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2014-01-21 20:28丁晓岚汪群龙
关键词:研究者主观幸福感

丁晓岚 汪群龙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到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整体而言,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①数据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2010年9月10日)。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改善和提高未来占人口总数3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根据美国学者Diener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评估,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项内容组成。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第二,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第三,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②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1984,No.3,pp.542 -575.

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40多年时间,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回答“是什么”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第二类,关于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回答主观幸福感体验“是怎么”形成的。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概述

国外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能有效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因子,J.Dzuka(2006)将这些预测因子分为三类:人口统计学因子、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③Dzuka J,Dalbert C,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 Age,Aging & Mental Health,September,2006,No.5,pp.439-444.国外的研究者发现:性别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很小,年龄也不是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子,但也有研究发现年轻的老年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此外,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收入、职业地位和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网络关系的频率和质量)是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当重要的指标,较差的健康状况、孤独和经济问题是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低的有效因子。人格特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个体在解释其生活、生活环境的认知评价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认知评价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唐丹等(2006)将这些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按照是否可控分为客观和主观因素。这样众多的影响因素都可以归为外在客观因素(如经济水平)、外在主观因素(如社会支持)、内在客观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和内在主观因素(如自尊、自我效能)等四类。①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3期,第160-162页。

国内研究者在内在客观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关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蒋怀滨(2008)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②蒋怀滨、林良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4期,第2461-2462页。郑宏志(2005)认为,男女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③郑 宏志、陈功香:《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第9期,第820-821页。也有研究者认为,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低于男性的主观幸福感。关于年龄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曹新美等人(2007)研究表明,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④曹新美、刘翔平、唐宏:《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70-74页。但也有研究发现,年龄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无关。关于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蒋怀滨等人(2008)的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⑤⑤蒋怀滨、林良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4期,第2461-2462页。唐丹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受教育程度相关不显著。⑥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3期,第160-162页。对于户口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大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城市人更幸福的结论。但王嘉顺(2012)在研究中发现,在不添加任何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农村人比城市人更有幸福感。⑦王嘉顺:《社会比较、自我期望与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的实证分析》,《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第65-72页。关于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很多研究者发现,健康状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简洁(2008)等研究发现,慢性病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⑧简洁、张华:《重庆市市级机关离退休人员幸福感现状调查》,《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第4期,第10-12页。

关于外在客观因素:经济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但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还有研究者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水平相关不显著。

关于外在主观因素: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评定老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邬俊福(2010)研究发现,亲子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关;⑨邬俊福:《城乡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7期,第822-824页。吴捷(2008)研究表明,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⑩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第984-986页。

国内外研究对内在主观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较为一致。很多研究表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生活满意度也较高。不过,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备普遍性,许多跨文化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二者相关系数很低。有研究者发现,外倾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值作用。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一致认为外向的人与内向的人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且外向性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唐丹等人(2006)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的作用。⑪⑪ 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3期,第160-162页。

二、关于主观幸福感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除了找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外,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1.遗传说。遗传说认为,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基因素质,这种先天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人感到快乐或不快乐是由先天神经类型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先天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体验不同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这种观点在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1988)进行的双胞胎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发现: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中,40%的积极情感、55%的消极情感和48%的生活满意度是受这种先天的快乐素质的影响,而双胞胎所拥有的相同社会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分别影响22%的积极情感、2%的消极情感及13%的生活满意度。⑫⑫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第23-28页。

2.人格理论。很多研究者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影响主观幸福感体验。外/内向人格特质是导致积极情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外向者倾向于接收外部世界的奖励信号,而奖励信号会以更强的积极情感形式表现出来。乐观作为一种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表现为积极的解释风格,影响着人们对好的或者坏的事件如何进行归因。乐观倾向于把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把坏的事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这种不同的解释风格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环境因素或削弱或强化的中介影响,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的是人格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Diener等人研究并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加法模型、动力模型、理论模型。①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第23-28页。这三个模型指出不管是外/内向还是神经质,这些人格特征都需要和环境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幸福感体验,外向者倾向于接收外部世界的奖励性信号,这一点就说明人格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动力模型指出,个体行为也参与这一影响过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格特质、情境特征、个体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3.社会比较理论和期望值理论。Michalos(1985)认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会受到参照标准、判断标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与多种标准(他人、过去情况、期望值、满意度理想水平、需要或目标)做向上(比较标准高于现实条件)和向下(比较标准低于现实条件)比较,不同的比较必然会产生幸福感体验上的差异,进行向上比较主观幸福感水平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根据判断标准不同,有社会比较和期望值两个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与他人进行或水平、或向上或向下比较,不同的比较模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期望值理论研究将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心理期望进行比较所产生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Wison(1967)指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的威胁”。②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第23-28页。

4.目标理论和适应理论。Brunstein等人(1998)提出的目标理论认为,目标被看做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生活有目标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幸福感是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的。③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第23-28页。

适应理论认为,人们对生活中好的或坏的事件总是存在一个稳态的适应或者习惯化过程,这种适应使得情绪系统对新刺激反应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就会降低。对于重复出现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重新构建对刺激的认知,从而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体验。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第23-28页。

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展望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

1.在主观幸福感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居多,从遗传说到人格理论,再到研究个体通过适应、确立目标和设立判断标准等心理过程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内部建构以形成不同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这些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内在机制。

2.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研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有人口统计因素、收入、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等外在客观因素,也有个性特质、自我效能等内在主观因素,研究者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往往是进行平行罗列,缺乏分类层次,众多的影响因素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结构。

3.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多为相关分析,缺少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只能确定哪些因素有影响,没有进一步分析各因素间的影响力,更无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

4.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者未能形成一致的结论,特别是客观的影响因素方面,如人口统计变量、经济收入和户口类型。这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在很多影响因素的重复研究中,各个研究者采用的样本和量表存在差异而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些客观影响因素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一定还存在影响他们相互关系的主观中介变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应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化分析,寻找各客观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间起缓冲作用的主观中介变量,从而揭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进一步突破,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线性模型等建模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最终构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模型,更准确地解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这不仅是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对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践研究、干预行动的需要。

猜你喜欢
研究者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