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叶志锋 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李 婧
银行信贷是中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新增信贷规模已从年均3万多亿的常态激增至7万亿元以上。信贷资源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借款在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新增资金来源中占比60%以上。会计信息作为公司信息的主要来源,它通过缓解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来发挥其在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 (魏明海等,2007)。Armstrong et al.(2010)指出,财务报告系统在减少信贷市场的代理成本方面至少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减少管理层与现有或潜在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会计系统输出的结果,可以作为企业与贷款人之间签订正式契约的参数。
在转型经济的融资环境中,银行信贷人员使用会计信息的具体方式有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一直进行着商业化趋向的变革,但一些频频发生债务逾期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或“ST”公司仍然能够获得巨额的银行借款。央行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受经营环境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景气度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部分机构逾期贷款占比明显上升。
在会计目标的定义过程中,往往是将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具体使用方式看作一个“黑匣子”。信贷交易过程中贷款人如何使用企业会计信息也有不少谜团:是形式上使用还是实质上使用?有无必要或能力辨别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导致了怎样的经济后果呢?边泓(2007)指出“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些会计信息”是一个从没有得到会计学者正面回答的问题,可能这个问题一直被大家忽略,也可能是会计研究人员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问题,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信贷交易过程中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这个 “黑匣子”。具体而言,我们探究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信贷人员有无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我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是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取决于信贷人员有没有识别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我们选择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来进行检验。对于这些样本公司,信贷人员不需要花费什么信息收集成本就能意识到他们的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有问题,这相当于控制了识别技术这一因素。那么,考察信贷人员对非标审计意见公司的授信情况,就近似于单独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信贷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是否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当银行为国家控制时,具有政治关系的国有企业更普遍地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国有企业存在普遍的预算软约束现象。中国银行业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歧视”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这一新视角进行再一次的验证。
以中国A股市场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前后两年的借款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对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识别意愿,但对国有企业没有识别意愿。这表明信贷人员具备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但识别意愿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检验与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债务人按照信贷合同按时还本付息才能保证银行的收益。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常存在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并获得收益,银行会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有关偿债能力的证明资料,会计信息在此占有重要地位。
Sloan(2001)曾经指出,虽然会计信息对于债权人权利的行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缺少。在过去的十年,可能是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改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会计信息如何影响债务契约方面的文献。Francis等人 (2005)提供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债务成本的证据,发现最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的贷款利率比最高会计信息质量公司多出126个基点。Bharath et al.(2008)发现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借款人对债务类型(发行债券或银行借款)的选择,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借款人偏好银行借款;较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借款人的利率较高、期限较短,且更可能被要求提供抵押。Graham等人(2008)认为财务报告重述意味着银行以前掌握的信息是不准确的,需要重新评估企业的信贷风险。财务报告重述也让银行怀疑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的感知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将采取包括提高利率、缩短债务期限、更可能要求抵押和更多限制条件等价格与非价格条款,来应对增加的风险与信息问题。Costello等人(2011)认为,应计项目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指标存在不足,而内部控制报告为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衡量。他们发现,当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后,债权人会减少使用财务约束性条款和以财务比率为基础的定价条款。Tan(2013)发现公司发生债务的技术性违约后,债权人立即要求其提供更加稳健的财务报告,且至少持续8个季度。
从上可以看出,国外文献验证了信贷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调整债务契约条款,以控制信贷风险或获取补偿。
蔡祥等(2003)认为会计信息的决策辅助功能还体现在为信贷、债券的评级以及财务师的盈利预测提供数据支持上,由于资料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为一片空白,有待于未来研究者的填补。中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会计信息在信贷交易中是否有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饶艳超和胡弈明(2005)、胡奕明、周伟(2006)、孙 铮 等 (2006)、 廖 秀 梅 (2007)、 李 悦 等 (2008)、Firth 等 人(2008)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信贷交易中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证据。
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性融资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几年也有少数学者就会计信息质量对信贷交易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陆正飞等(2008)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2—2006年的数据发现,对于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新增银行长期借款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国的银行不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姚立杰和夏冬林(2009)研究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总借款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显著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银行能够识别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叶志锋(2009)在得到了企业基于银行借款融资动机进行业绩操纵的证据后,进一步利用债务期限考察了银行是否能够识别这些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这些行为,结果发现银行无法整体上识别企业的业绩操纵行为,这些行为给银行带来了不良的经济后果。刘浩等(2010)研究发现信用贷款的获得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是这个正相关关系受到企业股权性质和企业所在金融市场差异的影响,即国有企业较之非国有企业、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较之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将会削弱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的比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程六兵、刘峰(2013)发现银行在事后风险控制过程中,信贷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在国有企业里,信用借款比例越高,企业稳健性越低;在非国有企业里,二者显著正相关。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认为会计信息在信贷交易中是有用的,但信贷人员能否识别会计信息质量并据以调整债务契约条款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据,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更少有探讨。
我们认为,信贷人员能否识别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他们的意愿和技术,即愿不愿意识别和有没有能力识别。审计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2006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当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强调事项或不确定事项,或者审计范围受限制等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则会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审计意见”)。信贷人员不需要花费什么信息收集成本就能意识到这些企业很可能有问题,这相当于控制了技术这一因素。那么,考察信贷人员对非标审计意见公司的授信情况,就近似于单独检验识别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问题。
林志伟(2011)的研究与本文的研究数据与问题类似,他发现非标审计意见对企业新增银行贷款和债务期限结构没有显著负面影响。我们认为该文有两个较明显的不足:一是仅用非标审计意见后的所有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情况进行检验;二是未划分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分别进行检验。我们对此进行完善,并且我们提出了单独检验识别意愿的新颖想法。
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受到高度关注,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于非标审计意见这样明显有会计舞弊嫌疑的公司,信贷人员迫于追究贷款责任的压力,将授予它们较严格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干预、监管失效等转型经济特有的融资环境使得一些“差”公司照样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因此我们认为,识别会计信息质量意愿的检验结果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要区分出信贷人员对哪些特征的公司有识别意愿,对哪些特征的公司没有识别意愿。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市场经济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并且出现了一些股份制银行。但转型中的中国,其主要制度特征之一仍然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所谓的社团主义和纵向庇护主义,政府通过控制审批、许可、资金、获得技术和其他稀缺资源的权利以及制定产业政策方式对经济施行调控。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关系,不少文献已发现了中国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歧视”问题(如孙铮等,2006;方军雄,2007)。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实质上起到了为公司借款提供隐性担保的作用。这种隐性担保事实上是会计信息的一种替代,降低了银行信贷人员在信贷决策时识别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而非国有企业却没有政府的这种庇护,在陷入财务危机时也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债权人此时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大,因此会要求非国有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且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会识别这类债务人的会计信息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银行信贷人员对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识别意愿,具体表现在这些企业的银行借款在非标审计意见前后显著减少。
H2:银行信贷人员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没有识别意愿,具体表现在这些企业的银行借款在非标审计意见前后没有显著变化。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01—2011年度中国A股上司非标审计意见前后年度所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进行分析。样本选择的方法如下:某上市公司2001年是标准审计意见,且2002年是非标审计意见,则该公司2002年的银行借款数量为一个研究样本 (非标审计意见前的银行借款),2003年的银行借款数量为对应的另一研究样本(非标审计意见后的银行借款),以此类推。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共有904个,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剩848个研究样本。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们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所有大于99%分位数(小于1%分位数)的连续变量,令其分别等于99%分位数(1%分位数)的值。
本文的财务数据与审计意见类型来自CSMAR数据库,最终控制人类型来自色诺芬数据库,财务指标数据是依据财务数据计算得到的。
(二)模型构建。本文使用以下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由前述分析可知,本文通过比较中国A股上市公司非标审计意见前后年度所获得的银行借款数量的差异,进而判断信贷人员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识别意愿,以及是否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我们选取企业基于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收到的借款现金CASH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借款数量。其中,GCASH表示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数量,FCASH表示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数量。
表1 变量定义表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2.解释变量。为了捕捉住上市公司银行借款在非标审计意见前后年度的差异,本文设计了一个哑变量来表示借款发生的时点,即如果发生在非标审计意见前,则为0,如果发生在非标审计意见后,则为1。根据假设,如果银行信贷人员没有意愿识别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则系数β1不显著;如果银行信贷人员有意愿识别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则系数β1应显著为负。
3.主要控制变量。Bharath等人(2008),孙铮、刘凤委和李增泉(2005),陆正飞、祝继高和孙便霞(2008)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规模(SIZE)、有形资产率(TANGIBLE)、财务杠杆(LEV)、流动比率(CURRENT)、资产净利率(ROA)、增长率(GROWTH)、市场化指数(MKT)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银行贷款情况,本文选取了滞后一期的以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设置了行业和年度哑变量,以控制行业和宏观经济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四)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到,在总样本中国有企业约占62%,非国有企业约为38%。国有企业GCASH的均值为26.0%,中位数为21.2%,非国有企业的FCASH均值为20.9%,中位数为14.3%。这一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人员向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多于非国有企业。以下的数据处理区分国有组与非国有组进行。
表3是各主要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可以发现,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并且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数量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但是非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数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在5%水平显著负相关。
表3 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
(一)单变量分析。表4是均值差异检验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国有样本组的银行贷款数量在非标审计意见前后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前后两年的银行贷款数量仅相差0.934%,且在统计上不显著。而非国有样本组中,本年度银行贷款数量比上年度减少了7.02%,且这一差异在1%水平显著。通过单变量分析,我们初步获得了支持两个假设的证据。
表4 单变量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表5是运用OLS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我们使用了White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Standard Errors&Covariance进行处理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表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5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国有样本组,AUDIT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非标审计意见前后银行贷款数量并没有显著减少,支持我们的假设1,即银行信贷人员没有识别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在非国有样本组中,AUDIT系数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这说明银行信贷人员在非国有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后,会明显减少对其放贷的数量,支持我们的假设2。在控制变量中,国有样本组和非国有样本组的银行贷款数量都与资产净利率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能力高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贷款。国有样本组和非国有样本组的银行贷款数量都与流动比率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变现能力强,不需要更多的银行贷款。非国有样本组的银行贷款数量与财务杠杆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越多,越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但是国有样本组中这一相关性不显著。国有样本组的银行贷款数量与有形资产比率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获得了较大的长期借款,不需要频繁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流出,但是非国有样本组中这一相关性不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增强本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尽量减少由于因变量选择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根据当前上市公司银行借款大部分是短期借款的事实,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获得非标审计意见将直接影响的是下一年度的短期借款。因此,我们用短期借款数量(期末短期借款除以期初总资产)来代替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数量进行补充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从表6可知,检验的结果仍然是国有样本组AUDIT的系数不显著,而非国有样本组AUDIT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再次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2001—2011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非标审计意见前后年度所获得的银行借款数量,在控制识别技术的条件下,创新性地检验了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问题。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信贷人员对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识别意愿,但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没有识别意愿。这表明信贷人员具备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但识别意愿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进而影响信贷人员的信贷决策。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审计意见表示被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银行信贷人员应该减少对该类公司贷款的发放。但是在中国特定的转型经济环境中,政府拥有特殊的权力和政策去保护国有企业,为其提供隐形担保,降低了银行信贷人员识别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而对于非国有企业,没有政府的隐性担保,银行信贷人员就会更加依赖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且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和信用风险,银行信贷人员有动机识别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即对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识别意愿。随着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推动信贷市场的更加商业化,使得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面对等同的融资机会,为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注释:
①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参考了Graham et al.(2008)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是公司财报重述前后银行借款条件的变化。
1.Armstrong,C.S.,W.R.Guay,and J.P.Weber.2010.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50:179-234.
2.Bharath,S.T.,J.Sunder,and S.V.Sunder.2008.Accounting quality and debt contracting[J].Accounting Review,83(1):1-28.
3.Francis,J.,R.LaFond,P.Olsson,and K.Schipper.2005.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39:295-327.
4.Graham,J.R.,S.Li,and J.Qiu.2008.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44-61.
5.Sloan,R.G.2001.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a discus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2:335-347.
6.Tan,L.2013.Creditor control rights,state of nature verification,and financial reporting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55:1-22.
7.边泓.2007.有限理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模式研究[J].财经研究(10):61-72.
8.蔡祥、李志文、张为国.2003.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述评[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155-183。
9.程六兵、刘峰.2013.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1):28-34。
10.方军雄.2007.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J].经济研究(12):82-92。
11.林毅夫、李志赟.2004.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41-46。
12.林志伟.2011.非标意见与债务融资——基于银行借款和债务期限结构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10):31-36。
13.李悦、熊德华、张峥、刘力.2008.中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融资渠道——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J].金融研究(8):86-104。
14.廖秀梅.2007.会计信息的信贷决策有用性:基于所有权制度约束的研究[J].会计研究(5):31-38。
15.刘浩、彭一浩、张静.2010.谁能获得“信用贷款”——贷款性质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J].财贸经济(7):26-34。
16.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2008.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3):152-158。
17.饶艳超、胡奕明.2005.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4):36-41。
18.孙铮、李增泉、王景斌.2006.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4):177-190。
19.魏明海、陈胜蓝、黎文靖.2007.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1):131-150。
20.姚立杰、夏冬林.2009.我国银行能识别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吗[J].审计研究(3):91-96。
21.叶志锋.2009.企业业绩操纵与银行债权保护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