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浅唱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茶在各时各代文人雅士及百姓——特别是茶圣陆羽——的推动下逐渐盛行,品饮的方式不断演变,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
斗茶之源
我国虽为茶叶的发源地,但起初茶是作为药物出现的,自西汉后才开始作为饮品,至唐代逐渐盛行。在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的友情出演。而在此时,也出现了茶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斗茶。
唐人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卷十》中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的记载。起初斗茶仅是茶农之间的比赛,只不过民间的“茗战”被冯贽书为“斗茶”却又多了一丝文人的内涵、娱乐的趣味。而到了宋代,封建经济的繁荣更是促进了饮茶之风的盛行,茶文化也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所代表的中间阶层向上下两头扩展,上至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几乎无人不饮、无人不品。伴随着饮茶的普及,斗茶之风也吹遍了大宋江山。
斗茶是如何“斗”的?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的鉴别方法不是“干看”,而是“湿看”,在泡茶的过程中“嚼味嗅香”,进而定评高低。当然,斗茶可不仅仅只是“嚼一嚼”、“嗅一嗅”这么简单,斗茶的内容包括产地、品种、加工、茶器、烹煮、典故、见解等等。具体的斗茶过程也极其复杂讲究:先将茶末置于茶盏中,倾倒少量沸水湿润浸提,接着分次冲入沸水,并立即用特制的茶筅击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待汤花满至茶盏口缘时停止击打。斗茶胜负的标准便取决于茶汤经茶筅击打后产生不消破气泡的时间、数量,以及产生泡沫的大小和粘稠度等。如此看来,斗茶不仅考究好看,而且还有了体系、成了规范,难怪举国上下都痴爱斗茶,乐在其中。
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斗茶歌》,向后人展现了宋时斗茶的盛况:“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问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可寥寥数十字的诗歌又怎能穷尽斗茶的盛况呢?好在历代画家们别具匠心地用画笔为斗茶“写真”。
斗茶之盛
你瞧,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五个人聚在一起干什么呢?他们每个人都身带茶具,有的正举杯品茶,有的忙于充点茶汤,有的念念有词地评点茶叶,也有人刚好喝完茶,正用袖子擦拭着嘴角。而站在一旁的小贩伸着脖子急切地想知道比赛结果,一个妇人拎壶携子却边走边看,这斗茶的情景真是热闹无比。
这幅名为《茗园赌市图》的名画绘自“南宋四大家”之首的刘松年。作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他画的《耕织图》曾受宋宁宗赐金带嘉奖,可见其名望之高。而这位名气颇大的画家却遗憾地未留下太多画作,在其“生平不满十幅”的作品中,以茶为主题的画作就占了三幅。除了上述的《茗园赌市图》外,《斗茶图》、《撵茶图》同样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出茶与古人的密切关系。可见在宋代,斗茶是件多么重大的事情。
刘松年《斗茶图》共描绘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则在扇炉烹茶。在参天的古松下、嶙峋的山石间,斗茶评茶,好不自在。而《撵茶图》中,左边的两位茶仆正在撵茶准备点茶,而右边的几位文人雅士则在聚会趣谈,等待着香茗的奉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点茶”。古代烹茶有“唐煮宋点”之说,即唐代以煮茶为主、宋代以点茶为主。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这样描绘点茶:“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作为一种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点茶增加了斗茶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促成了其从实用技艺向艺术活动的转变,可以说是宋代品茶集大成的表现。
斗茶之思
斗茶在宋时变以成为一种“全民共斗共赏”的习俗,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一面,蕴含着和乐与奋进,展现着积极与乐观,改良了茶叶的品种,培植了优质的名茶,也孕育了我们这个以茶闻名的民族。
但这一切却在悄然逝去。
相比前代,宋后的茶画越来越少,斗茶图更是寥寥无几,明人顾炳的《斗茶图》变成了托古之作,清代后裔溥儒的《斗茶图》则与赵孟頫的《斗茶图》惊人的相似,似乎只有一幅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图》可以留下稍许安慰。是茶和画“分了家”,还是世人逐渐忘记了茶文化?
宋以降,斗茶走上了下坡路。或许是亡国之后的人们逐渐淡化了对斗茶的兴趣,或许是煎茶逐渐占据了主流,无论怎么样,斗茶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尽管最具斗茶精神的点茶技艺依然存在,但冲泡散茶的方式却一直延续至明清。而到了清末,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就更谈不上斗茶了。
我们无法改变碾末而饮的点茶法被冲泡散茶的煎茶法所取代的历史,也无力辩驳晚清时“斗茶虽无伤大雅,何忍以有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的诘问,甚至于日本文学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会有这样的论述:“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盛情。”
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茶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饮品,一个“装点门面”的装饰,斗茶这项风靡一朝的活动也在历史的尘埃中暗淡了光芒。
时至今日,只有在翻阅那些引人入胜的斗茶图时,才能看到热闹市井中的人生百态、山间古松下文人们的风情志趣,感受到讲究“和为贵”的古人偏偏在斗茶上的巨大热情,领略到斗茶自身所带给人们的快乐与和谐。那些带着微笑、无比忙绿的画中斗茶人或许可以让我们寻找到一些曾经失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