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数学课堂 有效把握互动生成

2014-01-21 14:51吴天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动态过程

吴天艳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课堂上,一旦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那么学生精彩的疑问、想法、创见就会随处可见,课堂便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任务不是完成教学内容、讲解练习,而是要不断地审视并深度解析数学课堂,让教学内容不断地跟着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特点等变换呈现方式,使学生飘远的思绪和冷漠的情感逐步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地参与了,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精神上得到了愉悦,这就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好课!

下面,以我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的课堂现场和感悟,谈谈数学课堂上对互动生成的有效把握。

初次教学:

一、教材解读

“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进位加法。教学策略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自主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经历“凑十”法的建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会了“凑十”法的建构过程,就能将它迁移到后面将要学习的8加几、7加几……的计算中去,同时为将来学习简便运算、估算打下基础。因此,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经历自主建构“凑十”的过程,将具体的形象操作内化为借助表象进行抽象口算,并能用语言外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师(先拿出9个球,再拿出5个球):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一共有14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生1:10、11、12、13、14。

生2:我是通过摆小圆片知道的。

师:怎么摆?你能重复一遍摆的过程,让我们一看就知道结果是几吗?

(生2先从5个小圆片中拿出1个,与9个小圆片合成10,再将10个小圆片与5个小圆片中剩下的4个合成14个)

生3:我是先算10+5得15,再用15-1得14。

师:你的方法也不错。

师:刚才小朋友想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先把5分成1和4,再将9和1合成10,10加4得14。

(师边口述边板书)

师:谁再来说说刚才是怎么算的?

(由于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完整,接着又请了两个学生说,但都断断续续不能说完整,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不知道哪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说一遍。

……

三、问题探讨

课堂上,对学生的生成,教师有效把握了吗?

这是初次教学时进行的设计,对于9加5如何得到14,我没有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的基础畅所欲言,为学生张扬个性、互相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并不是从零开始:有的从9开始数5个,得14;有的把5拆成1和4,9加1得10,10再加4得14;有的把9+5看成10+5,再用15减1得14……但为什么在让学生说说该怎样用“凑十法”算出9+5时,学生却不能说完整呢?经过几天的调整,我自己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发现:虽然这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学生的算法也各种各样,但这节课的遗憾在于我对学生生成的资源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突出表现在没有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通过我的有效引领,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和进一步探究、发现的资源。特别是对生2的方法没有利用到位,多么可惜呀!

基于以上思考,我再一次执教“9加几”这节课。第二次教学中,我对第一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与调整,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再次教学:

一、教学过程

师(先拿出9个球,再拿出5个球):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一共有14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生1:10、11、12、13、14。

生2:我是先算10+5得15,再用15-1得14。

生3:我是通过摆小圆片知道的。

师:你能用小圆片代表数字,再次摆给大家看吗?

(生3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摆小圆片的过程,边摆边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通过摆小圆片的方法知道9+5=14,这真是个既会动手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他通过先把小圆片移一移,再数一数的方法,让大家一看就知道9+5得14。让我们按照他的方法也来摆一摆,看看哪些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聪明,自己摆出9+5的计算过程。(学生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然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刚才我们都想到了一种计算9+5的方法:先把5分成1和4,再将9和1合成10,10加4得14。

(师边口述边板书)

师:哪位小朋友能把自己摆的过程再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请了几位学生回答,都能比较清晰地把“凑十”的过程说清楚)

……

二、重新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生成。

重新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我在尊重学生生成的前提下,及时加强了对互动生成结果的利用,如对生3的生成紧紧抓住不放,并充分地进行放大。我通过“让我们按照他的方法也来摆一摆,看看哪些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聪明”的诱导激励,把一个学生的“凑十法”转化成群体共同探究的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对同伴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取舍,更不能主动地把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转化成学习的资源。所以,面对生3的方法,我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及时地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有效生成。我首先给足学生探索、交流、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充分表达、充分思考,然后通过合理的组织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发展:已经知道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更加主动探究,在主动投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了“凑十”的过程;暂时不知道的学生,因为有了同伴的示范,也经历了一个“凑十”的过程,体验了一番自己“创造”的快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内化并归纳“凑十法”提供了操作感知的形象基础。看着学生因为学会了操作方法,得到我的肯定后而激动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儿,我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endprint

通过后面的课堂练习反馈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试教后,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扎实多了。

三、深层感悟

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课堂是鲜活的,既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鲜活的课堂,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教学智慧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期望教学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对于那些非意料中的生成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它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轻易地将它抛弃了。成尚荣老先生说过:“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幅蓝图,而是一次旅程。既然是未知的旅程,就可能存在遗憾。”生成性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也是最不应该抛弃的。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呢?

1.尊重、鼓励学生的生成

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因为在课堂上,真实的自我表达是需要勇气的,这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安。因此,珍惜和保护学生的真实表现与表达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不歧视、不敷衍,向学生表现出一种不遮不掩、不嘲讽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被保护,也让全班学生学习了怎样尊重他人。

如上述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其中有不少灵动的思维。只有教师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把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体现以教案为范例,将知识融入生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那么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及时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一是捕捉与挖掘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如第二次教学中,对生3生成方法的捕捉与放大;二是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后,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要有意地放慢脚步,或设置疑问,或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放慢的课堂节奏下感悟真正的算理和数学思想。如教学“9加几”一课,让所有学生理解“凑十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优秀学生可能一开始就能运用“凑十”的思路与方法,而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想到。这时,需要教师既要考虑到会的学生,更要想到不会的学生,放慢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凑十”过程。

对于课堂生成,我们有时要即刻放大,有时要适当延时,有时要果断搁置,关键看教师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而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成结果价值的精确分析,对学生学情的精当把握。如何让课堂上的生成因为教师的及时捕捉和有效把握绽放出“光彩”,我认为这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有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磨炼。如上述案例中,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处作适当引领,始终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教师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我们把握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经常用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就一定能在自身的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加以努力,不断地反思与调整,我们的课程实施一定会一天比一天令人满意,新课程的有关理念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生根发芽,而不再是无根之木!

(责编 杜 华)endprint

通过后面的课堂练习反馈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试教后,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扎实多了。

三、深层感悟

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课堂是鲜活的,既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鲜活的课堂,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教学智慧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期望教学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对于那些非意料中的生成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它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轻易地将它抛弃了。成尚荣老先生说过:“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幅蓝图,而是一次旅程。既然是未知的旅程,就可能存在遗憾。”生成性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也是最不应该抛弃的。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呢?

1.尊重、鼓励学生的生成

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因为在课堂上,真实的自我表达是需要勇气的,这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安。因此,珍惜和保护学生的真实表现与表达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不歧视、不敷衍,向学生表现出一种不遮不掩、不嘲讽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被保护,也让全班学生学习了怎样尊重他人。

如上述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其中有不少灵动的思维。只有教师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把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体现以教案为范例,将知识融入生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那么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及时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一是捕捉与挖掘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如第二次教学中,对生3生成方法的捕捉与放大;二是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后,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要有意地放慢脚步,或设置疑问,或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放慢的课堂节奏下感悟真正的算理和数学思想。如教学“9加几”一课,让所有学生理解“凑十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优秀学生可能一开始就能运用“凑十”的思路与方法,而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想到。这时,需要教师既要考虑到会的学生,更要想到不会的学生,放慢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凑十”过程。

对于课堂生成,我们有时要即刻放大,有时要适当延时,有时要果断搁置,关键看教师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而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成结果价值的精确分析,对学生学情的精当把握。如何让课堂上的生成因为教师的及时捕捉和有效把握绽放出“光彩”,我认为这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有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磨炼。如上述案例中,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处作适当引领,始终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教师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我们把握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经常用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就一定能在自身的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加以努力,不断地反思与调整,我们的课程实施一定会一天比一天令人满意,新课程的有关理念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生根发芽,而不再是无根之木!

(责编 杜 华)endprint

通过后面的课堂练习反馈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试教后,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扎实多了。

三、深层感悟

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课堂是鲜活的,既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鲜活的课堂,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教学智慧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期望教学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对于那些非意料中的生成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它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轻易地将它抛弃了。成尚荣老先生说过:“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幅蓝图,而是一次旅程。既然是未知的旅程,就可能存在遗憾。”生成性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也是最不应该抛弃的。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呢?

1.尊重、鼓励学生的生成

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因为在课堂上,真实的自我表达是需要勇气的,这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安。因此,珍惜和保护学生的真实表现与表达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不歧视、不敷衍,向学生表现出一种不遮不掩、不嘲讽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被保护,也让全班学生学习了怎样尊重他人。

如上述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其中有不少灵动的思维。只有教师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把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体现以教案为范例,将知识融入生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那么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及时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一是捕捉与挖掘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如第二次教学中,对生3生成方法的捕捉与放大;二是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后,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要有意地放慢脚步,或设置疑问,或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放慢的课堂节奏下感悟真正的算理和数学思想。如教学“9加几”一课,让所有学生理解“凑十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优秀学生可能一开始就能运用“凑十”的思路与方法,而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想到。这时,需要教师既要考虑到会的学生,更要想到不会的学生,放慢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凑十”过程。

对于课堂生成,我们有时要即刻放大,有时要适当延时,有时要果断搁置,关键看教师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而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成结果价值的精确分析,对学生学情的精当把握。如何让课堂上的生成因为教师的及时捕捉和有效把握绽放出“光彩”,我认为这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有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磨炼。如上述案例中,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处作适当引领,始终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教师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我们把握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经常用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就一定能在自身的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加以努力,不断地反思与调整,我们的课程实施一定会一天比一天令人满意,新课程的有关理念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生根发芽,而不再是无根之木!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动态过程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