作家群等,以及其他具有相似特点的作家群,通过分析这些作家及其创作,从而提炼出该书所讨论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学主题。《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尽管前面六章重点探讨六大领域的文学问题,每个主题几乎都涉及了数个作家群体的创作及其特点,但是在每个主题的具体探讨中同样注意对个体性作家的涉猎。诸如对海明威、罗兰、易卜生、奥尼尔、格林等单个作家的阐释并为章节主题服务。同时,在全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就博尔赫斯和索尔·贝娄为个案研究,从而体现出全书在选择作家上的平衡考虑。为何选择博尔赫斯作为单章研究的主体,正如作者所言博尔赫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性书写,是20世纪文学世界的奇观,表达了人类卓越的想象力和对传统思维定势的超越”[1]5,诚然,博尔赫斯的“文学革命”所带给人们对于小说形式的反思与认识正是20世纪西方文学画卷中尤其标新立异的一个;而选择索尔·贝娄的理由是贝娄“塑造了一系列沉浮于现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人物…不断遭遇着生存意义的困惑和人性的陷落”[1]249。索尔·贝娄被西方世界广泛赞誉,这与他对人类所遭遇的问题的关怀及其思考是分不开的。因此,博尔赫斯和索尔·贝娄作为单独成章的个案研究,为《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在篇章布局及问题切入上锦上添花,两者相得益彰。

在研究视角上,该书强调哲学思考与审美探究相结合。对于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探寻,《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体现着作者深厚的哲学视野与哲理思考。20世纪西方文学在产生之初并与哲学探寻所分不开,一大批文学经典相继诞生都与这些作家的哲学修养所分不开。无论是萨特、加缪对于个体在社会的存在哲学的探源,还是罗兰、奥尼尔、贝娄等作家对于人类个体的生命哲学的追问,无不显示出20世纪西方文学所承载的哲学之思。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哲学思考,体现着该书作者对于文学本质的思考。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研究,无论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乃至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与文学本质发生着种种关联。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文学形式记录、反映社会的“镜子式”的载体,但是对于20世纪文学而言,文学在形式上本身就承载着内容的诉求,文学形式的反叛、颠覆乃至超越,这都与20世纪西方作家的积极探寻和大胆试验紧密相连。20世纪西方文学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无论是非理性、反英雄、反语言、反情节等文学内质的革新和对文学本质的反观往往又与作家们对哲学的探究、真理的追问所离不开。同时,《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在研究视角上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探究与审美旨趣。纵观20世纪西方文学,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文学性”的反叛与颠覆,正是这种反叛与颠覆造就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特有魅力与艺术成就。如荒诞派戏剧对戏剧情节的淡化而强化戏剧表演的思辨性留给观众和读者长久的思考,与传统戏剧给人全景式体验所不同,荒诞派戏剧对生活与真理的探究让人们更注重戏剧形式和戏剧本质的嬗变与传承功能。再如博尔赫斯“运用了崭新的艺术技巧,借助迷宫、镜子、匕首、强盗、百科全书等意象,来探讨时间、梦境、游戏、本体、永恒、真实等形而上的主题”[1]226,构成了博尔赫斯独有的审美空间。而对于两性关系研究,作者没有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对杜拉斯和纳博科夫的作品进行贴标签式地解读,而是分别选择欲望叙事和道德隐喻作为切入点对这两个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因此,《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强调哲学思考与审美探究相结合,成为该书的可读性的理由之一。

在研究语言上,该书强调学理批判与鉴赏表达相结合。《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一书由蒋承勇、武跃速等六位作者共同完成,尽管每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写作习惯,但是全书在语言的整体运用上可谓浑然一体。与我国出版的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相关的著作相比,该书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学理批判的语言,而非百科全书式的、教材式的苍白语言。从该书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标题便可感受到这种学理运用,诸如第四章“成长的迷失和困境”中的第二节“成长的迷失状态”中作者用了“道德世界的迷失”“两性世界的阻隔”和“现实世界的疏离”的标题,恰如其分地阐释塞林小说、劳伦斯小说、格拉斯小说等作品中的成长问题。细读相应内容,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书写技巧。

如果文学研究纯粹变为文学理论批评研究,那么这样的著作的可读性就会遭到质疑。当前,我国学术研究尤其是针对20世纪文学往往对西方推陈出新的理论建构十分“迷恋”,在研究相关文学现象时,对其理论阐释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从而感觉文学文本研究变成了文学理论研究,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而《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为规避这一点,在每章与每节的论述中,适当穿插着文本赏析与细节探讨,从而增加了该书的审美趣味,比如第六章“‘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与哲学之思”,在学理批判与学理表达的背后,对于“反乌托邦”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审美赏析,从而为我们理解“反乌托邦”文学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情趣提供帮助。

最后,该书还是有一点小小遗憾,全书所涉及的六大领域内的文学问题,缺乏一条鲜明的主线,以及第七章和第八章的主旨与前面六大文学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待深化。此外,全书针对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相关最新外国文献引用不足,比如著名的“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丛书和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批评系列丛书,这两类系列在西方学界论著中引用较高。当然,瑕不掩瑜,该书内容详实,体系完整,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是近年来针对20世纪西方文学相关主题研究不可多得的佳作。

[1]蒋承勇,武跃速.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博尔赫斯世纪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对话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