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材 创新教学

2014-01-21 19:03乔秀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画片黄球红球

乔秀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很“尊重”教材,恨不得能将教材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学生头脑中去。因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是“用教材教”,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定的模式。否则,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堂中的意外,教师甚至会不知所措。新课标所反映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不再是被成人垄断的场所,而是由儿童拥有的世界;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复制即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一、正确理解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教材不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枷锁”和“桎梏”。教师要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不应把教材认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时,课本上提供的例题是用三个黄球和三个红球,统计40次,然后填写统计表,引导学生体会在两种球个数相等的情况下,摸到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这个例题只不过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用相对比较多的次数来让学生体验而已。而我们很多教师就固定地把它理解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是3个红球和3个黄球,个数不能改变;次数必须是40次,一次也不能多,一次也不能少。当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由于过度兴奋而忽略了摸的次数时,或者是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老师规定的次数时,教师对这种所谓的不符合老师要求的次数往往会宣布作废,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落千丈,这正是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表现。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这里有一些红球和黄球,在摸球之前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儿取球,注意不论你们取几个,红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都必须要一样。每组选好球之后小组长就开始分配任务,注意小组成员中1人摸球,2人监督,1人记录,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监督、记录。每个小组看一看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红球摸了多少次?黄球摸了多少次?一共摸了多少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样设计一方面打破了红球和黄球都是3个的限制,也打破了摸40次的限制。这样一来有的小组拿1个红球和1个黄球;有的小组选2个红球和2个黄球;有的小组选3个红球和3个黄球……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老师规定的时间,操作快的同学可以多摸几次,操作慢的同学也不用太着急。此外每一组统计的总次数都不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对每一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它们摸到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并且摸的次数越多,两种球摸到的结果就越接近。这样才能充分展开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二、合理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源,如何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教材时进行有效的思考,把握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对象的基本特征,不拘泥于课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在各种生活原形中提炼数学知识,整合教材,营造出“简单、有趣、鲜活”的数学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用逆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的练习时,让学生解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倒推策略解决此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列式:25×2+1,正确的算式应该是(25+1)×2。这个练习题虽然是安排在倒退例题之后,但是有些学生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本题时仍会出现一些误区。因而当学生出现这两中不同的列式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监控策略的使用,或者借助顺推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或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等等。这些思维的迸发,必然会加深学生对逆推本质的认识,促进逆推策略的内化,推动问题的解决。为了避免错误的产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对比练习:(1)小军收集了52张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他拿出了多少张?(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以此引导学生比较顺推和逆推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学生做第(2)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

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剩下的张数加1才是原有张数的一半,所以(剩下的张数+1)×2就是原来的张数。因此,我认为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适当改正或修改;引进新东西,更好地满足学生;改变过分依赖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此外,教学设计不要把成人的思维硬套给学生,凡事多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对学生多一份理解,针对学生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适当新建教材

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一位沉睡的巨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充满跃动的生命力,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桥梁。对教材的内容不是“粘贴”,而是“新建”。教师要以准确把握教材为基础,深入钻研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发现教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教材中呈现的例1是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面积变化的问题,例2是用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由于面积的变化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容易想到导致面积变化的原因。但是线段图是学生以前就接触过的,并且行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教材的设计,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提到第一课时来讲。当学生接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之后,在体会面积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用画图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地把画图的策略生硬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画图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唤起教科书的内涵,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学。

(责编 罗 艳)endprint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很“尊重”教材,恨不得能将教材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学生头脑中去。因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是“用教材教”,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定的模式。否则,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堂中的意外,教师甚至会不知所措。新课标所反映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不再是被成人垄断的场所,而是由儿童拥有的世界;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复制即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一、正确理解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教材不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枷锁”和“桎梏”。教师要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不应把教材认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时,课本上提供的例题是用三个黄球和三个红球,统计40次,然后填写统计表,引导学生体会在两种球个数相等的情况下,摸到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这个例题只不过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用相对比较多的次数来让学生体验而已。而我们很多教师就固定地把它理解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是3个红球和3个黄球,个数不能改变;次数必须是40次,一次也不能多,一次也不能少。当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由于过度兴奋而忽略了摸的次数时,或者是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老师规定的次数时,教师对这种所谓的不符合老师要求的次数往往会宣布作废,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落千丈,这正是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表现。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这里有一些红球和黄球,在摸球之前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儿取球,注意不论你们取几个,红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都必须要一样。每组选好球之后小组长就开始分配任务,注意小组成员中1人摸球,2人监督,1人记录,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监督、记录。每个小组看一看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红球摸了多少次?黄球摸了多少次?一共摸了多少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样设计一方面打破了红球和黄球都是3个的限制,也打破了摸40次的限制。这样一来有的小组拿1个红球和1个黄球;有的小组选2个红球和2个黄球;有的小组选3个红球和3个黄球……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老师规定的时间,操作快的同学可以多摸几次,操作慢的同学也不用太着急。此外每一组统计的总次数都不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对每一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它们摸到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并且摸的次数越多,两种球摸到的结果就越接近。这样才能充分展开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二、合理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源,如何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教材时进行有效的思考,把握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对象的基本特征,不拘泥于课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在各种生活原形中提炼数学知识,整合教材,营造出“简单、有趣、鲜活”的数学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用逆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的练习时,让学生解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倒推策略解决此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列式:25×2+1,正确的算式应该是(25+1)×2。这个练习题虽然是安排在倒退例题之后,但是有些学生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本题时仍会出现一些误区。因而当学生出现这两中不同的列式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监控策略的使用,或者借助顺推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或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等等。这些思维的迸发,必然会加深学生对逆推本质的认识,促进逆推策略的内化,推动问题的解决。为了避免错误的产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对比练习:(1)小军收集了52张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他拿出了多少张?(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以此引导学生比较顺推和逆推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学生做第(2)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

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剩下的张数加1才是原有张数的一半,所以(剩下的张数+1)×2就是原来的张数。因此,我认为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适当改正或修改;引进新东西,更好地满足学生;改变过分依赖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此外,教学设计不要把成人的思维硬套给学生,凡事多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对学生多一份理解,针对学生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适当新建教材

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一位沉睡的巨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充满跃动的生命力,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桥梁。对教材的内容不是“粘贴”,而是“新建”。教师要以准确把握教材为基础,深入钻研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发现教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教材中呈现的例1是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面积变化的问题,例2是用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由于面积的变化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容易想到导致面积变化的原因。但是线段图是学生以前就接触过的,并且行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教材的设计,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提到第一课时来讲。当学生接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之后,在体会面积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用画图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地把画图的策略生硬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画图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唤起教科书的内涵,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学。

(责编 罗 艳)endprint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很“尊重”教材,恨不得能将教材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学生头脑中去。因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是“用教材教”,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定的模式。否则,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堂中的意外,教师甚至会不知所措。新课标所反映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不再是被成人垄断的场所,而是由儿童拥有的世界;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复制即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一、正确理解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教材不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枷锁”和“桎梏”。教师要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不应把教材认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时,课本上提供的例题是用三个黄球和三个红球,统计40次,然后填写统计表,引导学生体会在两种球个数相等的情况下,摸到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这个例题只不过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用相对比较多的次数来让学生体验而已。而我们很多教师就固定地把它理解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是3个红球和3个黄球,个数不能改变;次数必须是40次,一次也不能多,一次也不能少。当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由于过度兴奋而忽略了摸的次数时,或者是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老师规定的次数时,教师对这种所谓的不符合老师要求的次数往往会宣布作废,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落千丈,这正是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表现。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老师这里有一些红球和黄球,在摸球之前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儿取球,注意不论你们取几个,红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都必须要一样。每组选好球之后小组长就开始分配任务,注意小组成员中1人摸球,2人监督,1人记录,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监督、记录。每个小组看一看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红球摸了多少次?黄球摸了多少次?一共摸了多少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样设计一方面打破了红球和黄球都是3个的限制,也打破了摸40次的限制。这样一来有的小组拿1个红球和1个黄球;有的小组选2个红球和2个黄球;有的小组选3个红球和3个黄球……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老师规定的时间,操作快的同学可以多摸几次,操作慢的同学也不用太着急。此外每一组统计的总次数都不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对每一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它们摸到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摸到的次数是差不多的,并且摸的次数越多,两种球摸到的结果就越接近。这样才能充分展开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二、合理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源,如何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教材时进行有效的思考,把握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对象的基本特征,不拘泥于课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在各种生活原形中提炼数学知识,整合教材,营造出“简单、有趣、鲜活”的数学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用逆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的练习时,让学生解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倒推策略解决此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列式:25×2+1,正确的算式应该是(25+1)×2。这个练习题虽然是安排在倒退例题之后,但是有些学生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本题时仍会出现一些误区。因而当学生出现这两中不同的列式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监控策略的使用,或者借助顺推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或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等等。这些思维的迸发,必然会加深学生对逆推本质的认识,促进逆推策略的内化,推动问题的解决。为了避免错误的产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对比练习:(1)小军收集了52张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他拿出了多少张?(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以此引导学生比较顺推和逆推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学生做第(2)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

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剩下的张数加1才是原有张数的一半,所以(剩下的张数+1)×2就是原来的张数。因此,我认为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适当改正或修改;引进新东西,更好地满足学生;改变过分依赖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此外,教学设计不要把成人的思维硬套给学生,凡事多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对学生多一份理解,针对学生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适当新建教材

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一位沉睡的巨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充满跃动的生命力,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桥梁。对教材的内容不是“粘贴”,而是“新建”。教师要以准确把握教材为基础,深入钻研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发现教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教材中呈现的例1是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面积变化的问题,例2是用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由于面积的变化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容易想到导致面积变化的原因。但是线段图是学生以前就接触过的,并且行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教材的设计,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提到第一课时来讲。当学生接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之后,在体会面积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用画图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地把画图的策略生硬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画图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唤起教科书的内涵,使教材流动着鲜活的知识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新建”与创造性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学。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片黄球红球
咖啡杯上的艺术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哆啦A梦的神奇道具
关注问题本质 提升数学素养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合理拆分 算法多样
花儿是本书 等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开心养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