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海
千里绵延,巍巍天山。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东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木垒县城往西十二公里处便是东城,东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东城是个古老而有着历史传奇的地方,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留下了古墓葬和原始文化遗址。正是这些深藏在东城地下的宝贵遗产,见证了东城的古老历史。
1977年,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村原始村落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东城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982年2月在东城鸡心梁发现了一对“始祖”、“石妣”。后来,东城乡有一位农民拿出了一件形似“石杵”或像“石磨棒”的石器文物,亲自交给了木垒县文物馆,经考古工作者鉴定才知道是一尊“始祖”。1990年木垒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在东城沟收集到一对“始祖”、“石妣”。东城四道沟,鸡心梁文物的发现证明,东城曾是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
东城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一代代东城人安居此地。东城南靠天山,顺山而下的河流形成一片开阔的山谷。雪水和泉水由南向北,通过山崖石壁,流经山川冲击谷,浇灌着这里的万亩良田。上辈人讲,几百年前的河水流量比现在大。川谷东西两侧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沟壑,由南向北缓慢而下直至东城口下。两侧的丘陵沟壑均系山旱地,东城街就坐落在山川河谷中间。
东城不仅地面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清清的河水,地下水源也很丰富,而且水位较高,家家都挖有水井,一般二十至三十米就可出水。东城口一带挖到三至四米就可出水,清凉甘甜的井水哺育着勤恳劳作的东城人。不仅山川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就连丘梁高坡的沟岔中也能挖出水,供人畜饮用。旱梁高坡挖出井水那是少有的,可在东城的丘梁山坡上挖出水那是较普遍的,其中四道沟宋成章家的井是出了名的。此井深四十多米。据老人讲,此井自挖出水来年年水旺,从未干枯过,保证了这里几户人家的人畜用水。这口井正好在东城去木垒县城的路边,夏天行人路经这里大都歇脚乘凉(不远处有一棵榆树),渴了就在此井打水而饮,饮水人为了表达对井主人的谢意,还专门编了几句顺口溜:
高粱路旁一口井,
行路来人把脚停。
解渴乘凉把路行,
井主便是宋家人。
此井挖于民国二十年,可惜的是2008年因修路被填,没有留下做历史的见证。
先辈人都说东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山川沃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东城人。大自然恩赐给了东城这块风水宝地。盛夏,你站在山高处往下眺望,群山青青、山川茵绿、沟壑丘坡、麦浪滚滚,这山川壮美的景象让人依恋陶醉。东城人深情赞美着自己的家乡:
东城沟上鸡心梁山,
山上的青松惹人看。
山上山下处处一看,
牛羊成群绕山坡转。
站在山顶往下一看,
沟沟坡坡是绿粮田。
深秋到川中又一看,
荞麦花开得粉艳艳。
自古以来,先祖们就在东城“拓疆垦荒”,牧人以“广养家畜”为生。根系东城的先辈们年复一年,在这块肥沃的大地上勤劳耕作,劳而获食,安息养生。几百年前的东城,百姓安居,五谷丰登,吃穿不愁,一幅人丁兴旺的欣欣景象。先辈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七丰两欠一无收,家家户户有粮心不愁,正是风调雨顺太平年。
东城药材资源富饶在全疆出名,山上山下草药芳菲,到处都有药材可采集。自古以来东城人视之为宝,用来祛病强身。山中药材有七八十种,在深山雪岭中一朵朵洁白的雪莲花争艳怒放。东城西沟山中的小贝母、紫花贝母全疆出名。还有独活、当归、党参、紫草也是名气不小。在夏季山中,可以看到一片片绽放的紫中透红的繁花,山民们叫它山花,山花浪漫好看,它的根是个宝,药用价值极高,药名叫赤芍草,人称:“山中贝母宝,坡上赤芍草”。山中沟壑的药材也很丰富:枸杞、大黄、麻黄、艾叶、车前子、蒲公英、凤仙花等,有三十余种。
谈到东城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汉、唐以来,东城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主要通道,到了明朝时期,成了商家云集、市井繁荣的重镇。当时这里除本地人外,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四川等省流入东城来定居的人也不少。我父亲是1922年从山西汾阳来东城经商定居的。他听这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讲,东城这地方明朝时期来这里的山西人不少,都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他们是明朝初年迁民到陕西、甘肃省后,为了求生存移入新疆到东城定居的。在我幼年时,东城居住的一些山西人常到我家聊天,他们常讲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之事,“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上老鹳窝”。这句话记在了我的心中,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我们的新根在东城,老根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他们也根系故土,编了四句寻根言:
问我老根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新根在何处,
新根就在东城处。
2010年,我的小女儿和女婿有幸去参观了洪洞县的广济寺。回来给我讲,他们看了大槐树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全国的分布范围,其中有新疆木垒县。这证实了东城上辈人讲的,明朝时期东城的山西人不少是从大槐树迁移而来的,传说和实际相吻合,真是一棵大槐树,魂系多少代。
东城除了明朝初年有山西移民到这里,之后又来了一些山西人。不论他们先来这里还是后来,他们在东城定居下来,和当地人相融共处,婚配成家,繁衍后代,在东城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来东城的山西人主要以经商为主,有的经营作坊(烧坊、醋坊、粉坊),有的以农耕为主。据说那时年景好,多是风调雨顺之年,山西移民和这里居住的人合伙在丘梁高坡上开荒耕作旱田,互帮互助,在勤劳中丰衣足食,过好光景。有吟:
同心协力来垦荒,
山坡丘梁变农田。
早出晚归来耕田,
只盼年年丰收田。
只要勤劳来务田,
哪能无吃又无穿。
农耕和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当时东城的经济繁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山西移民在东城一代又一代扎下了根,他们的血脉和根系在这里;这个根又和洪洞大槐树下的根息息相连。几个世纪过去,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山西人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挑着担子一步一步从山西各地来到东城。他们和明朝初年移民东城有着不同背景,一个是官逼民迁,一个是生活所迫,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舍故土为生存。
记得小时候,东城街上的一帮山西人每逢过年就到我家一聚,直至深夜才离去。老乡见老乡格外亲,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事。他们情系故土,思念亲人,眷恋着老家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他们也在思念中找开心,找乐趣,唱起老家的山西梆子,哼起家乡的曲调,说起家乡的面食和乡土人情。他们说,都是老家人,每年聚更亲。这帮山西人到后来更加思念故土,他们聚在一起说的是,回老家、看故土、祭先祖。1964年后,东城街十几家山西老乡多数回老家看了故土,祭了祖,有的还多次回老家祭祖扫墓。上辈山西人都千叮万嘱自己的儿女,一定要回老家故土寻根祭祖。
东城有一古城,一种说法是,1922年为防御外侵和土匪叛乱,保民安,国民政府在东城修筑城堡,此城堡后来老百姓称城城子。当时官方动员民众修城,百姓怨声载道:“官家逼民修城,不如世道太平。”修城时正好在古城墙南墙根处,挖出了不少大青砖(比现在烧的砖大而厚),还挖出了瓷器,有的人还挖出了玉器(玉镯),当时的人说是明朝的古物。修城时挖的壕沟上的土堆,上面到处可见砖瓦碎片,这些土堆直到1960年还在。当时民众都说,旧城之外又修了个新城。
1922年修这个城城子,修了两年多才完工,城长约二百五十米,宽约二百五十米,墙厚二点七米,城呈正方形,只有一个北城门。在城的四个拐角处,各修碉堡一座,在城墙高处还修有垛口和瞭望孔。此城1965年后因修路、建房被拆毁,只有现在的东城乡供销社院内靠西和东城乡信用社东侧各保留了一段城墙,其他的已不复存在。
祖辈人还说,明朝之前东城不叫东城,叫山河川,古人因这里靠山,山下是一川,川中有一条河,河水顺着弯曲的河道哗哗向北流,浇灌着川里的农田,根据地形地貌而得名叫山河川。这只是传说,这传说是符合实际的。祖辈人说,明朝时期改为东城,这是根据当时聚集地的需要发生改变。山河川改为东城,据传当时西面也有一个繁华之地叫西城(今老奇台),东面的叫东城。一个西一个东,两城相对应,东城地名由此而来直到今天。东城比古城子(今奇台)历史早,古城子是清朝时期才兴盛,后成为县。祖辈人说,先有老奇台后有古城子的说法是有来由的。既然是城,祖辈人传说的这个城,指的就是明朝时期修筑的这个东城,这是符合传说的。
还有一事可述,1925年东城街有一户人家建房打土墙,挖出了明代的古钱币,是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两种钱币。据查,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洪武元年至三十年铸,永乐通宝是永乐元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铸。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末清初的多次战乱和其他原因,这个古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传说。没有文史记载和考古之据,笔者也是从传说中寻觅历史的踪迹,但愿有一天以考古证实,东城在明朝时期确是一个小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