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高俊清
名著的语文教育价值和人格陶冶功能世所公认,多地高考试卷引入名著考查题也就顺理成章。福建、江苏自2007年、2008年在高考命题中设置名著考查题,迄今分别已坚持8年和7年,且考试目标、考查内容、考题类型渐趋稳定,特色各异,但各自都有着相当的代表性。2014年高考题新鲜出炉,较之往年,名著考查有何新动向?这些新动向是否应该成为名著考查的大方向?名著考查的所能、所求、所忌各是什么?笔者主要通过对福建、江苏两省历年高考名著题的梳理、解析,试图勾勒高考名著考查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并探求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而审视2014年高考名著考查命题的得失,以期对高考名著考查的优化有所前瞻。
福建省自2007年起在高考命题中率先设置名著考查题,2009年该省《考试说明》则对名著考查的内容、层级和题型作了明确的规定:
“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效率。
(1)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根据测量目的来确定考查的形式,多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具有较大的覆盖面,要求学生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2)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用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根据记叙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从福建省历年的名著阅读考查实际来看,命题者是基本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命题的。
纵观福建省历年名著考查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考测题型逐渐稳定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两种。2007年采用“简答题”一种题型,2008年增加了“多项选择题”,2009年以来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所作规定,用多项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情况,简答题则要求学生概括叙述文学名著的相关故事情节。
B.考测内容逐渐聚焦为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故事情节和一般故事情节。在历年考题中,2008年是个例外,不仅考查故事情节,也考查人物心理、情
感。但自2009年起,考查内容则大一统为故事情节。
表1福建省高考名著阅读题考试内容X:选择题;J:简答题
︽围城︾X: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前往三闾大学任教,受到校长的真诚欢迎
C.考测目标逐渐明确为“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效率”,具体而言,考测学生对所指定的九部名著的全部故事情节的判别正误水平和对其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叙述水平,借以评估学生名著阅读量的积累和效率高低。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考题情形有所不同,其考测目标除着眼对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还包括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程度。当然,自2009年起,名著阅读考测目标得到统一,2008年的考测目标设定和考测内容拓展显然被否定了。
整体而言,福建省高考名著考查的走向是“贴地而行”,对高中生名著阅读的要求不宽泛、不高企,锁定为对指定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掌握。相应地,该省的高中生熟悉名著的故事情节即可,不必再在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分神操心。
“贴地而行”并非福建一地的发明与坚持。笔者目力所及,全国范围内的中考,凡考及文学名著,所考内容均以名著故事情节为主,偶有情节之外的,也是有关篇目、人物等识记性的内容,其考测目标着眼的仍是基础。这里以北京、苏州两地的中考题为例来印证这一判断。
2013年北京中考语文名著题:
《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我国长篇①体小说的代表作品。《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讲述了一系列英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②浔阳楼题反诗等。《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孙悟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因③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后追随唐僧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大业。
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名著题: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读后回答问题。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口,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后来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即便是考查不拘故事情节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其名著阅读考查题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学生对一般情节陈述正误的判别力和对基本情节概括叙述的表达力。
如2011年该省考查名著阅读的多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也是因为曹操疑心重,而蔡、张两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
B.《家》中觉民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星期后,觉新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劝他为了一家的安宁,就不要回家了。
C.《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了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老傩送。
D.哈姆雷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E.老葛朗台一看到查理留给欧也妮的梳妆匣,就掏出刀子想撬下一块金板,直到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他才不得不停手。
2011年该省考查名著阅读的第二道简答题:
《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2012年该省考查名著阅读的第一道简答题:
“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即使是故事情节以外的考查点,其解答基础仍是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把握。典型的如2010年该省考查名著阅读的第二道简答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命题者要考测考生对许攸投奔曹操过程中曹操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的正确全面把握,但如果考生没有对曹操一面大喜过望、跣足出迎许攸,一面对许攸步步设防、虚虚实实、拒透“家底”情节的了解,又如何能概括出“礼贤下士”“奸诈诡谲”的性格特征?即使凭空写出性格特征,没有故事情节的支撑,考生同样拿不了基本分。
由是观之,名著阅读考查中的“贴地”现象并非偶然,有其相当的现实合理性,笔者在此略作解析。
其一,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把握是名著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阅读者就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作分析的起点。
研读名著,通常按“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顺序递进解读,而“写了什么”是首先必须弄清的。对故事情节的模糊不清,会直接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难以精准全面,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缺乏必要支撑。
考察当代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熟悉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满足于“大概”“差不多”,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匪夷所思的笑话。如觉慧拒捉鬼误为觉新拒捉鬼,假洋鬼子、赵秀才到静修庵砸龙牌、偷宣德炉成了阿Q的事,未育子女的欧也妮居然也承受丧子之痛,一向唯唯喏喏的波洛涅斯为奸诈多谋、刚愎自用的克劳狄斯拿起了主意,对铁杆庄稼有严重依赖的松二爷“替”常四爷卖菜谋生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模糊不清,既有文学名著情节丰富、家长里短易混淆的客观原因,也有学生心粗气浮、不能静心细读的主观原因。在此背景下,用考题引导学生首先读明白故事情节,既能促成他们扎实读书的好习惯,也为对名著作全面的赏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名著阅读的考查应贴近高中学生学习实际,体现“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不同要求。
语文教材中收入了相当比例的名家名作,或为全篇,或为节选,其教学定位是解剖麻雀式的精读,属课内阅读。而《考试说明》中指定的文学名著则均为完整的一部作品,多为长篇小说,其教学定位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属略读。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讲究的是全面、深入、细致;略读就是粗略地读,讲究的是宽度(视野)、厚度(积累)和速度(效率)。精读和略读在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上是有显著区别的,对于精读内容(如语文教材中的教读篇目和语文试卷上的阅读文本)和略读内容(如基于拓展视野、丰厚素养要求而阅读的文学名著),高考命题在考测目标、考查内容、考题难度上理所当然应有所区分。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语文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名著阅读的精读考测涉及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应评估除表达应用之外的五种能力层级,考测内容可以是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在内的全覆盖。名著阅读的略读考测则不必也不可能在能力层级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内容上苛求全覆盖。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有明确的表达:“文学名著阅读属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把握好它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不同要求。”故该省在考测目标定位时降低重心,在考测内容规定时收缩范围,着眼基础,有其相当的合理性。
当然,“贴地而行”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突出的问题是,遮蔽莘莘学子的审美视野,败坏他们的审美趣味,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名著阅读纳入高考命题的初衷,是推动高中生亲近名著,使他们在名著阅读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艺术养分,怡情养性,开阔青春视野,领略人生百味,丰厚语文学养,优雅审美趣味,塑造健全人格,促进精神成长。如果考查的内容局限于故事情节,满足于“贴地而行”,很容易对学生形成误导,导致他们“一叶障目”,只见情节不见人物,只见情节不见思想,只见情节不见艺术,无异于买椟还珠,将活色生香的美人弄成冰冷无情的木乃伊。如此这般狭隘了高中生的审美视野,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视其他,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捧读名著原著,而是奉商家应时而出的教辅资料和老师不辞辛苦代读编制的讲义为救命稻草。如此这般还败坏了高中生的审美趣味,学生顺应高考导向,狂背故事情节,哪管来龙去脉,不见了学生兴味盎然轻松愉悦欣赏品味名著原著的情景,美妙的名著欣赏异化为应试体制下的死记硬背,名著成了敲开高校大门就可以随手扔掉的破砖头。不读还能对名著保留几分起码的神秘和向往,读了却味同嚼蜡倒了胃口败了兴致,这恐怕是将文学名著阅读纳入高考的倡导者始料未及的吧?钱理群教授曾经感言:“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如果充分考虑到高考命题强大的“指挥棒”作用,我们可否说“应试教育把最有趣味的名著阅读变成最乏味的学习活动,这是当今高考命题的最大失败”?
江苏高考的名著考查自2008年起步,迄今历时7年。江苏高考纳入名著考查虽晚于福建,但并未对福建亦步亦趋,而是在考测目标、考测内容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制订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自2008年迄今对名著考查的规定一以贯之,即“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定为B级,即“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显然,较之福建省,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测目标要求更高,考测内容更为全面,因此对考生而言难度更大。
请看2008年江苏高考名著考查之多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表二 江苏省高考名著阅读附加题考试内容X:选择题;J:简答题
︽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飞鸟集︾X:全剧三线索,跌宕起伏X:哈的著名道白所表现的心理情感X: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迪斯的罪行X:三个复仇者复仇的动机X:哈姆雷特的形象——典型的人文主义者X:葛朗台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三笔遗产X:葛朗台对欧也妮的临终嘱托及表现的守财奴性格X:老葛朗台疯狂抢夺梳妆匣,直到女儿拿刀自杀才停手J:老葛朗台的形象分析 X:葛朗台的性格及为妻求医的真正原因X:圣地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J:对圣地亚哥所言“可毁灭,无法打败”一语的理解X:圣地亚哥与鲨鱼殊死搏斗,最终保住了马林鱼X:诗集的内容、形式、抒情性、哲理性︽女神︾X:棠棣之花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X:《湘累》中屈原所言表现的五四精神X:《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所借用的神话材料︽雷雨︾X:周朴园为迎娶蘩漪抛弃侍萍J:侍萍经历的人生悲苦X:剧中多组戏剧冲突,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中心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江苏名著多项选择题对名著篇目和考查点的覆盖面较大。一项涉及一部名著。考查的内容除故事情节,还包括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以2008年为例,A项考查《女神》中的名篇,考查点是诗歌借用的素材;B项考查《家》,考查点是小说思想内容和重要人物形象;C项考查《三国演义》,考查点是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D项考查《哈姆雷特》,考查点是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个性化语言;E项考查《欧也妮·葛朗台》,考查点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心理。
2012年江苏高考名著考查之简答题: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 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
要解答江苏的名著简答题,不仅要有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还要对情节之外的诸多方面有相当的领会。以2012年为例,考生如果熟知黛玉辞世的主要情节,也能由“别院笙箫”联想到宝玉、宝钗的情节,则不难解答第一道简答题;第二题的解答,不但要有对茶客谈药、夏四奶奶上坟情节的了解,而且要对《药》的主题、夏四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有正确的把握。
无论选择题还是简答题,江苏高考名著题的导向在于,考生不仅要掌握名著的故事情节,还要对名著的诸多方面领会并作简明的解释,甚至还需要分析归纳、鉴赏评价。事实上,江苏名著题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B级能力屡见不鲜,几成惯例了。如上面所引2012年江苏高考名著简答题第二道,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鲁迅先生痛惜国民的愚昧不觉悟,夏四奶奶对投身革命的儿子夏瑜有浓浓的母爱但对夏瑜从事的事业却没有基本的理解,考生如果对此领会不到位,就很难得分。
当然,客观地说,江苏高考名著题虽非“下里巴人”,却也非和者必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充分考虑到学情乃至教情,考虑到精读和略读的区别,所拟题一般“跳一跳”是可以得分的。
由此看来,江苏高考名著题不是“贴地而行”,而是立足“大地”,翩翩起舞。
其一,考查内容虽多,却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为依托。
其二,不停留于识记名著的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汲取名著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
其三,福建的名著题面向全体考生,而江苏名著考查面向文科生,更具针对性。而文科生在名著阅读的学习指导、时间投入方面能得到较好的保障,故内容虽广,难度不算很低,但考生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甚至收获喜人,可以“载歌载舞”的。
需要江苏2014高考名著题这样的“飞天而舞”吗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较之往年给人以“大变脸”的印象,名著考查题较之往年也有鲜明的特点。
2014年江苏高考名著阅读考查题: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雷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分)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
多项选择题的答案为A、C两项,B项作为干扰项显然是命题者的得意之笔,而这一项考测的是《子夜》整体构思的优劣得失,其整体把握名著的导向、敢于挑剔名家名作的怀疑批判精神诚然值得称道,但用这样的题考测高中学生,其合理性究竟几何?
简答题两则。第一则从推敲“冷月葬诗(花)魂”入手,要求考生说出《红楼梦》推崇的女性精神或诗性精神,这真真切切为难了广大考生。“女性精神”或“诗性精神”的提法固然高妙,却曲高和寡,纵然为“红学”研究者津津乐道,在中学广大师生这里却还很陌生,由此拟题难为考生,真不知出于何种动机,要实现何种考测目标。
第二则简答题同样玄妙高蹈。连续两问中第一问尤其让考生不知所措。第二问有关作家心态,考生通常认定鲁迅是坚定、勇敢的,是位斗士,其实鲁迅自己也有很多矛盾,有的考生即使心里怀疑但因为是鲁迅也不敢说出来。这样一来,这一问要答到点子上相当困难,这从2014年江苏语文附加题的均分有显著降低也可得到印证。
细细推敲一番,这样的命题虽可能被某些理想主义者、被某些凡遇变革必欢呼的折腾崇拜者喝彩,但老实说,命题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
其一,违背了命题规则。高考是为高校更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考试说明》是考试学习应试的指导性文件,具有不容轻忽的权威性,命题专家理当遵循考与学、考与教之间的游戏规则,严格按照考纲出题。而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名著题,不止一处超出了B级能力,介于C级(分析综合)与D级(鉴赏评价)之间,甚至达到F级(探究),在考查内容上远离了故事情节这一文学作品欣赏基础,醉心于形而上的艺术探究、学术争鸣、创作者心态,有违考纲规定,随意拔高考试要求,存在个人意志凌驾于游戏规则之上的嫌疑,实在不应该。
其二,脱离了学情教情。高考命题者固然有引导中小学按教育规律培育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但这种引导应该建立在对当下学情教情的实际了解的基础之上,用游龙术或牵狗术来驭马,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吃力不讨好。上述2014年江苏名著题多项选择题B项就有无视学情教情之嫌。《子夜》系2014年江苏高考新指定名著阅读书目,从2013年12月初发布新考纲,到2014年6月初高考,半年的时间,高三师生在应试压力巨大、参考资料短缺的情况下,要熟悉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已是相当艰巨的任务,要考生对这部名著评头品足、揣摩文学大师构思的得失实在是强人所难了。而作家所写双桥暴动的章节在整体构思中是否协调合理,本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鸣。《名著大讲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这样评说《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结构宏大而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小说以赵与吴的矛盾为主线,其他两条线索交错发展。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类似的表述多见,命题专家将一家之言用来拟题,并据一家立场判断是非,不仅有违科学公正,而且搞错了考测对象,给人的感觉不是考测高中生,而是考测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中文系大学生。
其三,抛开了情节基础。高考指定阅读的名著主体为小说,而小说诸要素中,主旨是灵魂,人物是核心,情节是基础。即便是戏剧,其情节即剧情同样是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基础。故事情节作为学习和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就十分自然。江苏历年高考名著题,直接考查故事情节有一定比例,间接考查故事情节更多,体现了命题者对故事情节这一基础内容的重视。而2014年江苏高考名著题几乎抛弃了这一被各方肯定的传统做法。第二道简答题几乎与情节无关联,第一道选择题虽要求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说明,但所谓情节实际上就在“葬花”之中,道听途说也可以写出来的,等于没考情节。多项选择题呢?A项重点不在考查情节,而在考查作品的情感倾向(拥刘反曹还是拥曹反刘),B项的重点在考查小说整体构思布局的得失,C项重点在考查小说的情感基调,D项考查的是全剧的构思布局的特点,E项则是泛泛而谈。
因此说,2014年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的命题者的确表演了一出华彩却让人无语的“飞天之舞”!
假如江苏今年的名著命题只是一次偶然,后果尚属可以承受之重。笔者担心的是,这样的命题价值取向在今后还会被承继。犯一次错或可谅解,把错误当成法宝就会酿成灾难了。
严重的后果可能包括以下这些:
其一,于学生而言,他们会因高考试题的玄虚而拒绝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名著阅读上,他们会把语文高考的成败押在无法掌控的运气上,本来就不高的语文学习热情势必进一步受挫。今年江苏高考后,那些平时下功夫研读名著的考生无比沮丧,直呼名著“白读了”。这种群体性的负面感受传播开去,影响显而易见。欲拯救语文教育者把那些真心好学的学子推离了语文,真可谓南辕北辙!
其二,于教师而言,他们将陷入不知所为的尴尬。如前所言,今年江苏的高考名著题,更像是考查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中文系大学生。相应地,能够对考生作出到位指导的也是术有专攻、对文学名著有精深研究的大学教师,非广大中学教师所能为。可以有所作为的高考不考,高考所考却非能力所及,高中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指导方面将倍受困扰,谁来为他们指点迷津?
其三,于素质教育而言,有着重要育人功能的名著阅读面临“空心化”,学生将更多的热情、精力、时间投入到其他更能赚分的项目或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语文学科将进一步被学生、家长甚至语文教师唱衰。我们的高考命题者是在助阵素质教育,还是拖累素质教育?
概而言之,“贴地而行”固然有其局限所在,而“飞天而舞”带来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飞天而舞”的确可以休矣!
我们期待,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高考命题专家能更理性更成熟地拟制出好题,有利学生成长,有利教师教学,有利素质教育,有利高校选拔。在此过程中,名著的魅力将会让莘莘学子着迷、牵念和钟爱,名著阅读将成为他们一生最美妙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