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习题内涵 凸显策略价值

2014-01-21 15:11孙冬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画片箭头实验班

孙冬梅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笔者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中的《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定的课题是“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如:设计针对习题,让目标明确化;设计对比习题,让知识系统化;设计分层习题,让技能多样化;设计开放习题,让思维多元化等。然而,这些策略的采用是否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呢?笔者力图通过此次的实验研究,深入探索挖掘习题内涵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方法和过程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两个不同班级为实验对象,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实验素材,设计前、后测试卷,对两班学生用相同的试题,用相同的时间,进行了教学的效果测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态度面对,但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习题的内涵,重组习题,拓展延伸。

现摘录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如下。

练一练: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你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吗?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点名回答。

生1:25×2+1。

生2:(25+1)×2。

教师分别板书后问:到底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是怎么拿的?

生3:先拿走一半,再拿走一张。(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线段图)

师:你能用箭头示意图表示吗?

学生板演: ■

师:倒过来怎么想?

生4:25先加1,再乘2。

师:现在知道哪种做法正确了吗?如果要让算式“25×2+1”是对的,应该怎样改题目?

生5:先拿走一张,再拿走一半。

师:用箭头示意图怎么表示?

生6: ■

师:很好!如果我把“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改成“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一张”,你会做吗?先画箭头示意图,再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师:这里箭头图里为什么要加1?

生7:拿出一半还少一张,也就是先拿一半,再拿回头一张,所以要加1。

师:算式怎么列?

生8:(25-1)×2。

除以上的教学片断外,笔者还在实验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教材中的习题分类教学,并适当进行补充。而在对照班,只教学了教材中提供的习题。

三、实验结果

表1 前测结果

表2 后测结果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深入挖掘习题内涵后,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上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典型问题的答对人数,实验班明显多于对照班。

四、分析讨论

1.分析

(1)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上面实验班教学片断中的一组三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差异教学的理念。第一题是教材中提供的,是对例2的一种数量的两次变化的配套练习。但这题与例题的区别较大,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重点语句,弄清题意,再利用箭头示意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倒推策略。第二题根据算式改编题目的要求虽然高了一些,但学生很感兴趣,改编后的题目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第三题仅改了一个字,但从思维难度上而言,学生需要跨一大步,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是个挑战。另外,将三题同时呈现,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运用倒推策略解决此类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缺乏整体的感受,就题讲题,稍作变化后就会遇到困难。

(2)数学模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先把它构造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而获得原题及这一类题的解决策略。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箭头示意图这一模型,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整理信息、理解策略。这一模型,教材仅涉及文字的形式,这里教师进行了提炼,变得更加直观、简便。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又改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此举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建立、运用数学模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阶段,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理性认识,对策略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

(3)策略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显现

“策略”意在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因此,对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个认识展开设计。倒推的策略蕴含着“可逆性思想”的价值。在实验班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两道题:“一条小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的重量增加一倍,10天能长到20克。那么,小虫长到5克时用了几天?” “甲、乙、丙三人共有60本课外书,甲给乙6本,乙给丙4本后,三人的课外书就同样多。每人原来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前一题本身并不难,但如果不用倒推的策略很难解决。后一题将教材中两个量的一次变化推广到三个量的一次和两次变化,对提高学生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相反对照班的教学中,没有补充这两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培养稍显欠缺了些。

2.讨论

本实验仅是在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中进行,在其他班或其他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实验结果是否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这一实验,以便探索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适度的练习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那学生还是学不好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练习,对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是在一个单元的两节课中实施完成的,对其他策略的教学或不同领域的教学,是否同样适用,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课题研究的方法,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因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在这份研究报告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不尽科学的地方,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笔者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中的《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定的课题是“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如:设计针对习题,让目标明确化;设计对比习题,让知识系统化;设计分层习题,让技能多样化;设计开放习题,让思维多元化等。然而,这些策略的采用是否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呢?笔者力图通过此次的实验研究,深入探索挖掘习题内涵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方法和过程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两个不同班级为实验对象,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实验素材,设计前、后测试卷,对两班学生用相同的试题,用相同的时间,进行了教学的效果测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态度面对,但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习题的内涵,重组习题,拓展延伸。

现摘录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如下。

练一练: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你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吗?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点名回答。

生1:25×2+1。

生2:(25+1)×2。

教师分别板书后问:到底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是怎么拿的?

生3:先拿走一半,再拿走一张。(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线段图)

师:你能用箭头示意图表示吗?

学生板演: ■

师:倒过来怎么想?

生4:25先加1,再乘2。

师:现在知道哪种做法正确了吗?如果要让算式“25×2+1”是对的,应该怎样改题目?

生5:先拿走一张,再拿走一半。

师:用箭头示意图怎么表示?

生6: ■

师:很好!如果我把“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改成“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一张”,你会做吗?先画箭头示意图,再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师:这里箭头图里为什么要加1?

生7:拿出一半还少一张,也就是先拿一半,再拿回头一张,所以要加1。

师:算式怎么列?

生8:(25-1)×2。

除以上的教学片断外,笔者还在实验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教材中的习题分类教学,并适当进行补充。而在对照班,只教学了教材中提供的习题。

三、实验结果

表1 前测结果

表2 后测结果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深入挖掘习题内涵后,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上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典型问题的答对人数,实验班明显多于对照班。

四、分析讨论

1.分析

(1)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上面实验班教学片断中的一组三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差异教学的理念。第一题是教材中提供的,是对例2的一种数量的两次变化的配套练习。但这题与例题的区别较大,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重点语句,弄清题意,再利用箭头示意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倒推策略。第二题根据算式改编题目的要求虽然高了一些,但学生很感兴趣,改编后的题目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第三题仅改了一个字,但从思维难度上而言,学生需要跨一大步,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是个挑战。另外,将三题同时呈现,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运用倒推策略解决此类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缺乏整体的感受,就题讲题,稍作变化后就会遇到困难。

(2)数学模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先把它构造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而获得原题及这一类题的解决策略。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箭头示意图这一模型,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整理信息、理解策略。这一模型,教材仅涉及文字的形式,这里教师进行了提炼,变得更加直观、简便。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又改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此举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建立、运用数学模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阶段,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理性认识,对策略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

(3)策略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显现

“策略”意在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因此,对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个认识展开设计。倒推的策略蕴含着“可逆性思想”的价值。在实验班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两道题:“一条小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的重量增加一倍,10天能长到20克。那么,小虫长到5克时用了几天?” “甲、乙、丙三人共有60本课外书,甲给乙6本,乙给丙4本后,三人的课外书就同样多。每人原来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前一题本身并不难,但如果不用倒推的策略很难解决。后一题将教材中两个量的一次变化推广到三个量的一次和两次变化,对提高学生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相反对照班的教学中,没有补充这两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培养稍显欠缺了些。

2.讨论

本实验仅是在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中进行,在其他班或其他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实验结果是否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这一实验,以便探索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适度的练习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那学生还是学不好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练习,对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是在一个单元的两节课中实施完成的,对其他策略的教学或不同领域的教学,是否同样适用,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课题研究的方法,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因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在这份研究报告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不尽科学的地方,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笔者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中的《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定的课题是“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如:设计针对习题,让目标明确化;设计对比习题,让知识系统化;设计分层习题,让技能多样化;设计开放习题,让思维多元化等。然而,这些策略的采用是否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呢?笔者力图通过此次的实验研究,深入探索挖掘习题内涵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方法和过程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两个不同班级为实验对象,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实验素材,设计前、后测试卷,对两班学生用相同的试题,用相同的时间,进行了教学的效果测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态度面对,但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习题的内涵,重组习题,拓展延伸。

现摘录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如下。

练一练: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你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吗?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点名回答。

生1:25×2+1。

生2:(25+1)×2。

教师分别板书后问:到底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是怎么拿的?

生3:先拿走一半,再拿走一张。(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线段图)

师:你能用箭头示意图表示吗?

学生板演: ■

师:倒过来怎么想?

生4:25先加1,再乘2。

师:现在知道哪种做法正确了吗?如果要让算式“25×2+1”是对的,应该怎样改题目?

生5:先拿走一张,再拿走一半。

师:用箭头示意图怎么表示?

生6: ■

师:很好!如果我把“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改成“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一张”,你会做吗?先画箭头示意图,再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师:这里箭头图里为什么要加1?

生7:拿出一半还少一张,也就是先拿一半,再拿回头一张,所以要加1。

师:算式怎么列?

生8:(25-1)×2。

除以上的教学片断外,笔者还在实验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教材中的习题分类教学,并适当进行补充。而在对照班,只教学了教材中提供的习题。

三、实验结果

表1 前测结果

表2 后测结果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深入挖掘习题内涵后,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上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典型问题的答对人数,实验班明显多于对照班。

四、分析讨论

1.分析

(1)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上面实验班教学片断中的一组三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差异教学的理念。第一题是教材中提供的,是对例2的一种数量的两次变化的配套练习。但这题与例题的区别较大,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重点语句,弄清题意,再利用箭头示意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倒推策略。第二题根据算式改编题目的要求虽然高了一些,但学生很感兴趣,改编后的题目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第三题仅改了一个字,但从思维难度上而言,学生需要跨一大步,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是个挑战。另外,将三题同时呈现,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运用倒推策略解决此类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缺乏整体的感受,就题讲题,稍作变化后就会遇到困难。

(2)数学模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先把它构造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而获得原题及这一类题的解决策略。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箭头示意图这一模型,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整理信息、理解策略。这一模型,教材仅涉及文字的形式,这里教师进行了提炼,变得更加直观、简便。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又改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此举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建立、运用数学模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相反对照班的教学,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阶段,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理性认识,对策略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

(3)策略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显现

“策略”意在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因此,对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个认识展开设计。倒推的策略蕴含着“可逆性思想”的价值。在实验班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两道题:“一条小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的重量增加一倍,10天能长到20克。那么,小虫长到5克时用了几天?” “甲、乙、丙三人共有60本课外书,甲给乙6本,乙给丙4本后,三人的课外书就同样多。每人原来各有多少本课外书?”前一题本身并不难,但如果不用倒推的策略很难解决。后一题将教材中两个量的一次变化推广到三个量的一次和两次变化,对提高学生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相反对照班的教学中,没有补充这两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培养稍显欠缺了些。

2.讨论

本实验仅是在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中进行,在其他班或其他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实验结果是否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这一实验,以便探索采用照顾差异的习题重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适度的练习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那学生还是学不好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练习,对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是在一个单元的两节课中实施完成的,对其他策略的教学或不同领域的教学,是否同样适用,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课题研究的方法,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因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在这份研究报告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不尽科学的地方,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片箭头实验班
咖啡杯上的艺术
哆啦A梦的神奇道具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合理拆分 算法多样
花儿是本书 等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运载火箭
寻宝历险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