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雷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甘雷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在分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自教育部颁布在各高校开设《信息技术基础》以来,《信息技术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动手性以及与紧密与社会接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的要求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推广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努力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素质,使学生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发展中无时无刻的处于学习中,给学生灌输终生学习的学习思想。以此来整体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所有的这些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从以前处理的单机少量数据发展到如今的以声音、图像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联网海量数据;另一方面, 国内工业企业已经陆续建立了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部分大型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自身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数据采集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和网络技术等[1]。显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高级人才,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的知识的熟练掌握,而且应该具备对信息技术的扎实掌握以及应用。譬如需要对一些表格、文档的处理,对一些软件后台数据库的管理与一些前台的软件的简单的程序编写,对门户网站的管理以及网站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平时一些简单的网络的搭建等相关技术,因此,高等院校在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是目前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往往是独立的授课,脱离实际,因为在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中,各行各业已经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将这些新问题解决,机械的背书,应付考试,缺乏实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脱钩。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单调
以往的教学都是釆用教师集中讲课,机房集中实践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对该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应用型课程如网站设计与建设等缺乏灵活的教学模式。
2.3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传统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设置一些验证性实验进行实践。随着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实践,因此目前的实践教学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另外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的书面试卷,已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各学科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锻炼学生发散的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内容中可以穿插《计算机硬件组成结构》部分内容。此外在讲授课程时应注重各个章节的连贯性,在最后结束时使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3.2教学理念的改革
(1)教学对象的分类。首先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由于新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这些学生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授的水平不一样。所以在开学的时候通过摸底考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一般通过测试新生互相之间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差距比较大。一般20%-25%对计算机认识比较差,65%-70%处于中等水平,只有大概15%左右的学生掌握情况较高。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这样的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按照这个情况把学生氛围不同等级,在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合理调整,做到因材施教。(2)根据学生各个不同的专业,添加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班级的系别以及专业不同,设置与之相关的附加内容。例如对文秘相关专业可以在实际中强化对表格、文档的教学;对教师相关专业,可以加强对幻灯片的制作的教学;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可以加强网站设计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一般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该专业的未来发展。
3.3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任务驱动”式现代化数字教室。信息技术课程除了在多媒体教室集中授课外,利用网络教学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动录播教室将该课程录制并且上传到校园网的精品课资源目录下供学生点播。网上浏览在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忽略,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多次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可以随时快进、暂停、截取相关教学视频。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习内容、进度进行变更,带着这些“任务”可以让自己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可以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在收到这些学生的问题之后,除了解答之外进行教学反思,把这些问题看成是自己的“任务”,在这些 “任务”驱动下,教师要积极做出调整来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3.4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设置上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减少一般性操作实践项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经学校、团委立项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锻炼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意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3.5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由平时的出勤率和作业及实验组成。作业形式可以是纸质作业(如进制转换)、电子作业(如,使用Wo r d 软件制作一份个人简历)。获得的分值+考勤获得的分值,共计10 分。
实验成绩:在实践教学环节,每次实验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给出相应的评价,合计20 分。
期末成绩:上机考试, 70分。
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主要是让学生真正的在练习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了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秀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改革[J].文教资料,2006(08):95-97.
作者简介:甘雷(1981-),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实验师,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