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铖,陈 敏,陈烨楠,习江北,徐德鸿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杭州 310027)
太阳能分布式发电可以直接利用建筑的表面,不需要额外的占地面积,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
Si功率半导体器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Si器件的性能已得到充分的挖掘[1]。近十年来,SiC等宽禁带材料开发的功率器件获得人们的关注,其中SiC MOSFET 具有优异的性能[2-4]。
在文献[5]中,介绍了用于电机驱动的三相SiCMOSFET逆变器,并与Si器件比较,效率能够提升2%。 SiC MOSFET同样被应用于光伏逆变器[6-7]。
本文将SiC MOSFET应用于两级式单相光伏逆变器,并进行了理论损耗分析。逆变器采用简单的全桥逆变器电路,将逆变环节的工作频率提高到100 kHz,以减小滤波器尺寸,提高功率密度。搭建了一台1.6 kW的样机,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两级式光伏逆变器目前主要应用于功率小于5 kW的场合[8],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两级组成,前级为Boost DC/DC变换器,在UPV低于母线电压下限值Ubus-thr时,Boost电路负责将电压升至符合要求的电压等级;后级为单相逆变器,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并连接至电网。
图1 两级式光伏逆变器
根据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的变化,两级式光伏逆变器有两种工作模式。
1)两级工作模式
如图2所示,在UPV较低时,逆变器的前后两级都处于工作状态。前级负责进行MPPT控制,使得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最大化;后级通过控制输入至电网的功率从而将母线电压Ubus稳定值在给定值Ubus_ref。
2)单级工作模式
如图3所示,在UPV较高时,前级Boost处于旁路状态,仅后级处于工作状态。后级通过控制逆变器的输出并网电流将母线电压,即光伏阵列输出电压控制在MPPT输出的电压。
图2 两级工作模式
图3 单级工作模式
本文中采用了倍频调制[9],是一种单极性的SPWM调制方式。左右两个桥臂采用相同的载波,但是两个正弦调制波相位相差π。这种调制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为fs/2,但是逆变器输出波形的等效开关频率却为fs。这样就可以实现在不增加器件的开关损耗的前提下,减小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尺寸或损耗。
两级式光伏逆变器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两级式逆变器工作参数
前级Boost电路只有处于两级工作模式时会工作,其工作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前级Boost工作参数
根据电路的工作条件,Sb选取了2种MOSFET进行比较,如表 3所示。Boost二极管Db型号为IDT16S60C。
表3 备选MOSFET列表
前级DC/DC中主开关管Sb的损耗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开通损耗Pon、关断损耗Poff、通态损耗Pcon。 对两种型号 MOSFET 在 20 kHz、50 kHz、100 kHz开关频率下的损耗进行了分析,图4所示为输出功率为1.2 kW的理论损耗分布情况,在进行分析时,设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为220 V恒定值。
从图4中可以看出,相比于Si MOSFET,在二极管相同的情况下,SiC MOSFET的开通损耗Pon有一定的优势,而关断损耗Poff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个优势随着开关频率的提升越加明显。
在通态损耗Pcon上,Si MOSFET的更具优势。这是因为与Si MOSFET相比,SiC MOSFET有接近2倍耐压以及1/2的额定电流,通态电阻上没有优势。
图4 Sb理论损耗分布
但从 MOSFET总损耗上看,SiC MOSFET更具优势,而且这种优势随着开关频率的提升越加明显。
综合上述,在20 kHz开关频率,MOSEFT的通态损耗影响较大,而目前并无600 V电压等级的SiC MOSFET产品,SiC MOSFET的优势较小。而将开关频率提升至 50 kHz、100 kHz时,MOSFET开关损耗的影响逐渐增大,Sb选用SiC MOSFET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
后级逆变器的工作参数见表1。在图1所示的全桥逆变器中,通常采用的是IGBT。对于Si MOSFET,由于其体二极管会出现严重的反向恢复损耗,一般要采用一些复杂的电路拓扑,如图5所示H6逆变器[10]。 S1~S4采用 MOSFET,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S5~S6采用 IGBT,工作在工频开关状态。S5+D1和S6+D2提供了续流通路,回避了MOSFET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当能量从母线向负载转移时,S1+S6+S3或S2+S5+S43个器件同时导通,所以逆变器的通态损耗会较大。
图5 H6逆变器
进行损耗分析时,H6逆变器的主要工作参数见表 4。
表4 H6逆变器参数
H6逆变器的损耗主要有电感损耗PL、反向恢复损耗Prr、开关损耗Psw以及通态损耗Pcon。图6所示为H6逆变器在母线电压为360 V时各个功率等级下损耗分析结果。
图7所示为H6逆变器在满载时的各项损耗,可知其中损耗最大的一项为器件的通态损耗Pcon。
图6 H6理论损耗
图7 H6逆变器满载损耗分布
表5比较了Si MOSFET和SiC MOSFET的反向恢复特性参数。相比于Si MOSFET,SiC MOSFET的反向恢复特性得到了明显提升,能够直接使用在图1所示的全桥逆变器中。
表5 反向恢复特性比较
进行SiC全桥逆变器损耗分析时,逆变器主要参数见表6。
表6 全桥逆变器参数
全桥逆变器的损耗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开关损耗Psw、通态损耗Pcon、体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Prr、输出滤波电感损耗PL。在进行损耗分析时,母线电压取值为360 V。图8为在各个功率等级下损耗情况。
从图8中可知,通态损耗Pcon随着功率的提升而增大,这是因为通态损耗与负载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在轻载情况下,开通损耗Pon在总损耗的比例较大,对效率的影响显著。
图8 SiC全桥逆变器理论损耗
满载情况下的理论损耗分布如图9所示,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两部分是开关损耗Psw和通态损耗Pcon,包括MOSFET通态损耗、体二极管通态损耗。与H6逆变器相比,由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提升至100 kHz,开关损耗Psw会上升,是最大的一项损耗。此外滤波电感能够减小到1/5左右,电感的损耗PL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图9 SiC全桥逆变器损耗分布
图10 所示为两台逆变器的理论效率曲线比较。对于SiC全桥逆变器,在输出功率大于半载时,效率随着功率的提升基本持平,稳定在98.2%;但是在功率降低到半载以下时,逆变器的效率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与H6逆变器相比,SiC全桥逆变器的开关频率虽然提高了5倍,但其效率仍有一定的优势,特别在轻载条件下,这个优势更加明显。
图10 理论效率曲线
为了验证前一节的理论分析结果,搭建了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控制芯片采用DSP芯片TMS320F28035,利用WT1600功率分析仪进行效率测量。
Boost电路中Sb下分别采用了C2M0080120D、IPW65R037C6, 并在 20 kHz、50 kHz、100 kHz 3 种工作频率下进行了效率测试,测试条件见表7。
表7 Boost测试条件
对采用两种器件的效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知,采用型号为C2M0080120D的SiC MOSFET时,Boost的效率能够得到一定提升,而且随着开关频率的升高,效率提升越明显,比较结果见图11。
图11 Boost实验效率比较
利用Si器件搭建了H6逆变器,H6逆变器工作于20 kHz开关频率;同时利用SiC MOSFET搭建了全桥逆变器,工作频率为100 kHz。分别对两台逆变器装置进行了效率测试,测试条件见表8。
表8 逆变器测试条件
测量了两台逆变器各个功率等级下的电阻负载效率,绘制了实验效率曲线,见图12。从图中可知,SiC全桥逆变器的实验效率基本与理论分析一致,在重载时效率较高,最高效率可达到97.9%,在轻载时,效率会有一定的下降。
与H6逆变器的实验效率曲线相比,虽然SiC全桥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提高了5倍,但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这一趋势在轻载时更为明显,这与理论分析一致。同时由于开关频率得到了提升,逆变器的输出滤波电感也可以减小至1/5左右。
图12 实验效率曲线
在SiC全桥逆变器平台上进行了并网实验,图13为相应功率下的并网电压电流波形。
表9所示为相应功率下的并网电流THD。满载时,并网电流THD为3.5%。MOSFET的优势能够得到了充分展现。
图13 各功率下并网电压、电流波形
在后级逆变器中,SiC MOSFET因出色的反向恢复特性,在全桥逆变器中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高频开关状态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效率,100 kHz开关频率下,逆变器的实验效率最高可达97.9%,同时输出滤波电感能够减小。
综合上述,在高频工作条件下,SiC MOSFET在两级中均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升效率。
表9 各功率下并网电流THD
在前级Boost中,在开关频率较低时,如20 kHz下,SiC MOSFET低开关损耗的优势不能充分体现,但是随着开关频率的提升至50 kHz、100 kHz,SiC
[1]钱照明,张军明,吕征宇,等.我国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电工技术学报,2004,19(8):10-22.
[2]Chen Zheng,Boroyevich Dushan,Li Jin.Behavioral comparison of Si and SiC power MOSFETs for high-frequency applications[C]//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APEC),2013 Twenty-Eighth Annual IEEE.2013:2453-2460.
[3]Charalambous A,Christidis G C,Tatakis E C.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c/dc boost converter with SiC and Si power devices[C]//Electrical Systems for Aircraft,Railway and Ship Propulsion(ESARS).2012:1-5.
[4]Bogonez-Franco P,Sendra J B.EMI comparison between Si and SiC technology in a boost converter[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EUROPE),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12:1-4.
[5]Yamane A, Koyanagi K, Kozako M, et al.Fabr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iC inverter using SiC-MOSFET [C]//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 (PEDS),2013 IEE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3:1029-1032.
[6]Mostaghimi O, Wright N, Horsfall A.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iC based DC-DC converters for PV applications[C]//Energy Conversion Congress and Exposition(ECCE),2012 IEEE.2012:3956-3963.
[7]De D, Castellazzi A, Solomon A, et al.An all SiC MOSFET high performance PV converter cell[C]//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EPE),2013 15th European Conference.2013:1-10.
[8]张兴,曹仁贤.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9]林渭勋.现代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0]Zhang Li,Sun Kai,Xing Yan,et al.H6 transformerless full-bridge PV grid-tied i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4,29(3):1229-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