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Marley & Me(《马利和我》)是根据作家约翰·杰罗甘(John Grogan)的畅销书《马利和我:和世界上头号捣蛋狗的幸福生活》改编,它讲述了约翰一家人从一只极其捣蛋的狗(Marley)的身上,领悟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爱的真谛,并展现了人与狗深厚的情谊。本文着重从西方人对狗的习语表达、地位权益及生命归宿上与中国人的不同,从中分析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体现人性上的尊重与关爱。
[关键词] 《马利和我》;中西方;文化;对比
电影Marley & Me(《马利和我》)中,约翰(欧文·威尔逊 Owen Wilson饰)和珍妮(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饰)是一对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伉俪,像所有沐浴在爱河中的新婚小两口一样,他们也开始考虑起了为人父母。在朋友萨宾斯坦(埃里克·迪恩 Eric Dane 饰)的建议下,约翰决定送给妻子一条黄色的拉布拉多犬(Marley,马利),以此作为育儿之前的演练。从此,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Marley调皮好动、精力旺盛,它无所不吃无所不嚼:咬破沙发、撞翻垃圾桶、偷吃感恩节的火鸡、毁坏枕头和花园里的花、喝马桶里的水,等等,甚至,连约翰送给珍妮的昂贵的新项链也被它狼吞虎咽地吞进了肚里,害得男主人每天拿着根小棍子当“狗粪收集者”。可就是这个闯祸无数的小坏蛋,却成了约翰一家最头疼也最宝贵的一分子。它纯真、善良、热情,对主人永远无怨无悔地付出。在和Marley一起分享所有快乐也分担着所有痛苦的许多年间,约翰和珍妮领悟到了开启幸福之门的真谛——关爱;在马利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它也见证了约翰夫妇度过的起伏跌宕的家庭生活,陪伴他们经历了工作和家园的变迁及共同迎接家庭宝宝的到来,它带给了他们一家无法言喻的乐趣和感动,当约翰在照顾遭到袭击的邻居时,Marley在一旁认真地站岗放哨;当珍妮流产后,Marley安静、温顺地陪伴在女主人身边;当孩子生病时它如同家长一样静静地守在病床前,无怨无悔……从Marley身上,约翰夫妇感受到了“友情、无私以及毫不动摇的忠诚”。本文着重从西方人对狗的习语表达、地位权益及生命归宿上与中国人的不同,从中分析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旨在体现人性的尊重与关爱。
一、褒与贬:习语表达上的不同
Marley的首次造访就把家折腾个天翻地覆——家中的狗粮撒满一地并全吃了,晚上尖厉的叫唤致使与约翰同床共眠,满屋飞的被褥鸭绒以及车库里的工具家什被Marley翻得个底朝天……但即使是它这样闯祸不断,但约翰和珍妮从不责骂鞭笞Marley,尤其是珍妮出差回来后首次亲昵的拥抱以及甜蜜的昵称“Honey (亲爱的)”“Sweet Puppy(狗宝宝)”“Sweet heart(心肝宝贝)” “Did the thunder scare you?(打雷吓坏了你吗)”等问候,就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在温柔地安抚自己的宝宝,亲热呵护,温馨甜蜜,体现出了对狗的尊重与重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通过词汇的表达就可以显示出迥然有别。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常常被拿来讽刺他人,甚至被拿来作为粗俗的字眼辱骂他人,践踏他人的人格,例如: 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还有,鲁迅曾将那些卖国贼称为走狗。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的人);top dog (当权派);clever dog(聪明伶俐的家伙),等等。由此可见,在语言习语表达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二、 友与奴:地位权益上的迥异
时间飞逝,Marley已经从一只可爱的、胖乎乎的小狗变成了一只好动的、不安分的、精力充沛的大狗,因此约翰家遭受到了更严重的破坏。他们决定送Marley到宠物学校进行正规训练,但Marley因不服学校管教,却被当做“坏狗”最终被“踢”出了学校……约翰和珍妮不得不将Marley又领回家里,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Marley,而且人性化地对Marley做了绝育手术。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情,许多西方国家都有具体的保护动物的法律,不仅禁止随便殴打、伤害动物,而且对看管动物的人有具体的责任要求。狗培训学校、狗美容院、狗医院、狗的选美大赛等,充分保护狗的权利与义务。例如,在俄罗斯,如果有人打狗,受监禁的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星期。美国纽约州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要养动物的人,必须为动物提供住所、足够的空气、水和食物。任何把动物用汽车或火车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人,必须每五个小时让动物出来休息、吃饭、喝水。任何随便抛弃动物的人,都会受到罚款或其他形式的制裁。天气变化,如果不为动物提供必需的保护措施,就是犯罪;如果动物身体不好而迫使其工作也是犯罪。不难看出,西方人对于动物的保护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中国,狗自古以来就被当做一种最有效的工具,从看家护院、追捕罪犯,到心理陪护;我们除了为狗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食与窝之外,无需再为它做什么。狗不听话就可以拿起棍子随意打,狗来到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价值就是伺候人,除此之外,我们对狗无需有其他想法,比如随意处置它时,我们无需顾及“狗权”与“狗格”,因为与人相比,狗只属于低等动物,它没有人类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本领,比如语言、理性、艺术等。所以,尽管狗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可它并不享有任何权利。我们对狗所奉行的只有索取,无任何回报的单边主义,对狗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利用态度。虽然生活的多彩化及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使中国人也像西方人一样,逐渐养起宠物狗来。一些城市先后开辟“宠物市场”,开设“宠物商店” “狗医院( 宠物医院)”,成立“养狗协会”,还研究开发了不少“ 狗浴液” “狗洗眼水” “狗洗面奶”之类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对于动物权益的保护,我们目前也仅仅出台有《动物保护法》,具体的相关法律还需完善和有待规范。可见,在狗的地位权益方面中西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生与死:生命归宿上的差别
电影片末,Marley渐渐失去活力,它那以往的调皮成为回忆:咬过的痕迹、一段录影、午后的散步,都为这个家庭平添了许多快乐与温馨,而生命终有终止,Marley最后被注射安乐死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全家人默默地聚在大树下给Marley下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Marley的思念。“亲爱的Marley,我爱你一辈子,我希望在天堂有很多东西让你嚼。你的哥哥科诺。” 而珍妮则取下自己的结婚纪念项链哽咽:“你们的爸爸送给我的,当是庆祝我们家族的开始。但是,我们的家族早从Marley的时候就真正开始了……”从约翰一家人的悼念词中,我们不难明白:Marley虽说不是一只特别讨喜的狗,可是那不重要,因为它就是家庭的一员,正如男主角约翰在片末所说的:A dog doesnt care if youre rich or poor,clever or dull,smart or dumb.Give them your heart and hell give you his.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ay that about? How many people can make you feel rare and pure and special? (狗不会在乎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风趣或无聊,聪明或是愚蠢,只要付出你的真心,就能换来它的爱,而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又有多少人会使你有独一无二的感觉?)主人公的内心表白让人深思。
由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西方对狗的重视程度一直高于中国。在西方国家,狗如同自己的家人,死后安葬在狗的公墓并刻有墓志铭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表示主人对爱狗的思念与尊重。例如: Always love you,our love is always around you.Mom and Dad(我们一直都很爱你,我们的爱永远和你在一起。妈妈爸爸);你是属于我们的,你走了,但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永远想念你! 此外,西方人认为,对动物实施安乐死就是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动物被收容两到三周还没有人来认领,或者说没人来购买,动物将面临安乐死的结局。
而在中国,古代成语“兔死狗烹”反映了狗的可怜下场。狗死后,往往不是被人吃掉,就是被扔到荒郊野外,或者埋葬在主人家的后院里,直至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狗的公墓,更没有狗的墓志铭。但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对于动物,还是心存同情,不管动物流浪无依,还是患有疾病或残疾,都不会对动物实施安乐死。中国人不愿意看到一条生命就那么轻易被结束,认为无论动物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让它活下来。这可能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把自己与动物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物生肖。所以,我们中国人认为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权,应该首先尊重生命权,除非狗患有狂犬病等需要捕杀的疾病外,一般中国的老百姓是不愿意伤害狗的性命的。
现在,狗作为宠物走入了中国人的家庭,开始改变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许多养狗的人开始注重对自己爱狗的打扮与保健,马路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穿着鲜艳、服饰独特的宠物狗。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狗的认识和重视,以及对于狗的感情,逐渐与西方人趋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也会建立狗的公墓,也能够有狗的墓志铭,狗的主人也可以像电影中那样,在狗的葬礼上表达对爱狗的思念与尊重。可见,在生命权及狗的归宿上,中西方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Marley & Me(《马利和我》)既展现了主人公一家和Marley一生的相处相伴、人狗情谊,也引起了我们中国人内心的感情共鸣,折射出了中西方人对动物的尊重与感情,反映了人性上的尊重与关爱,成为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王宗云,王文姣.中西方狗文化对比[J].学术探讨,2007(12).
[2] 李灏.跨文化视角: 狗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 [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03).
[3] 钟鸣 代玮炜.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异同[J].外国文学与文化,2008(04).
[4] 贾裕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崔愿玲(1974—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