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颖+李丛+梁良+杜晗+哈雷妈妈+李冰冰
坦白说,管教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新妈妈,我们信心满满,“我要做一个温柔、有耐心的妈妈”。话还没说完,家有四五岁孩子的妈妈已经在泼冷水,“那只会让你受内伤,因为你得不断压住自己的怒火”,“一开始谁不想好好和孩子说,可等孩子把你激怒了,你就没有这个耐性了”,“这样的妈妈简直就是圣人”,“只会把孩子宠坏”。可另一方面,我们早已知道唠叨、埋怨、怒吼甚至再粗暴点的惩罚也并不管用,而且会弄得两败俱伤。
那么,不娇惯孩子是否就意味着要严厉地惩罚?温柔而坚定,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备?
在新年的第一期,我们为大家带来有关正面管教的知识,以及6位正在学习正面管教的妈妈的故事。希望正面管教,能在新的一年给你带来正向的触动和改变,让孩子和你更快乐。
什么是正面管教?
你一定会问,怎样才算是正面管教呢?那我们先来看看,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你了解父母的管教类型:
管教的类型 具体表现
1.严厉型(过度控制) ○有规矩。
○没有选择。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2.骄纵型(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无限制的选择。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正面管教型
(有权威的;温柔与坚定并行) ○有规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选择。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正面管教的中的“正”,代表着正向、积极,意味着:
1.正面管教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
2.正面管教是对孩子和父母双方的尊重。和其他管教方式不同的是,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温柔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3. 正面管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当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相互尊重、合作、注重解决问题中的时候,他们就“生长”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等品质来。
4.父母和整个家庭也是正面管教的受益方。你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和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孩子更快乐,你也会更快乐。
正面管教的原理可以比作一幅由很多概念(拼板)组成的拼图。
◎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
◎温柔与坚定并行。
◎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
◎明白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有社会责任感。
◎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和班会(在学校的话)。
◎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给予鼓励。
有效的管教工具 给你正能量
工具1.抱抱
当孩子有负面行为时,尝试先拥抱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告诉孩子“我需要拥抱,这样让我感觉好”;如果孩子还不愿意拥抱,就说“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拥抱”。
工具2.共情
辨认孩子的感受,包括正面感受和负面感受;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个过程包括,找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开始点,识别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情绪并表达出来,找到孩子有这样负面情绪的原因;猜出或说出孩子的愿望。
工具3.不当行为目的表
孩子不当行为的真正目的有四个:寻求关注、争取权力、报复感情、自暴自弃。理解孩子的不同目的非常重要,是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前提。
在不让孩子感到羞辱或威胁的情况下,用目的揭示法帮助孩子知道自己错误行为的目的。
工具4.“我”句式
和孩子沟通时,用“我觉得(准确的感觉),是因为(造成前面感觉的原因),我希望(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法或启发式提问)”的句式来表达。通过这样的句式,接纳并认可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语言准确表达;提出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可行解决方法;或客观提出问题所在,与孩子一同或请孩子解决。
工具5:暂停角
发生负面情绪时,从引起负面情绪的场景或事件中暂时离开,在自己觉得舒适的环境里自行调节情绪。这个舒适的空间可被称为“积极暂停角”。
暂停角,不是用做惩罚,只是安抚情绪;让孩子选择、布置、起名,孩子参与得越多越好;自己率先使用,让孩子看到效果,并告诉孩子“你会回来”。
正面管教中提倡的积极态度:
当你感觉好的时候就会做得更好。
你会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你知道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正面管教,看重的是一个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 整体把握能力——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妈妈故事
在以下6位妈妈实践正面管教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妈妈在具体的情景中如何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从而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体会什么是“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