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商人主宰地球时

2014-01-14 07:19罗三洋
中国民商 2014年1期
关键词:拿破仑商人油画

罗三洋

高价画家、廉价劳工与免费医生(上)

重读潘有度描绘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诗作:

廿年角胜日论兵,望断遐方结好盟。

海水不扬依化日,玉门春到自输平。

令人深有感触: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广东十三行的手心,这正是清代中国民族商业的力量,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影响力的确无远弗届。

西方油画在华的第二个高潮从乾隆中期开始,广东十三行是主要推动者

作为清朝最重要的企业集团,广东十三行对清朝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的影响,上到皇室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可谓无处不在。即便是将中国带入近代的风云人物林则徐也无法免俗,尽管他与广东十三行矛盾重重。

在中国古代的所有政治名人之中,林则徐可能是最早一位留下油画肖像的。给他作画的艺术家并非外国人,因为西方艺术家早就有了得意的中国学生。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油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的天启年间,当时有旅居澳门的意大利传教士教授当地华人油画技法,其得意门生倪雅谷、游文辉等人后来被派到北京教堂进行油画创作。这场油画风潮主要依附于天主教传播,因此在康熙末年,随着清朝当局查禁天主教,西方油画也就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此后来华的西方画家如郎世宁等,尽管使用了明暗对比和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但其作品的本质仍是中国传统的水彩画,很少有西方油画,其影响更是仅限于北京的一批皇亲国戚。西方油画在华的第二个高潮从乾隆中期开始,结束于鸦片战争时期,其影响则远远超出珠江三角洲,遍及东南沿海,其主要推动者正是广东十三行。

随着康熙皇帝重新开放海禁,西方艺术品立即出现在广州外贸市场上,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风格与中国人传统审美观有异的油画还并未广受欢迎。到了英国征服印度和美国独立战争时,饱受破产风潮之苦的广东十三行发现了一种颇受西方市场欢迎的新型出口产品,没想到却间接推动了西方油画的本土化进程。这种新型出口产品,便是享誉世界的清式家具。由于西方市场当时流行繁复的巴洛克艺术,要求在高档家具上镶嵌玻璃画( 画在玻璃上的油画,四周镶有巴洛克风格的雕花金色镜框),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工艺在玻璃上的表现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除非上釉,但玻璃画不允许上釉),只能求助于西方油画。一开始,广东十三行聘用旅居广东的外国人创作玻璃画,但随着清式家具出口数量日增,玻璃画的本土化势在必行。在这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的,是同文行老板潘有度的同时代人史贝霖。

与潘有度的父亲潘振承一样,史贝霖据说也有短期的出国旅行经历,对西方文化有较常人更深的理解。类似许多知名画家,史贝霖的艺术创作也始于仿作,其早期代表作《乔治·华盛顿总统像》就仿自美国画家约翰·特鲁布尔的作品,但后来则开始自主创作,艺术风格近似于英国画家亚瑟·戴维斯。史贝霖既能画玻璃画,也能画《乔治·华盛顿总统像》这样的布面油画,因为其作品主题丰富,质优价廉,受到外国来华人士的广泛欢迎,纷纷购买并带回本国。美国商人约翰·米雷斯在《1788 至1789 年从中国到美国西北海岸航行记》中赞扬史贝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画家,或许是这个庞大帝国这一领域上仅有的一个”。于是,史贝霖的中式油画取代了纸本绘画和彩色木版画,成为清朝中期中国最主要的外销画品种。受此风潮影响,广东十三行的商人们纷纷委托史贝霖绘制自己的肖像画和风景画,赠送给外国友人,而一些广东的官员士绅也开始以拥有油画作品为荣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史贝霖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中国油画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珠三角地区,他们或模仿名家作品( 史贝霖本人也在被仿作的对象之列),或是融合东西方艺术风格而自成一体。英国商人巴罗评论这些中国画师说:“我发现他们确实是一丝不苟的复制家,不仅画出一朵花的花瓣、雄蕊和雌蕊的准确数目,也画出叶片的数目,以及花枝上的刺和结疤。他们甚至数出鱼身上鳞片的数目,在画中如数呈现。他们模拟自然界艳丽色彩的本领也是无人能及的。我带回家几幅花草鱼虫画,人人见了都为其形态和色彩之逼真而惊叹。”一时间,广东画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令史贝霖等油画界的佼佼者名利双收。

和广东十三行的商人一样,这些艺术家们有了钱以后,也都想买个官风光风光,于是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庭官”、“新官”、 “煌官”“、冒官”“、祥官”“、钟官”、“周官”、“发官”、“兴官”等外销画家。由于这些“红顶艺术家”们的真实官职大都很低,广东百姓戏谑地称他们的“官”为“呱”,这样就出现了“庭呱”、“新呱”、“煌呱”、“冒呱”、“祥呱”、“钟呱”、“周呱”、“发呱”、“兴呱”等诸多“呱”字号艺术家了。

英国老画家生动地体会到了中国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含义

在清朝中期广东的诸多“呱”之中,“林呱”无疑是最突出的,因为其艺术成就最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巧的是,与多家广东十三行商人一样,历史上也有父、子、孙相承的三位“林呱”,即“林呱一世”、“林呱二世”和“林呱三世”。

“林呱一世”本名关作霖,大概是史贝霖的养子或亲戚,所以音译的“林呱”其实可能应该写作“霖官”才对。据清末的《南海县志》记载,“关作霖,字苍松,江浦司竹径乡人。少家贫,思托业谋生,又不欲执艺居人下,因附海舶,遍历欧美各国,喜其油画传神,从而学习,学成而归,设肆羊城。为人写真,栩栩欲活,见者无不诧叹。”也就是说,关作霖的油画技艺源于在欧美的游历,他之所以违反禁令私自出国留学,是因为经济压力产生创业的念头,又无法忍受中国传统的师傅对徒弟的压迫剥削。不过,从署名“林呱”的这时期油画来看,对关作霖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中国油画鼻祖史贝霖,《南海县志》的作者可能是把他与史贝霖弄混了,才把关作霖的油画技艺归结于出国游学,其实出国游学的是史贝霖。

关作霖的艺术创作时间并不长,但他的两个儿子却着实将中国油画推向了第一个巅峰,这便是关作霖的长子、“林呱二世”关乔昌,以及商名“庭呱”的次子关联昌,尤以关乔昌最为著名。endprint

关乔昌、关联昌兄弟小时候跟随父亲关作霖学习绘画,不过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就颇具眼光地投入另一位水平更高的大师门下。

公元1825 年,50 岁的英国画家钱纳利抵达澳门定居。钱纳利是一位在英国本土享有盛名的大艺术家,因为家庭纠纷而在盛年离开祖国,远赴亚洲,在印度和东南亚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来到珠三角地区。南粤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令钱纳利一见倾心,便决定在此安度晚年。他的到来,是广东艺术界轰动性的事件。钱纳利擅长古典写实画法与速写,其人像画尤为受市场欢迎,在广东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其中便有年轻的关乔昌、关联昌兄弟。在此后的十几年内,两兄弟追随钱纳利来往于澳门和广州之间,创作了大量绘画。相较而言,关乔昌更有商业头脑,他率先离开钱纳利,在广州毗邻十三行的同文街上开设了自己的画室,其画作水平与钱纳利相近,以至于被英国人誉为“广东的劳伦斯”,但收费却比钱纳利低得多,还大量复制钱纳利的最新作品,从而通过价格战抢走了钱纳利的许多生意,让那位英国老画家生动地体会到了中国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含义。后来,钱纳利咬牙切齿地说,林呱和贼没什么区别。相对关乔昌,关联昌则要谨慎得多,他与钱纳利维持了更长时间的合作关系。

以关乔昌为代表的清朝中期广东油画家普遍具备灵活的商业嗅觉,他们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金钱而艺术”,因此能敏锐地把握住国际艺术潮流的变化。正是为了迎合市场,他们称油画为“英国画”,因为当时他们的外国客户大多是英国人,倾向于伦敦流行的艺术风格。也正是为了迎合市场,他们普遍把画室设在广东十三行附近,因为十三行商人、外国商人与管理外贸的广东官员是他们最主要的顾客群。作为他们最大的客户之一,怡和行老板伍秉鉴曾委托关乔昌绘制了多幅自己的肖像油画,送遍亚、欧、美三大洲的十几国商人,甚至在自己的别墅“浩官花园”里建了一条画廊,陈列着数百幅油画以供鉴赏,并在合适的时机赠送给来访的友人。

长年从事西方艺术创作,使清朝中期广东油画家们的生活有了许多不同于普通中国人的特征。其实,这些对西方文化有高度理解力、也因此获得丰厚收入的艺术家思想和行为依然高度中国化。鸦片战争前夕造访林呱画室的英国商人惊讶地发现,这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浑圆的脸,眼神深邃犀利……友善外表下隐藏着适度的辛辣与狡狯”的大油画家拿画笔的姿势居然是中国式的“毛笔范”,忍不住予以纠正。在这尴尬的时刻,关乔昌总是一脸谦逊地表示,鄙人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佬,懂得不多,承蒙各位外宾赏光指点……不过,请您也像我这样拿画笔试试,怎么样?运笔的感觉是不是更舒适便捷?

英国商人心想,我还是先学会用筷子吧。

不仅拿画笔的姿势是中国式,清朝中期广东油画家们也用中国式的方法经营画室。与许多成功的国画家一样,他们也收一些徒弟,但极少传授他们最精妙的技巧——不是每个画家都像钱纳利那样头脑简单,对非亲非故的徒弟倾囊相授。实际上,一如许多著名国画家,这些著名油画家的署名画作大部分都出自其徒弟们之手,大画家本人仅仅负责画中最精巧的部分,例如人物面部和动物肢体。这样,画室能够用惊人的速度完成顾客的订单,以达到最快夺取市场份额、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广东油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广东十三行商人的支持和影响。受广东十三行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广东欧式艺术”,不仅只有广东油画,还有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广彩、广钟、广式外销家具等很多种。不过,所有这些艺术,影响力都要在一种艺术面前黯然失色,那就是无日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

鸡仔饼凝结着伍秉鉴家族长期从事外贸活动所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誉满世界。同英国的饮食文化相比,这种优越感显得愈发强烈,广东十三行商人对于在餐桌上让外宾满意信心十足。不过,用传统的中餐招待外宾,也会遇到几个难题,外宾不会用筷子还算是其中比较容易解决的。

众所周知,广东人几乎什么都吃,这很容易给有忌讳的外宾造成不良印象。十三行商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经常提醒厨师使用日常食材,但也难免百密一疏。某日,一位初次来华的英国商人在十三行商人的欢迎宴会上吃到一种味道奇特的肉类,他心想或许是鸡肉,因为不懂汉语,就指着装肉的餐盘对中国仆人学鸡叫:“咕咕咕!”

中国仆人微笑着回答:“汪汪汪!”

竟然吃了狗肉?英国商人脸色惨白,呕吐了一整晚。

想要避免和解决这类尴尬的问题,十三行商人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致耐心的性格,以及必不可少的幽默感。

通过与外国商人的长期接触,十三行商人发现,西餐相对于中餐也有自己的优势:摆盘漂亮,卖相好,干净卫生。还有一类西餐色味俱佳,尤为十三行商人欣赏,那就是甜点。于是,在十三行商人的私家厨房里,一种新型中餐诞生了:广式点心。

广式点心早在20 世纪就已经风靡全国,如今人们普遍对它习以为常。但在清朝中叶,融会东西饮食艺术的广式点心却是罕见的美食。在各种广式点心之中,有一种和十三行商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正是伍秉鉴家族发明的“鸡仔饼”。

顾名思义,鸡仔饼的外观酷似鸡肉,但和许多广式点心类似,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糖、盐和油。说到鸡仔饼的发明,有些民间传说将其归功于伍家婢女小凤的偶然创作。不过,如果我们对伍秉鉴家族和广东十三行商人有足够的了解,就应该明白,鸡仔饼的发明完全不是偶然,而是伍秉鉴家族长期苦心研究的结果。

作为广东十三行的翘楚,伍秉鉴家族需要经常接待各国外宾,宴会几乎天天都有。这些外宾有些不吃猪肉,有些不吃狗肉,有些不吃牛肉,经过长期海上漂泊才抵达的他们,又早已对鱼肉和其他海鲜丧失了兴趣,真是众口难调。结果,除素食者以外人人都可以吃的鸡肉就成为了伍秉鉴家族涉外宴席上的首要荤菜选择,看到鸡肉的形状,就足以令餐桌上的外国客人安心。在广式点心的第一波热潮中,发明一种外观像鸡肉的点心,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鸡仔饼正是这样一种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广式点心,它凝结着伍秉鉴家族长期从事外贸活动所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堪称顶级的饮食文化瑰宝。endprint

华工大批出现在圣赫勒拿岛,并服侍拿破仑安度晚年

说到艺术,还有一类不能不提——诗歌。虽然东西方文化迥异,清代也严重缺乏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但这并不能阻止有外贸经验的中国人创作异国情调的中式诗歌。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当数同文行老板潘有度本人,他在19 世纪初写过20 篇《西洋杂咏》,内容丰富,文学水平也较高,现抄录如下:

(一)

忠信论文第一关,万缗千镒尽奢悭。

聊知然诺如山重,太古纯风羡百蛮。

赞扬西方商人守诚信,再大的生意只要握手便不反悔,有“太古纯风”,与缺乏诚信概念的野蛮人不同。

(二)

客来亲手酌葡萄,响彻琉璃兴倍豪。

寒夜偎炉倾冷酒,不知门外雪花高。

描绘西方人与来客碰杯饮葡萄酒祝福的习俗。

(三)

缱绻闺闱只一妻,犹知举案与齐眉。

婚姻自择无媒妁,同忏天堂佛国西。

描绘西方人一夫一妻制和自由恋爱习俗。

(四)

生死全交事罕闻,堪夸诚悫质于文。

素衣减食悲三月,易篑遗囊赠一分。

描绘西方人的丧礼,以及将部分遗产送给友人的风俗。

(五)

金藤一丈绕银壶,炉热熏烟锦上铺。

更有管城分黑白,无人知是淡巴姑。

描绘西方人的烟管、雪茄和卷烟。

(六)

头缠白布是摩卢,黑肉文身唤鬼奴;

供役驶船无别事,倾囊都为买三苏。

描述西方商人的印度奴隶,指出他们生活困苦,经常借酒浇愁。

(七)

拌将性命赌输赢,两怒由来大祸成。

对面一声枪并发,深仇消释大轻生。

描绘西方人的决斗风俗。

(八)

养尊和尚亦称王,妇女填门谒上方。

斋戒有期名彼是,只供鱼蟹厌羔羊。

描绘澳门天主教会及斋戒风俗。

(九)

痌癌胞与最怜贫,抚恤周流四序均,

岁给洋钱过百万,途无踝丐忍饥人。

描绘西方各国的慈善组织。

(十)

戎王匹马阅齐民,摘帽同呼千载春。

简略仪文无拜跪,逢人拉手道相亲。

描绘西方君主的出巡仪式,赞扬其亲民。

(十一)

一枪一剑渡重关,万里浮航久不还,

积有盈余归娶妇,问年五十须丝斑。

描绘西方商人来华的艰辛,赞扬其勇气和坚韧。

(十二)

万顷琉璃玉宇宽,镜澄千里幻中看,

朦胧夜半炊烟起,可是人家住广寒。

描绘西方的望远镜,诗人亲自用望远镜观测月球,好像看见嫦娥在做饭。

(十三)

起居饮食定时辰,人事天工善保身。

见说红轮有迟速,一阳来复影初均。

赞扬西方人的守时风俗。

(十四)

弟恭兄友最深情,出入相偎握手行。

海外尚饶天性乐,可怜难弟与难兄。

赞扬西方人兄弟情深,好像是借此抱怨诗人自己与兄弟存在矛盾。

(十五)

红灯白烛漫珠江,万颗摩尼护海幢。

日暮层楼走千步,呢喃私语影双双。

描绘大批外国人在海幢寺游览的景象。

(十六)

十字门中十字开,花王庙里证西来。

祈风日日钟声急,千里梯航瞬息回。

描绘澳门的天主教堂及其祈祷仪式。

(十七)

百尺樯帆夜款关,重洋历尽贸迁艰。

孩童不识风波险,笑指天南老万山。

描绘西方儿童自幼就随家长乘船渡海的情况。

(十八)

数历三年无闺月,阳回三日是新年。

头施白粉家家醉,乱掷杯盘乐舞筵。

描绘西方历法及过年习俗。

(十九)

术传星学管中窥,风定银河月满地。

忽吐光芒生两乳,圭形三尺最称奇。

描绘诗人用西方望远镜观测到的各种天文现象。

(二十)

廿年角胜日论兵,望断遐方结好盟。

海水不扬依化日,玉门春到自输平。

描绘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持续20 年后停战的情况,盼望和平带来商机。

拿破仑战争并没有像潘有度期盼的那样,在1813 年就彻底结束。仅仅一年后,拿破仑卷土重来,但被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击败,被迫再度退位,1815年10 月17 日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6 年后在那里病逝。

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本想在这座安静的孤岛上专心写作回忆录,但在1817 年6 月29 日, 岛上固有的宁静被一群吵闹的英国来客打断了。一年之前,这群英国人带着世界新霸主的傲慢,在广东十三行的安排下,继马戛尔尼之后再度造访北京,结果又因为拒绝对嘉庆皇帝磕头,被清朝当局羞辱并驱逐回国。20 年前,拿破仑的东方梦曾经被英国人粉碎,现在,是时候对英国的这次外交失败来一次狠狠的嘲弄了。

为了狠狠嘲弄英国人,拿破仑提前3 个月做了精心的准备,还阅读了马戛尔尼勋爵的中国游记。如今,在未能完成访华任务的英国大使阿美士德等人面前,拿破仑的说话口吻与其说是像法国皇帝,倒不如说是像大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贵国大臣预见到在礼节问题上会遇到困难,所以在派阿美士德去那里前就同意他尊重当地的做法。似乎他自己也认为应该按当地的习惯做。他是听从了不正确的意见而拒绝这样做的……不管一国的习俗如何怪诞,只要该国政府的主要人物都遵守它,外国人入乡随俗就不算丢脸。意大利人吻教皇的骡子,您跟着做并不算卑躬屈膝。阿美士德如果和中国最高官员行同样的觐见皇帝礼仪,丝毫也不会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如果我要派使者去中国,我就命令他先向中国最高官员打听在皇帝面前应施的礼,如果中国人提出,就应该服从。你们英国人可能因为干这种蠢事而失去中国的友谊和许多商业利益……把使臣等同于该国君主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使臣签署的协议如果没有派遣他们当局的批准,就不能生效。任何君主都不会把外国使臣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外交官拒绝磕头,就是对中国皇帝不敬!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居然提出,如果中国使者访问英国,也要对英国国王磕头!中国人拒绝得对。中国使者在英国国王面前,应该行与英国内阁大臣或嘉德骑士勋章得主一样的礼。贵国使者的要求完全是荒谬的……一切有理智的英国人应该把本国使臣拒绝向中国皇帝磕头看作是不可原谅的事……如果当时付给中国最高官员100 万法郎,一切就可以解决了,这并不是影响国家声誉的贿赂,应该把它当作一笔很合算的商业交易……你们说可以用舰队来吓唬中国人,然后强迫中国官员遵守欧洲的礼节?真是疯了!如果你们想刺激一个2 亿多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那可真是考虑不周……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国家作战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蠢事。可能你们一开始会成功,能够夺取他们的一些船只,破坏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然后说:让我们也来建造同敌人一样强大的船只,并用火炮把他们装备起来,他们还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雇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击败……中国是一头睡狮,当它觉醒时,世界将为之震撼!感谢上帝,它还依然在酣睡!”endprint

拿破仑1817 年有关中国的这些讲话,后来在中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此前拿破仑虽然与埃及、印度等国有密切关系,算是半个东方学家,与中国极少来往,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何以在被废黜并流放孤岛以后,却突然以权威的口吻大放厥词?

原来,拿破仑在欧洲确实没怎么接触过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也就很少发表有关中国的言论;不过,在到了圣赫勒拿岛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倒并非都是他得知阿美士德使团即将造访自己,临时抱佛脚取得的成果。其实,在这座独特的岛屿上,拿破仑每天都能接触到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圣赫勒拿岛是地球上距离大陆最遥远的海岛之一,岛上资源匮乏,既无值得开采的矿产,也无茂密的森林。由于存在这些缺陷,直到公元1502 年被葡萄牙商船发现之前,圣赫勒拿岛从未有过人类居住的记录,无论美洲印第安人还是非洲黑人,都对这座偏僻荒凉的海岛一无所知,葡萄牙人、荷兰人和欧洲其他殖民者也没有经营过它。1659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圣赫勒拿岛,试图在岛上建一座避风港,为此从非洲运来不少黑奴,但是建设效果极差,一个半世纪以后,这座岛屿依然满目荒凉。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出于战略需要,英国政府决定加速建设圣赫勒拿岛,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向这座荒岛输入地球上最勤奋的劳动力——中国人。

在广东十三行的配合下,从18 世纪末开始,陆续有数百名华工搭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抵达圣赫勒拿岛,在当地修建房屋和道路,种植小麦、马铃薯、红薯、水果、蔬菜,逐渐改善当地土壤,使其变得草木茂盛,以至于可以养殖牛、羊、猪、鸡等家畜。截止到拿破仑抵达圣赫勒拿岛的公元1815 年,这座拥有3507 名居民的小岛上已经有了150名华工定居,此后岛上华人的数量更应拿破仑一行的要求急速增长,阿美士德离开之后的1817 年时,岛上6150 名居民中竟然有多达618 名华人,他们的辛勤劳动,使这座原本毫无经济价值的荒岛在十几年内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小经济体,足以养活由法国皇帝及其随从组成的一个不事生产的大型外来群体而有余。拿破仑死后,英国即停止向圣赫勒拿岛输入华工,否则这座海岛有可能变成大西洋上的新加坡。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圣赫勒拿岛上约四分之一的居民拥有华人血统——也就是将近2000 人。

在生命中的最后6 年内,拿破仑几乎每天都能在圣赫勒拿岛上看到中国劳工忙碌的身影,并多次通过翻译与他们交谈。他亲眼看到,中国人是多么勤劳和聪明,自己之所以能够在这座偏僻海岛上安度晚年,主要感谢对象不是英国人的慷慨,而是中国人的才智。没有中国劳工的努力,拿破仑恐怕早好几年就会死于饥饿和疾病,他对华人既感激又佩服,所以才会对中国识破英国的侵略野心和击败英军的可能入侵充满信心。华工之所以会大批地出现在圣赫勒拿岛上,服侍拿破仑安度晚年,又要拜广东十三行所赐。有鉴于此,当我们重读潘有度描绘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诗作“廿年角胜日论兵,望断遐方结好盟。海水不扬依化日,玉门春到自输平”。恐怕将有更深的感触: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广东十三行的手心,这正是清代中国民族商业的力量,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影响力的确无远弗届。

广东十三行既然有能力把数百名华工送到地球上最荒凉的海岛上去,当然也能把华工送到地球上的其余大部分地区。公元19 世纪初,在广东十三行的策动下,新一轮华人民族大迁徙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自以为通过地理大发现控制了大半个地球的欧洲列强惊恐地发现,脑后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正在和平地夺走自己用血和铁征服的广大殖民地。

【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拿破仑商人油画
下期预告 拿破仑:折腾的前半生
一张油画
言而无信的商人
油画《塬下》
油画
威尼斯商人
拿破仑美言惑敌
《岁月长又长》(油画)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