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庆霖为何上书毛主席?

2014-01-17 15:59
红岩春秋 2014年1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莆田

现在的年轻人对李庆霖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全国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善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生存条件,也改变了李庆霖自己的命运。

毛泽东复信并寄钱

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边阅读了由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之后,毛主席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主席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寄给李庆霖,还问汪东兴,李庆霖是不是党员?如果是党员,可以考虑推举他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可以让他出席四届人大。还说,可考虑把李庆霖的信编入课本。

将主席汇款一直存于银行

1973年5月6日,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封信,是牛皮纸大信封,上面赫然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红色字样,他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的回信了。他颤抖着双手将几页信纸展开,头页是毛主席复信的打印件(毛主席回信的原件留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室),李庆霖将毛主席的复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他不敢相信真的是毛主席的回信,第二天傍晚,李庆霖从激动中清醒过来,来到莆田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

5月10日,李庆霖又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钱。邻居们闻讯后来到李家,争相抚摸用大红绸子包着的300元钱,叮嘱李庆霖:“这是毛主席送来的钱,不能乱花呀,要传给子孙后代。”李庆霖立刻将300元钱存入银行,一直舍不得取出来用,平时也只是每年去取一次利息。直到现在,这300元钱还在当地银行存着。

为何上书“告御状”

李庆霖为何要斗胆上书毛主席呢?起因是这样的: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后,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同全国的步伐一致,1969年,福建省莆田县为了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对本地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认真排队,逐个摸底,挨家挨户动员,思想不通的就先迁户口、办手续,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强制下乡。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也在这种情况下离开父母,到离县城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县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按当时的政策规定,知识青年下乡后第一年的口粮和生活费由政府发放,口粮每月18公斤,生活费用8元。

然而好景不长,口粮和生活费仅发了11个月就停了。知青们一年到头在山区劳动,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分红收入,而且连口粮也成问题,生活费用年年由家里负担,每年还要贴补几个月的高价粮,日子才能混过去。加上城乡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别,城里来的知青在农村生活不大习惯,势必带来许多具体困难。作为知青家长的李庆霖,对自己孩子面临的困难,难以解决,其心情可想而知。几年过去,李良模的处境一直没有改变,且越来越严重。出于无奈,李庆霖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上访之路。

李庆霖先到儿子下乡的萩芦公社,向公社党委反映情况,但问题未得到解决。找知青的主管单位“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办公室”反映,仍然毫无结果。最后,他抱着一丝希望来到莆田地区民事组,将自己儿子的困难以及自己向县、公社反映问题的过程一并作了汇报,地区民事组答应同有关部门联系,李庆霖满怀希望在家等待,可结果还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几次上访未果,李庆霖决定斗胆上书“告御状”,给毛主席写信反映情况。1972年12月20日,趁学校放假,李庆霖躲在家里,关起门来,显得十分神秘。他怕连累无辜,也怕走漏风声。由于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李庆霖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写下了两千多字。信写好后,他又反复推敲,删去一些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内容,多说自己孩子下乡的实际情况,捎带一下某些干部走后门把子女调回城的“阴暗面”,发泄一点自己心中的不平,并用稿纸抄正,毅然将信发出。

一封信改善了知青生存条件

1973年4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领导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会议从晚上9时开到翌日凌晨1时15分。会上,周总理宣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然后强调:“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大家听取了国家计委、劳动部分管知青工作负责人的汇报,并着重研究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

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的消息传来后,莆田县委1973年7月2日向地委呈送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初步检讨》,承认县委“在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缺点错误,从初步检查的情况看,比李庆霖所反映的问题还要多,还要严重”。

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后,各地有关迫害、殴打、奸污知识青年的案件相继被揭露出来,并陆续反映到中南海的最高层。最先被揭露出来的恶性案件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师六十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合伙奸污和猥亵几十名女知青的罪行。对此,不轻易发火的周总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愤怒地说:“公安部要派人去,不要手软,不要畏缩,要大胆管。”叶剑英元帅也拍案而起:“要‘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此后,各地迫害知青的案件随之进一步得到揭露。对摧残、迫害知青的犯罪分子的惩治举措,也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与此同时,各地亦就李庆霖信中反映的走后门、贪污挪用知青安置经费及建房材料等行为进行了查处。总之,李庆霖“告御状”事件使上山下乡运动中长期存在的具体问题得到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知识青年的人身权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从辉煌的人生顶点沦为阶下囚

不久,中共中央以[1973]21号文件的形式将和李庆霖之间的往返信件印发至全国基层公社一级,由此,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并改变其命运的先驱。与此同时,一种个人无法把握的命运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小学教员身上,他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漩涡。

此时,莆田街头出现了大幅标语:“向李庆霖的革命精神学习!”“向不正之风开火!”“向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开炮!”李庆霖成了各种力量都要争取拉拢的一面旗帜。

1973年11月,李庆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谈反潮流》,俨然以“反潮流”英雄自居,大讲“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并表露出他不怕“身败名裂”,要用“反潮流”来“名扬千古,流芳百世”。

在改变广大知青生存条件的同时,李庆霖也平步青云——从小学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到县知青办副主任和县革委教育组副组长,1974年任福建省高考招生办公室副组长,负责工农兵学员招生工作。1975年被选举参加四届人大并任常务委员,1976年6月成为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然而,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李庆霖因曾在揪“民主派”、“走资派”的狂潮中到处作报告而被视为“四人帮”的“小爬虫”,于当年11月份被隔离审查,关押在荔城原二十八军军部。1977年11月1日,李庆霖被正式宣布逮捕,又隔了1年多,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他进行宣判,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由于李庆霖在狱中表现良好,被改判为有期徒刑,于1994年3月提前出狱。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3岁,长眠在莆田市福山墓园里。2006年清明节,他的子女们新拓了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那封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莆田
上山下乡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莆田人有话说
盛景网联“上山下乡”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莆田工艺美术雕塑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