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在贵阳地区引种栽培研究

2014-01-17 12:03陈荣建吕杰维谢道平王家满兰绍美石朝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黄秋葵秋葵圆角

陈荣建,刘 燕*,吕杰维,谢道平,王家满,兰绍美,石朝艳

(1.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5;2.贵州青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1)

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为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秋葵、羊角豆、羊角椒,原产地一说为我国[1],一说为非洲[2]。黄秋葵全身是宝,不但可食用还可药用。其嫩果营养丰富,为主要食用部位,风味独特,堪比人参,有“植物伟哥”之美称;花富含黄酮[3],可制成花茶,色香味俱全,同时也可用于提取药用成分黄酮;种子富含咖啡碱和亚油酸,可作为咖啡替代品和开发植物食用油[4];茎叶还可用于动物饲料;花、种子和根对恶疮、痈疖有疗效,有一定的抗癌作用[5]。黄秋葵目前已在国内外进行广泛栽培,应用方式从单一的食用方式转变为兼有药用开发,从过去的食用嫩荚果的方式转向提取食用果胶、黄酮的药用利用方式转变,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广为人们喜爱的保健蔬菜,市场发展潜力巨大[6]。

黄秋葵作为重要的蔬菜和经济作物,已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种植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两年来,贵州省三穗、六枝等县进行了引种栽培,但栽培面积小,总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大众需要,因此市场上难见其踪影,而且价格较高,目前贵阳市各酒店所用的黄秋葵原材料主要依赖从外地购买。但随着其在贵阳市场上的逐渐出现,其独到的保健作用和特有的口感风味已为人们接受,正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特有蔬菜之一[7]。为丰富贵阳地区的蔬菜品种和作物种类,笔者对黄秋葵进行引种栽培试验,以期找出适合贵阳地区栽培的品种及栽培方式,为黄秋葵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情况 引种栽培试验在贵阳市清镇市青远农业有机蔬菜基地内进行。该基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基地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现状评价,11个蔬菜品种(包含引种黄秋葵)于2013年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土壤条件、环境条件及生产管理过程均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的要求进行。

1.2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由贵州省农委推荐从江西引种,分别为黄秋葵白果(圆角秋葵)和绿果(五角秋葵)。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针对贵阳地区山地气候分为两种栽培方式,一组为以大棚保护地为主的栽培,一组为露天大田栽培。采用垄作方式,按照每畦宽1.5 m、株距20~30 cm、行距40 cm进行种植。

1.3.2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1.3.2.1 选地做畦。选择在前茬末种植十字花科类作物、锦葵科作物及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种植。播前将土壤耕翻、深翻、施肥,将畦面整平,露天大田垄畦浇透水,用地膜覆盖保湿。

1.3.2.2 播种。4月14日将种子用35℃热水浸种24 h,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 h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 ~70%种子“破嘴”时播种。播种方式采用点穴直播,每穴直播2~3粒种子,覆土深度2.0~2.5 cm。

1.3.2.3 田间管理。当出苗率达到80%时,及时去除弱苗、病苗,叶片长到4~5片真叶时进行定植,对空穴进行移栽补植,每穴1株。在生长期内定期中耕除草,施肥1~2次,在盛花期及采收期每15 d左右施追肥1次。

1.3.2.4 病虫害防治。黄秋葵的病虫害较少。在雨季生长期易发生蚜虫危害,采用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进行防治,悬挂黄板600~750块/hm2进行防治。

1.3.3 调查记录。从播种到生长结束,定期定时对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录。统计黄秋葵全生育期表现、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种植区块随机抽取连续20株小样方进行植株测量及产量测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调查 由表1可知,在大棚栽培条件下,黄秋葵出苗、始花、结果及采收期都要比大田早。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各品种出苗整齐时间五角秋葵需要8 d,圆角秋葵需要10 d;在大田栽培环境下,五角秋葵出苗整齐时间需要11 d,圆角秋葵出苗整齐时间需要12 d,从播种到始花平均为60~70 d,始花期到采收期为6~8 d,圆角秋葵终收期比五角秋葵早5~10 d,大棚栽培条件下比大田采收早5~10 d。

2.2 不同品种不同环境生长表现

2.2.1 植株生长比较。由表2可知,不同品种及不同栽培方式对黄秋葵的性状表现差异明显。其中,五角秋葵在大田和大棚的栽培条件下,平均高度差为45 cm,圆角秋葵平均高度差29 cm;在大田栽培栽培环境下,圆角秋葵高于五角秋葵53 cm,在大棚栽培环境下圆角秋葵高于五角秋葵37 cm;在观测样本中,最矮植株为大田五角秋葵,高度为50 cm,最高为大棚圆角秋葵,高度为200 cm。各栽培方式的茎粗影响不大,对节间数影响明显。各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分枝数差异性表现也较明显,五角秋葵分枝数明显多于圆角秋葵,不同栽培方式对五角秋葵分枝数影响不大,但对圆角秋葵分枝数影响明显,大田分枝数为大棚的3倍。五角秋葵与圆角秋葵的叶形、果色、果实断面的生物学性状表现也不一样,五角秋葵的叶为掌状全裂,果实断面为五角形,嫩荚果颜色为青绿色,圆角秋葵叶为掌状浅裂,果实断面为八边形,嫩荚果颜色为乳黄(部分生长后期变为紫红色)。

表1 黄秋葵在贵阳地区的物候表现

表2 黄秋葵在贵阳地区生长表现

2.2.2 黄秋葵开花、结果比较。由表3可知,栽培方式对黄秋葵开花、坐果的差异性表现明显,五角秋葵的大田主枝结果数少于大棚,主枝开花及花苞数基本相等,主枝坐果率达到100%,但侧枝结果数大田明显优于大棚,平均达到了14倍之多,大棚侧枝开花数少,坐果率不高,结果明显少;圆角秋葵除主枝结果数大田大于大棚,其余与五角秋葵相似,圆角秋葵大棚主枝落花落果严重,平均每株达到2.6个,坐果率严重下降,只有73%,大田侧枝结果数平均为大棚的9倍。五角秋葵整体性状表现优于圆角秋葵,大田栽培方式更适合黄秋葵栽培生产。

表3 黄秋葵主侧枝开花、坐果表现

2.2.3 黄秋葵产量比较。由表4可知,圆角秋葵单个荚果重于五角秋葵,栽培方式对单个荚果重量影响不大。栽培方式对黄秋葵产量影响明显。在大田栽培环境下,五角秋葵整株结果数、整株开花数、整株结果开花总数均高于大棚,整株结果数差平均达到5.45,产量差约405 210 kg/hm2。圆角秋葵表现与五角秋葵一致,但更为明显,整株结果数之差达到了8.3个,产量相差约2 467.20 kg/hm2;在大田栽培方式下,五角秋葵与圆角秋葵产量相差约2 447.25 kg/hm2,在大棚栽培方式下,五角秋葵与圆角秋葵产量相差约861.00 kg/hm2。五角秋葵产量在不同栽培环境下均明显高于圆角秋葵。

2.3 病虫害抗性调查 通过栽培基地内黄秋葵病虫害的观察,黄秋葵在幼苗期、生长期易发生蚜虫危害,尤其在连续阴雨天气较为严重,发病时间多在5~7月,待开花结果后有所下降,在幼苗期偶见尺蠖啃食幼叶,在种植区内只有大棚圆角秋葵发生1株茎腐病,大田五角秋葵发生1株日灼病,未见其他病虫害。

表4 黄秋葵产量比较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黄秋葵适应性强,适宜贵阳地区种植。所选两个品种都表现出良好生长习性,但以五角秋葵各性状表现优于圆角秋葵,是值得推广的品种。

针对贵阳气候特点和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生长表现,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及措施,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产量。在5月份以前选择保护地育苗,在5月份气温稳定回升后在露地用地膜覆盖垄畦进行定植是比较适合贵阳地区推广的栽培方式。

适时采收有利于增加荚果品质,尤其是采收商品果宜在花谢后3~5 d采收,此时嫩荚果纤维含量少,口感好,品质最佳。每采收2~3次进行1次田间水肥管理,可有效促进花芽分化,开花结实,提高产量。

在整个生长期内,黄秋葵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害,发生病害较少,在幼苗期至开花期注意蚜虫和尺蠖的发生,采用常规防治方法即可。

黄秋葵在贵阳地区初次试种,有待进一步加强黄秋葵品种的引种试种,丰富黄秋葵品种,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黄秋葵配套栽培措施。

[1]卢隆杰,苏浓,岳森.菜药花兼用型植物——黄秋葵[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8):35-36.

[2]单承莺,马世宏,张卫明.保健蔬菜黄秋葵的应用价值与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2):38 -41.

[3]薛志忠,刘思雨,杨雅华.黄秋葵的应用价值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13,13(2):58 -60.

[4]黄阿根,陈学好,高云中,等.黄秋葵的成分测定与分析[J].食品科学,2007,28(10):451 -453.

[5]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18 -3720.

[6]彭智群.黄秋葵的保健价值[J].吉林蔬菜,2004(3):30 -32.

[7]刘燕,陈荣建,谢道平.不同品种黄秋葵引种栽培比较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14(1):15-18.

猜你喜欢
黄秋葵秋葵圆角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CAD直接建模中圆角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纤纤秋葵淑女指
小圆角棱线车门外板工艺设计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秋葵小炒
内圆角铣削加工几何分析及铣削力预测
秋葵就要这样种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