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会发展的理论、经验与对策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3学术年会综述

2014-01-21 20:28莫艳清
关键词:市委党校浙江城镇化

莫艳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公共政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5)

浙江社会发展的理论、经验与对策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3学术年会综述

莫艳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公共政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5)

编者按: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3学术年会以“浙江社会发展:理论、经验与政策”为主题,分设三个分论坛,与会人员分组围绕“海洋与浙江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浙江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与浙江社会发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此次会议从学理层面上系统地总结、提炼了浙江在海洋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社会建设三个领域的发展实践中具有浙江特色的理论、经验和政策,并进一步展望和分析了浙江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应对之道。相应观点均出自专家发言及递交的论文,经梳理成文,以飨读者。

社会学;海洋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

2013年11月8日至10日,由浙江省社会学会主办、浙江海洋学院承办的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3学术年会在舟山新城成功举行。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104篇,其中入编论文集96篇。浙江省社科联、舟山市委、浙江海洋学院相关领导和省内专家与学者共100余人出席会议。

此次年会以“浙江社会发展:理论、经验与政策”为主题,分设“海洋与浙江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浙江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与浙江社会发展”三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这些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海洋与浙江社会发展

海洋经济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经济,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持续上升,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此次年会在舟山召开,海洋与浙江社会发展分论坛讨论又恰逢集中在讨论舟山群岛开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主题上,是年会的一大亮点。

海岛开发与建设研究是海洋与浙江社会发展分论坛讨论的重头戏。中共舟山市委党校王文洪副教授从价值观构建的视角来探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问题。他认为,在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上,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构建新区价值观、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社会环境和思想保证,从而促进舟山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浙江海洋学院王建友副教授则从规划性迁移的角度来分析舟山群岛的建设,以舟山的“小岛迁,大岛建”小岛移民政策为例,探讨舟山地方政府与小岛居民在海洋社会变迁中的互动功能与政策变迁,审视海洋社会变迁的漂移性特质,以期完善海洋性移民的公共政策。浙江海洋学院的翁志军和陈菲菲以舟山凤凰岛的和谐开发模式为例,对无居民海岛开发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和谐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政府合理规划引导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生态经济原则。

其他学者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理念的视角来探讨海岛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方志华副教授以“三渔”问题的特殊性为视角来探讨海岛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及路径选择。他认为,基于中国众多的人口数量、复杂的地理环境,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而海岛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优势,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全有可能,可以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推进海岛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浙江海洋学院俞树彪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剖析建设美丽海洋的路径,认为建设美丽海洋就是要正确处理海洋自然环境开发保护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和伦理价值,形成良好的海洋开发生产秩序,促进海洋经济和谐运转和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共台州市委党校夏梁省主要讨论了蓝色社会理念下海洋生态补偿的利益机制与制度安排。他认为,为了实现海洋生态补偿的常态化机制,应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并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制度框架、建立环境产权市场、建立海洋补偿资金的专项使用制度以及推动海洋生态补偿的文化宣教体制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

海岛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是论坛讨论的另一热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罗兴武副教授基于保税经济区产业链视角,分析了舟山国际物流岛发展的动力机制、技术路径和发展对策。他认为,应从产业链经营战略高度审视国际物流岛的定位。舟山国际物流岛产业链的价值基础在于涉外产业链上存在着价值链联结点,并广泛布局于港区、临港区和腹地各区域,通过价值链联结业务单位进行延伸和整合,最终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动态的、国内外协同发展的产业链群。应多从选培、延展和优化产业链的角度,制定舟山国际物流岛的发展对策。宁波大学邓启明副教授借助UNCTAD统计数据,利用CMS模型分三个阶段对海峡两岸1997年~2011年水产品出口增长源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进而就两岸渔业如何开展合作问题进行探讨。他认为,两岸水产品各具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和改进两岸渔业合作是增强双边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浙江海洋学院张同宽副教授和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胡春立主要探讨了海洋体育旅游开发问题。张同宽通过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RMP的分析,厘清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并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总体思路,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胡春立认为,宁波在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方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还存在着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组织机构不健全等方面的不足。为此,宁波要在丰富旅游产品、优化营销策略和深化管理体制等方面下工夫,才能保证滨海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与浙江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忽视农民权益保障、城镇化质量较低、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应结合本国实际,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亦是此次年会讨论的重点和热点,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人口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城镇化的相关社会政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目前最重要的是应重新审视城镇化的推进路径,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转非”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杭州师范大学龚上华副教授以杭州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城镇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认为,杭州农村居民明显的城镇化趋势对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社会融合以及公共服务等社会管理产生深刻影响。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消除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积极促进外来人口与城市社会融合;统筹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黄丽萍副教授关注新生代务工者的群体资格梯度问题。她通过对新生代务工者的群体资格——由“非群体资格”到“部分群体资格”再到“完备群体资格”构成的一种阶梯状特征的分析,进而提出策略与建议,以促进新生代务工者获得现代性,取得完备的群体资格,顺利融入城市文明,得到社会认同。台州路桥区委党校杨富平从解析路桥区“村级共建共享促进会”实践运作入手,得出推动流动人口社区参与的三大启示:在社会层面,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赋予流动人口参与权利;在社区层面,搭建社区参与平台,提供流动人口参与渠道;在个人层面,转变观念培养能力,提高流动人口参与水平。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研究亦是分论坛讨论的热点。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郎晓波博士从“城乡链合”视角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转型与发展。她认为,“农村被城市化运动”是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的误区,既损害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城乡链合”为视角,反思村庄的定位以及现代城乡关系的本质,并以J村为分析样本,探讨和呈现了链合视野下城乡社区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农村社区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杭州师范大学赵定东教授基于浙江省嘉兴市的实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的新单位化现象。他认为,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诸如社区庇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社区法团主义的产生和扩大、社区父爱情结的再生与扩张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单位社会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完全终结,相反,它正以特殊的形态发挥着作用。正视这个现实是开展好新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设的前提之一。

城镇化推进需要相关的社会政策配套保障。浙江工业大学方巍教授探讨了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模式。温州医学院崔仕臣基于永嘉县的实证分析探索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实践,并得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有利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发展,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结论。浙江工商大学高燕副教授则分析了城市化人居分布的视角下流动人口家庭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她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要进行家庭功能的培育和开发,也要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并提出以家校联动、社会化培育、专业化指导为一体的对策,推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发展。

村落变迁研究是浙江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重点领域。与会专家重点讨论了近郊村落的变迁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卢福营教授以浙江省9个近郊村落为例探讨了近郊村落城镇化的水平与类型。他认为,近郊村落城镇化水平需要依据经济结构的非农化水平、人居环境的城镇化程度、居民身份的转变情况、基层管理的转换状况以及社会保障的享有水平等核心指标进行度量。相较而言,不同近郊村落的城镇化进展与水平呈现出一系列共性,但也存在着众多差异。近郊村落的城镇化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去农化”和“趋城化”两个方面的结合,根据“去农化”和“趋城化”的状况,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可以分为“脱离农业的村庄”和“尚未走出乡村的城镇社区”两种类型。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李传喜探讨了城镇化中近郊村落的社会结构,认为近郊村落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走向边缘的过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姜方炳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社会效应。他认为,近郊村落在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城乡叠合现象。从浙江9个近郊村落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图景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介于城乡的地理区位与生活环境、碎片化的村域空间与居民聚落以及多元混杂的社区格局与人居环境。通过分析其社会效应可以肯定,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地方政府确立城乡一体的发展取向、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务实理性的政策取向。

三、社会建设与浙江社会发展

加强和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浙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社会建设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和养老服务研究三个议题。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中共嘉兴市委党校余维法教授探讨了群众工作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当前群众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其出路在于:建立群众三大价值认同,即感情认同、利益认同、法理认同;回应群众三大核心诉求,即群众利益诉求、社会公正诉求、群众民主诉求;完善群众工作“三大体系”,即基层体系、社会体系、考核体系。中共台州市委党校魏长青从与传统网络问政系统比较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方微博问政体系建构问题。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王韬以台州市“居站分设”模式为例分析了利益分化时代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邵建副教授分析了道德重构视阈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中共桐乡市委党校许威以公众参与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桐乡新居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通过增强新居民公众参与来创新居民社会管理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实现桐乡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前,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形势下,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陈宇以杭州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当前村改居社区的主要类型与特征、社区转型对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路径等问题,以期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领导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方秀云副教授探讨了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她认为,新型社会组织具有一般意义社会组织不同的特性与功能,因民众生活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治理能力有限而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宁波大红鹰学院王波副教授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解析了社会组织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他指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包容性要求,分析了社会组织与民营企业在推进民主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二者协同互动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二者协同互动的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养老服务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浙江工业大学杨艳东教授分析了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她认为,我国现行的机构养老福利资源分配机制对公办、“民非”、“民企”等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区别对待,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资金、土地、税费优惠等方面享有公共福利资源配置的优先权,各类民办养老机构在资源获取和发展空间上受到挤占。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出现明显的非均衡效应,背离了制度的公平公正理性。制度理性的缺陷还引致机构养老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趋利性决策冲动,唯有更理性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机构养老福利资源的公平配置。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常敏副教授通过归纳梳理浙、沪、苏等发达地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划分出政府向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非竞争购买及向各类组织竞争性购买四种运行机制,并根据不同的制度特征,阐明地方政府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购买机制的关键点及其实现条件,并提出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购买机制的对策措施。宁波大红鹰学院周莹莹从财政视角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她在探讨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财政视角下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颜晓娜认为,家庭和社区的双向增权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路径。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在尝试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面对严峻的养老压力。但从目前实施结果看,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系统与以社区为主的正式系统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两者之间存在非合作困境。破除这种困境,需要微观层面的家庭和社区的有效合作,并在宏观政策层面给家庭和社区双向增权。台州路桥区委党校王平君认为,政府必须加快相关立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各种社区养老机构、私营养老组织、非营利性养老组织和志愿者群体的发展,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社会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理论、经验与对策

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针对浙江社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则更多关注宏观层面。浙江省社科院杨建华研究员探讨了理性的困境和理性精神的重塑问题。他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一种理性行动,工具理性预设以及理性选择理论都为经济发展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也带来了三个新的困境:理性有边界、理性内在地隐含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矛盾与分裂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扬弃。因此,要使社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重塑理性,使被肢解的理性重新恢复其完整的状态,使抽象的理性主义回到真正的理性主义上来。中共绍兴市委党校佘湘副教授则深入研究了服务型政党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与建构条件。浙江师范大学辛允星副教授则探讨了中国高校工会组织的行动逻辑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经验探讨方面,主要有关于社会流动、公安工作和基层选举等方面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严米平探讨了关系资本与流动风险问题,他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两个案例试图说明农民的关系资本、风险成本和劳动力流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关系资本作为流动农民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法宝,能够减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有利于农民的有序流动。浙江警察学院陈卓副教授则从现代警务改革理念入手探讨了义乌公安工作经验。浙江师范大学袁松考察了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他认为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需要放在城镇化、土地开发、项目下乡、社会分层及村民自治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加以整体地理解。

在社会发展的政策方面,一些学者针对某个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和路径选择。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周斌认为,鉴于当前我国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行动状况以及影响居民环境维权行动发生、发展的因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居民环境维权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支持和保障居民合法合理的环境权益诉求;其相应工作路径应该是减少刺激、引导行动、排除阻碍、控制影响。中共绍兴市委党校肖俊奇提出了地方政府集体行动能力的提升路径。他以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Z市案例的实证分析,展示了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如何形成目标导向、信息控制、激励约束三个机制,加强政府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控制,促进地方政府集体行动能力的提升。浙江工业大学周君来副教授则从国民身体健康的角度阐述“健康杭州”的实现模式和路径选择。他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健康杭州的目标应该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加强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以社区锻炼健康促进协会和建设健身健康卫生服务为中心,系统推广与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展示居民各种运动锻炼的健身方法,推进体质测定和健康检查;以智能化健康促进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和体质健康促进分析和管理系统为抓手,推动社区智能化健康管理与促进工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和常态化,真正做到个人健康管理终身化,人群健康防治管理系统化,实现“健康杭州”建设目标。

此次年会以“浙江社会发展:理论、经验与政策”为主题,创新了会议形式,从学理层面上系统地总结和提炼了在浙江社会发展实践中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理论、经验和政策,同时进一步展望和分析了浙江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应对之道,丰富和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责任编辑 陈汉轮)

2013-12-18

莫艳清,女,湖南邵东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3.015

猜你喜欢
市委党校浙江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党校收入多元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中国47家市委党校的截面数据分析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