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已有经验的意义关联

2014-01-21 14:58顾晓东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蓝花黄花红花

顾晓东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相等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倍”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是核心任务。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经历了对本课教学的两次实践与反思,力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诱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关联。

初次教学:

1.呈现主题图中几种颜色的花:先出示蓝花2朵,黄花6朵。

2.师示范讲授:把2朵蓝花看作1份(随手在黑板上一圈),黄花有几个2朵?(生答:3个)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圈一圈。(学生用手学着2朵2朵地圈)

3.师进行归纳并板书要点内容: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4.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是怎么得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

先让学生同桌仿照板书内容要点互相说说,然后指名学生讲述,至此便算是完成了对“倍”的第一次认识。

5.师引导学生模仿刚才的过程和方法比较2朵蓝花与8朵红花的关系,得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这一结论。

6.师提问引发类比:同样是2朵蓝花,怎么黄花是它的3倍,而红花却是它的4倍呢?

7.师引导学生交流后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把一种花的朵数看成1份,另一种花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讨论与改进: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和学生仿说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倍”的意义。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的一种惯用方法,其教学设计思考的逻辑起点为“倍”是一个全新的、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应由教师清晰地示范并授予学生,使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述“倍”的含义。

在研讨中,大家围绕“帮助学生认识和建构‘倍的概念是由教师率先示范、学生尝试模仿,还是引导学生激活经验、主动建构”这一主题进行课前学情调研,并进行充分讨论,逐渐达成一致认识。其实,学生对“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从前测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有机会听到别人关于“倍”的话语,他们能够从别人的对话中结合实际事物感知到“倍”的大致意思,进而形成一种模糊的自我认识。通过分析,大家认识到学生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模糊认识,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的意义,头脑中已经有了“几个几”的概念,当他听到别人说“倍”这个词时,会认为是针对“几个几”情况而言的,因而在脑海里便形成了“倍”和“几个几”初步意义的联系。这就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在这样的学情基础上,“倍的认识”的教学究竟如何展开呢?显然,上述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单纯采用了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并不值得推崇。既然学生头脑中或多或少已有了一些关于“倍”的模糊的感性经验,我们可试图着力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真正明晰概念。

再次教学:

1.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师(出示蓝花3朵、黄花3朵):两种花的朵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相等。

师(再出示3朵黄花):现在呢?

生1:黄花比蓝花多3多。

生2:蓝花比黄花少3朵。

生3:黄花是蓝花的2倍。

师:“倍”这样的说法以前听说过吗?(许多学生表示听说过)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揭示课题并板书)

2.实践操作,外显经验。

师:说“2倍”的这位同学是怎样想的呢?请他上台把黄花和蓝花分一分、摆一摆,让其他同学一眼就看出它们之间是2倍的关系。(学生上台操作)

师:黄花是蓝花的2倍,你们都能看出来了吗?怎么看出来的?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生4:蓝花是3朵,黄花可以分成2个3朵,就是蓝花的2倍。

生5:蓝花有3朵,黄花有这样的2个3朵,就是蓝花的2倍。

师:说得真好!像这样,蓝花3朵,黄花的朵数有2个3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相机板书内容要点)

3.变式感知,强化经验。

师(继续出示9朵红花):现在红花和蓝花有什么关系?你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上台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

4.比较分析,归纳含义。

比较:为什么蓝花都是3朵,而黄花是蓝花的2倍,红花却是蓝花的3倍呢?

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明确:把3朵蓝花看作1份,别的花有几个3朵,就是蓝花的几倍。

5.巩固认识,类比提升。

(1)师创设小动物摘水果的情境,依次出现小狗摘了2个苹果和4个梨、小兔摘了4个苹果和8个梨、小猫摘了5个苹果和10个梨等信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中的倍数关系。

(2)师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比较:为什么每只小动物摘苹果和梨的个数各不相同,可是梨的个数却都是苹果的2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都是把苹果的个数看作1份,梨都有这样的2份,所以梨的个数都是苹果的2倍,由此进一步从份数的角度深化认识“倍”的实际意义,即把一个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实践反思:

现代学习强调理解性学习,充分关注认知的过程。理想的数学理解状态就是学生将最新获得的概念、规则等融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新知的各种表征、意义同头脑中原有的一些数学知识经验之间自然地建立起联结通道。这样的数学理解将是深刻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会是灵活的,便于提取和应用。因而,我们应注重追求数学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结。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经验来认识概念的本质,建立新旧概念间的联系。针对“倍”的意义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对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与新知“几倍”形成关联。

学生对一个数学概念是否理解,可以从一些显性和隐性的表现中加以判断,如能否动手操作展现概念原型、能否借助语言直接说出概念的意义、能否把握要点拓展概念的外延等。从上述改进教学过程看,教师关注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全方位理解。首先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操作活动,引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并使之外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几个几”的角度初步认识了“倍”的含义;接着呈现多个实例,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沟通“几份”和“几倍”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几份”就是“几倍”,进一步内化、理解“倍”的意义。上述教学过程还重视应用比较这种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纵观两次比较,一次是一份数不变,几份数在变,倍数也随之变化;另一次是一份数在变,几份数也在变,倍数却不变。两次比较,引导着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认知和理解走向深入。

总之,真正的数学理解不应该是教师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去的,而应该由学生主动地去靠近数学知识技能本身的内核,去亲身触摸其本质,去感知、尝试、探究和体悟,努力将新知与原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起关联。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蓝花黄花红花
“神奇的食物”⑤ 蔬菜皇后——西蓝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蓝花楹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