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身教育视域下社会教育内容的完善

2014-01-20 21:30王彦心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终身教育科学知识

王彦心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给《世界教育报告》所写的前言中曾留下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教育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已经被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我国于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确立为未来二十年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奋斗目标。教育正向着全体社会成员和个人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教育因其以全体民众为教育对象和拥有广阔的教育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教育为不同社会地位、职业、处境的人提供了随时接受教育的广泛机会,由于人们面临的社会生活问题不同,对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同,培养的个性兴趣爱好不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社会教育内容要非常广泛也正是由这些不同的教育需求决定的,社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包含道德规范、健身意识、传统文化等方面。

一、普及科学知识以“开民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较单一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全面的学习内容。过去,人们的学习在社会生活范围内主要是经验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在学校范围内的书本学习与技能培训,教育是要让人成为专才而非通才。而现在,学习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人的全部活动领域,表现在教育上,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拓宽。我们今天教育不应当只面对青少年,也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而言。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今天,作为实现终身教育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而服务的。那么,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中,普及科学知识必不可少。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天然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呈现出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制度化教育产生后,使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出现了为教育而教育、为分数而分数、为升学而升学的现象,使教育变得苦不堪言。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知识,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教育是要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发展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进而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二、传播道德规范以“兴民德”

现代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对物质的需求也在日益膨胀。但是,人类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没有伴随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到来而到来。中国正处在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社会道德问题更为突出。社会成员获得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完善的人格,则对社会的发展毫无价值甚至是负价值。中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可以借鉴,具有一定优势。在构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中西方的优秀道德思想和规范加以融合,形成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加以传承。我国的社会教育更要肩负起传播道德规范的责任,鼓励人们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上。社会教育更要倾向于注重民众道德思想的涵养、精神境界的培养,强调立足当下的道德追求,以“兴民德”,时刻传递“人无论身处何境,是富是贫,都应该保持道德的自觉性、自律性”的精神追求。

三、增强健身意识以“鼓民力”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予体。无体则无德智也。”充分体现了身体健康之重要。然而,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福音;另一方面又在生理与心理上给人类造成了过重的负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忽略了对身体锻炼的重视,各种疾病频频发生。健康之体,不仅伴随每个人度过生命的全过程,也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教育要潜移默化地向全体民众传播健身意识,使“增强健身意识”不只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广大社会成员注重身体的锻炼。

四、弘扬传统文化以“化民俗”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共同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整合,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所形成的统一的信仰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举凡饮食服饰、琴棋书画、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哲学思想,无一不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在国外文化不断向国内涌入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中国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康德曾说过:“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能够完善发展的;人是一种祈求幸福、富有理想的理性动物,在他的内部存在一种充溢的驱策力,他相信人正是由于这种力量才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从而成为自由的存在。”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人们不断追寻幸福、达到自身完善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教育要肩负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丰富人们的灵魂,以“化民俗”。

任何现实中存在的人都是社会中的存在者,都处于复杂的关系场域之中,人们不可能剥去这些关系而单独存在。每个人都处在历史、文化、社会场域构成的复杂关系中,相对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结构也在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因此,教育培养的人并不是抽象的生命个体,教育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素质与国家的稳定、繁荣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当下的社会教育来说,其责任主要在于通过扩大人们学习的机会进而塑造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提高其社会责任心,丰富其文化素养,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相应的,社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或能力的补偿性的回归教育上,而应该侧重于公民整体素质的培养。这些不可能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社会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

[2]范进.康德文化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终身教育科学知识
蜗牛看牙医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