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书”读“人”濡文化——《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2014-01-15 07:20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沈庆九
语文知识 2014年9期
关键词:细石拟人山林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沈庆九

一、释课题,明了书信功用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师:对。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词语,如“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飞鸽传书”中的“书”,都作“信”来理解。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也作“信”解。

题目《与朱元思书》就是——

生: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师:对。朱元思是作者的一位朋友。本文是作者写给老朋友的一封信中的一个片段。

师:大家应该有过给朋友写信的经历吧。你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

生:写一写近阶段发生的一些事。

生:回忆一下以前发生过的事。

生:知道朋友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写信劝劝他。

生:写一写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等。

生:向朋友诉说一下自己的烦恼或高兴的事。

……

师:看来大家写信的内容很丰富,不受任何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达到两个人之间交流的目的就行。今天我们来看看1500多年前的吴均在信中写了些什么。

二、藉注解,理解书信内容

师:读文言文,首先要解决语言的障碍。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有些字词的含义和我们现在不一样了,好在书下注解比较详细,我们可以借助注解来理解文言文。下面先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用自己的话解释文言句子,实在理解不了可以查查字典、问问同学或者直接问老师。

(生开始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课文。师巡视,偶尔指导一下学生。有部分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提出“缥、碧、轩、邈”四个字分别该如何解释,老师让带《古汉语词典》的学生查阅。学生查后得知“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碧”本义是青色的美玉,两字连在一起取共同点,因此书下注为“青绿色”;“轩”词典解释较多,经比较确定为“高”,“邈”意为“远”,根据文句可以理解为“比高、比远”)

师:谁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作者在信中写了些什么。

生:写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路上的景色。

师:作者对这些景色的看法怎样?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哦。是山奇水异。(板书 山 奇 水 异)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状态下观景的?

生:他乘着船在江上飘流。

师:如果用文中原句,就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观景的立足点是在船上,而且是随风飘荡,心情很悠闲呢。

师:当时的环境又怎样呢?

生:应该是很好吧。

师:怎样好?

生:天气很晴朗,视线很好。江上风平浪静。

生:就是开头的一句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意思。

师:作者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悠然地泛舟富春江,觉得这里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绝”。那么,这里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呢?

生:水很清。

师:课文怎么描写的?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师:还有吗?

生:水也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请大家注意一下“甚”“奔”的含义。“甚”是胜过、超过的意思。而“奔”,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为“奔驰的快马”。

(板书 清 急)

师:那山呢?

生:山高大、树木茂盛(生读有关描写山、树木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师:这几句写出了山林的热闹吗?

生:写出了山林里生机勃勃。

师:山林富有生机,所以就热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再想一想(生轻声读)。

生: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师:怎么理解?

生:泉水流动的声音都能听见,表明山林幽静,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手法。

师:你分析得很好,这实际是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和富有生机活力。

师:现在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了(板书):山奇在高峻、林茂、幽静、有活力。

师:(自言自语)好像还漏了一句?

生:(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它与景色有关系吗?

生:老鹰飞到天上,望见这里的山峰……不对!

师:是不对了,看看下面注解,这句话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哦。

生: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那些办理政务的人……

我觉得这一句话和描写的景色有关系,是作者看到景色后产生的想法。

师:哦,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作者在信中向朋友描绘了一路上的自然风光及其自己的独特感想。

三、品文句,领略书信特色

师: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来写山画水的?

生: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清、水急。

生:写水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用“鱼”“细石”来烘托水清。

师:分析得很好。当然你说到“游鱼细石”这里还有动静结合呢。关于“水清”的写法,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记得吗?

生:(背诵《小石潭记》中有关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作者是如何来写山的?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写活了,山好像也有生命了。

师:好,把拟人修辞的作用也说出来了。还有吗?

生:写山时调动了视觉和听觉。

师:从视、听两个角度来描写。写山林的幽静、生机时,前面同学已讲过是“以动写静”。还有其他吗?(生回答不出)

师:刚才不是有同学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作者的感想吗?写出了作者认为这样的自然美景对人的影响啊。“情因景生”,当然“景也因情出”。作者在描写山水风光时自然会赋予情感,才使山水灵动起来。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话,作者怎么会觉得山好像在竞争向上呢?

生:这是用了拟人手法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手法呢?

生:大概是作者的一种视觉错觉吧。

师:说得好。感觉山好像在竞争向上是一种视觉错觉,因为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

生:在船上、在江中。

师:对。船在动。作者是仰望山峰,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在生长。更主要的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唯有运用拟人手法才足以表达作者当时的这种感觉。

师:我们再来看这句“皆生寒树”。“寒”什么意思?

生:耐寒。

师:哦,耐寒的树是常绿的树,我们能说成“皆生绿树”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耐寒的树应该生长在寒冷的地方,这大概是说山高吧。

师:对。一个“寒”字其实暗示了山的高峻,也自然写出了山的生机勃勃。

师:作者第一节先总说“奇山异水”,然后运用多种手法具体描绘水异、山奇,条理清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家再读读文章,看看本文在语言形式上还有什么特色?

生:多用四个字的短句,而且构成对偶句。

师:主要是四字句,也有六字句。这种文章形式是当时较流行的“骈文”。

(出示骈文的概念)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师: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清新优美的景致,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为“吴均体”。

(出示吴均体的解释)

吴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梁书·吴均传》说“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四、探作者,参悟书信目的

师: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显然是要告诉朋友富春江一带自然风光是如此的优美,自己是如此的喜爱。除此之外,你还能读出作者的其他情感吗?

生:作者可能有隐居的想法。

师:这是许多古人面对现实的无奈经常产生的一种想法,他们希望寻一个风景优美而又不受世俗社会干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

生:作者厌倦功名利禄,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看出。

师:看来作者确有远离名利场的想法。在信中想向友人表达这么一种想法:人不必汲汲于名利,而醉心于美丽的大自然,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板书:热爱自然,厌弃世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吴均的生平,看看我们的理解是否切合。

(出示吴均的生平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寒微,有才学,其文颇得世人称诵。但仕途不畅,只做过奉朝请之类的有名无实的小官。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其诗文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

师:看来我们的理解还是比较吻合吴均的人生的。作者写这封信的意图,是想告诉朋友自己的想法。我们来猜想一下,朱元思读了这封信后会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吗?

生:(齐声)会的。

师:为什么呢?

(生沉默,没人回答)

师:老师在第二节有关句子前加了几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出示加字的文章)

(我低头俯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我放眼平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我抬头仰视)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我侧耳细听)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我静心细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我抬头凝望)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读后的感觉怎样?

生:原文中虽没有出现人称代词,但时时处处有“我”存在。

生:这么一读,我感到好像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师:是啊。写景时似乎没写到人,但人时时存在,这就是“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和景融为一体了,作者陶醉于真山真水之间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作者并没有一本正经地教导朋友,但巧妙地让朋友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精心创作的文字中,“被作者牵着鼻子走”,陶醉在山水中。我想朱元思读信后不仅能明白作者的心,肯定也会和作者产生共鸣。看来美景能影响人,美文更能感染人啊。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一起回味一下美景、美文,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下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带给我们的特定滋味。

【附板书】

猜你喜欢
细石拟人山林
基于环保形势下的一种新型绿色干拌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及配合比设计思路
拟人句
浅谈地辐热细石混凝土地面裂缝原因及防治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拟人句
拟人句
城市山林
双曲拱桥加固用细石灌浆料配制技术与应用研究
学会拟人句
如果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