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田,徐兵华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经济
国民总财富的估算与结构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胡本田,徐兵华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国民总财富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更好地代表了经济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文章依据世界银行提出的方法估算出了1990-2011年安徽省人均财富以及总财富的各项构成部分,结果表明:现阶段安徽省仍然大量使用自然资本来推动人均GDP和人均财富的增长。且现阶段,安徽省财富的积累还是以自然资本为主,但是自然资本的比例越来越低,生产资本所占财富的比重正缓慢上升。人力资本比重最小,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国民总财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经济学家认识到GDP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看这一指标及其变化趋势,无法回答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潜力,能否可持续等问题。因此,学术界在不断寻求更完善的指标,相继推出了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真实储蓄等新的指标,但这些指标亦都不够成熟。那么应如何科学严谨地衡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弄清楚经济发展的目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创造国民财富,而国民财富指标能把传统评判经济发展方式所隐藏起来的那部分可持续发展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它有着其他指标不可比拟的优点,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国民总财富的概念及估算方法。
对于总财富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界银行称为的综合性财富,另一种是联合国大学国际人文项目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项目称为的包容性财富。前一种综合性财富主要是基于可持续性消费的假设,且认为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财富。第二种包容性财富则将财富定义为各种资本的影子价值之和,而财富的变动则表现在各种资本的变动上。这两个概念反映的内容是相似的。
总财富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存量和城市土地;自然资本,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耕地财富、草地财富、森林资源和保护区财富等;无形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等,本文仅仅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包括教育、健康、技术等。最后在总财富中剔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从上面对总财富的定义出发,以安徽省为例,具体讨论组成总财富的各部分是如何估算的。
(一)生产资本的估算
1.文献综述
对于物质资本存量的核算,Solow于1956年提出利用生产函数来推导,随后Jorgenson在1966年提出用资本价格租赁来度量,而应用最广泛的还是Goldsmith与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其资本存量的估算公式为:
其中,Kt为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It为t期的资本投资额;δt为t期的折旧率。公式中δt应该是资本重置率而不是折旧率,这是因为折旧反映的是资本品未来效率在本期的贴现,而重置反映的是过去购买资本品相对效率在本期的递减,但由于重置率的数据限制,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折旧率来代替重置率。根据上面的估算公式,可知要估算资本存量Kt,则需知道以下几个变量:①当期的投资流量It;②当期的折旧率δt;③基期的资本存量K0;④当期的投资价格指数Pt,由于为了保证物质资本存量之间的可比性,需将其进行可比价格调整。
同时,物质资本估算中难度较大的又在于这四个变量序列的确定,这使得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估算我国物质资本存量时,尽管都采用永续盘存法,但由于他们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序列并不相同,从而导致估算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Young运用一系列数据研究了中国非农资本存量,他将非农部门产出价格指数扣除消费和出口价格指数之后的序列作为投资价格指数,且假定了折旧率为6%,在计算基期资本存量时,利用折旧—贴现法将基期资本存量定义为:即初期投资流量与平均折旧率及投资平均增长率之和的比重[1]。Kamps.C利用永续盘存法在假定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服从几何模式下降的前提下,对欧盟22个国家在1960-2001年间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和比较[2]。
在我国近年来的文献中,单豪杰利用1952-2006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将其用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出了1952年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在计算折旧率时假定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使用寿命分别为38年和16年,估算出相应的折旧率分别为8.12%和17.08%,并利用两者之间的平均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了每年的折旧率为10.96%[3]。最后计算基期资本存量时,采用了折旧—贴现法,利用1953-195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和折旧率估算出了全国基期资本存量为342亿元。叶宗裕则通过对过去文献中已有折旧率和基期资本存量方法进行改进,特别是折旧率,他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两个部分,将各部分的资本折旧率按照基期资本存量和基期中这两类资本存量所占的份额,相应地计算出折旧率[4]。叶明确、方莹在估算我国以及各个省份1978-2009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时,将1978-2009年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计算各个时期的折旧率,另外对于确实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则采用投资隐含平减指数进行代替[5]。但与大多数文献不同,在计算基期资本存量时,他们并不是采用投资流量的平均增长率,而是采用了1978年GDP的增长率。古明明、张勇在补齐缺失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时则利用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的权重将两者的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序列[6],另外利用已公布的历年收入法核算的各省折旧数据直接汇总得到全国的折旧额,从而省去了折旧率的确定。靖学青按照不同的时段选取了不同的折旧率或者直接利用折旧额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折旧率确定的复杂性,进而估算了各个省份在1952-2010年间的物质资本存量[7]。
依据上面的评述,对已有的折旧率和当期资本投资流量等四个变量序列的确定并不完善,且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使得一些变量序列的确定并不合理,例如每年折旧率的估算,由于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的变革,固定资产基本折旧率肯定具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1978年前后。折旧率不仅反映了物理上的消耗,也反映了技术上的淘汰,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生产技术产生巨大的发展,固定资产的折旧显而易见产生很大变动,更何况各个省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若将全国以及各个省份的折旧率二十几年来都固定为同一个数,这显然是不太合理的。因此系统地认知这四个变量很有必要。
另外,世界银行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生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存量和城市土地[8]。并引用了Kunte等提出的城市土地资本存量约占物质资本存量的0.24倍。
其中,Kt为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Ut为t期城市土地存量水平[9]。
2.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将会列出已有文献中对这四个变量序列选取的主要方法,并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出自己的方法。
(1)当期的投资流量It。对于It来说,可供选择代表的序列主要有:资本形成总额序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序列、“积累”数据序列以及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序列,等等。用这几个序列来代替当期投资流量,各有优劣。至于选取哪一序列代替投资流量,则首先要明确各个序列所包含的内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以及其他费用三个部分;“积累”数据包括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其中生产性积累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生产用固定资产以及各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属于生产资料的产成品库存、商品库存、物质储备库存等流动资产增加额[3]。近年来,较多的学者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期投资流量的替代,而不将存货视为投资内容。存货包括产成品、在制品和原材料。考虑到最终核算的是物质资本存量,原材料需要包括在内,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存货包括在内,故而选择了资本形成总额序列作为当期投资流量,另外需指出这个序列需要经过相应的价格指数调整为实际资本形成总额序列。
(2)当期不变价的投资价格指数Pt。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在运用永续盘存法时,公式中的It应折算为不变价的投资流量。由于投资流量序列选择的不同,当期投资价格指数Pt应根据前面的选择不同而不同。由于数据的不可得,大量学者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但由于我国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最早的年份是1990年(省份数据在1990-2001年间)。因此,对于这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补充尤为重要,但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较多的用来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有:GDP平减指数、投资价格隐含指数,或者构造相应的指数来代替,例如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构成中的三部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投资和其他费用)的价格指数进行加权。
由于安徽省并未公布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且存货增加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小,本文亦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代替投资价格指数。对于缺失的1990年的数据,鉴于投资隐含平减指数的广泛运用和相对准确,本文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补齐1990年缺失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序列。其公式为:
其中,P1978年=1001990是指以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1990年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值;Iˉ1990和Iˉ1978分别表示1990年和1978年以当年价表示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不是资本形成总额;Π1978年=1001990则表示以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当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其值是利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GDP的比重,从而得到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增长数据来代替的。
(3)当期的折旧率δt。关于折旧率的确定,是研究中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该依照固定资产的重置率来计算。但由于固定资产的重置率在目前情况下不可获得,故而用折旧率来代替。但是学者们对折旧率的确定同样存在差异,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有:
第一,采用代表几何效率递减的余额折旧法,即:
dT=(1-δ)t(4)
这种情况下,每一期的折旧率都相同,dT为资本的相对效率,亦可以看作是残值率。我国的法定残值率为3%~5%,一般取4%,再确定资本的使用寿命即可。
第二,根据物质产品平衡表MPS下的积累数据而假定折旧率为5%。
第三,计算折旧额,即根据每年收入法核算项目中的折旧额。
本文根据第一种方法在假定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服从几何递减的情况下,选取dT为4%,且在单豪杰研究的基础上相应加以改进,不考虑其他费用,借鉴其在文章中的资本品的使用寿命,采用建筑使用年限为38年以及设备工器具的使用寿命为16年[3],分别估算出两者的折旧率,再根据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两者的绝对数比重进行加权平均来计算每年不同的折旧率,而不是采用平均比重选取固定的折旧率。对于缺失的几年数据则用已有的折旧率的平均值来代替。
(4)基期的资本存量K0。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是造成物质资本估算差异的另一种重要因素。由于要正确地估算基期资本存量难度较大,只能尽可能地减小估算的误差,一般来说,基期选取得越早,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对后期资本存量的估算影响较小,因而大量学者在研究我国及各省份资本存量时选取了1952年。而对于基期资本存量确定的方法,折旧—贴现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I0为基期资本投资流量;δˉ为所有年份的平均折旧率或者从基期开始的固定几年的平均折旧率,至于年份长度的选取则各不相同;gˉ为某一经济变量的平均增长率,这一经济变量主要有GDP和投资流量。但由于I0、δˉ和gˉ的选择各不相同,导致基期资本存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并且考虑到1978年前后经济体制的差异和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1978年为基期来估算安徽省历年物质资本存量。δˉ和gˉ分别选取已有年份的折旧率的均值和1990-2012年投资流量的平均增长率。
(二)人力资本估算
1.文献综述
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估算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认识:一是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估算,二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估算。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方法有:①永续盘存法,即认为人力资本形成同物质资本存量一样,当期的人力资本等于前一期的人力资本减去当期人力资本折旧,再加上本期可比价人力资本投资;②教育年限法,这种方法是依据劳动力人口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推算人力资本,即从人力资本的投入——教育的角度来度量。除了这两种投入方法之外还有健康投入法等。而从人力资本产出的角度估算人力资本,主要的方法有:①劳动者报酬法,其思想是认为工资或劳动者报酬是人力资本价值的未来收益,因此将未来收益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水平;②生产函数法,即认为人力资本影响社会产出,因此根据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形式来推算人力资本。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人力资本估算方法以及将人力资本变化定量化。Jorgenson-Fraumeni提出终生收入法来衡量中国的人力资本,这种方法是研究中使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未来收入经过相应的贴现作为人力资本的衡量。世界银行2011年的报告中将人力资本归为无形资本的一种,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人力资本估算公式。而由UNU-IHDP提供的2012包容性财富报告中,作者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力资本回报率来估算人力资本[10],这是作者在Klenow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11]。
在我国近年来的文献中,钱雪亚等在估算我国1995-2005年的人力资本时,论证了永续盘存法在估算人力资本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估算了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进行了人力资本效率的分析[12]。同样地,焦斌龙、焦志明运用永续盘存法对包含教育、卫生、科研、培训、迁移五种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最后对1978-2009年中国人力资本做了简要分析[13]。张昭俊、赵宏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估算模型,他们在分析未来收益法和累计成本法的基础上,利用人力资本价值和收入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估算模型,基本公式为:H=R/+r),其中,H为人力资本,R为劳动者收入,为人力资本价值转移系数或折旧率,r为资本收益率[14]。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可操作,数据较容易获得,而缺点是模型的假设较多。
2.本文研究方法
对于基于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估算的人力资本水平,Le等指出投入法和产出法都存在差异[15]。本文提供两种方法,一是采用2012年包容性财富报告所推荐的方法来计算安徽省人力资本水平,该方法是将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力资本回报率结合起来计算人力资本。另外一种是在张昭俊、赵宏中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后一种是基于产出的角度来估算安徽省人力资本。
第一种方法基于受教育年限数据和人力资本回报率来衡量安徽省人力资本水平,也是包容性财富报告2012里推荐的方法。其确定的人均人力资本值为:
其中,r为人力资本回报率;T为平均受教育年限。此公式假设人均人力资本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呈指数型上升趋势。由于并没有安徽省人力资本收益率,本文采用全国数据。世界银行(2011)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为5.2%,本文采用r=5.2%。而对于每年安徽省平均受教育年限T的确定,主要方法是:
其中,N为6岁以上总人口数;ti为各种文化程度所接受教育的年数;i为五种文化程度,分别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初中、小学和文盲或半文盲,ti的取值相应地为16、12、9、6、0。Ni为6岁以上人口中相应各个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以上得到的是人均人力资本数量,要想得到可以与生产资本相比较的总人力资本水平,则还需两个变量序列,一个是就业总人口Nl,另外一个是每单位人力资本的租金,这里将安徽省历年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以1978年为基期)与当年人均人力资本的比值的平均值作为每单位人力资本的价格pi,故总的人力资本为:
第二种方法是借鉴张昭俊、赵宏中(2012)提出的基于人力资本交易后的事后价值来估算生产中运行的人力资本实际价值。模型假设主要有:①劳动者收入与人力资本呈线性关系,间接代表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②等额资本获取等额收益;③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与资本收益均反映在劳动者收入中。根据以上假定,其基本模型为:
其中,Ht为人力资本;Rt为劳动者收入,本文采用就业职工实际工资总额(以1978年为基期)来表示;r为资本收益率,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依然参照债权人的收益率确定,采用一年期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实际利率)来表示,而不是将r固定为各年的平均值;δ为人力资本折旧率,由于其值的确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及确定的相对合理,本文同样选取δ=4.96%。最终选取这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人力资本值。
(三)自然资本的估算
1.文献综述
自然资本是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产的存量[16]。对自然资源的估算主要有两种度量工具,一种是以实物来衡量的存量,还有一种是以货币表示的存量水平。对于采用实物进行估算的工具是生态足迹,例如用生态碳足迹来估算自然资本。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第二种即货币存量来衡量自然资本,但是这样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大部分自然资本是不可再生的,若用货币来衡量,隐含着自然资本与其他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等)之间是可以替代的,消耗的自然资本可用其他资本来弥补。这种相互替代的模式称为Solow-Hartwick模式,也称为“弱可持续性”[17]。
目前对自然资本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方法。报告中将自然资本细分为能源资本、矿产资本、森林资本(包含林木资源和非林木森林资源)、耕地、草地及保护区财富[18],然后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估算。另外一种方法是基于《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2》中提出的较为复杂的估算方法。报告中采用所谓的影子价格来刻画自然资本的价值,更具体的就是任何一种资本的价值为影子价格乘以其储存量。郭熙保、罗知在估算自然资本时仅仅考虑了农业用地而没有包含矿产资源,并且采用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收入扣除相应的生产成本来度量自然资本[19]。黄亮雄等估算自然资本时采用了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方法,将各种自然资本看作是整个资源寿命期内开采该资源所带来的利润的现值[20]。黄亮雄、才国伟在研究中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估算了中国各省际1997-2009年的总财富[21]。庄佳强在其研究中则是基于《InclusiveWealth Report2012》中提出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1990年以来我国省际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差异进行了比较[22]。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其中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方法相对简单,且数据教容易取得,而基于影子价格来刻画自然资本的价值其对影子价格的选取和设定有很多不足,另外,其中所需要的数据较为繁多且不易取得。
2.本文研究方法
鉴于以上评判,本文选取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方法对安徽省自然资本进行估算,基于1990年以前的数据缺乏,本文对自然资本同人力资本一样,只估算1990年以来的存量水平,且将1978年视为基期,将各年的值换算成基期不变价的存量水平。估算的基本思想是基于资产价值等于该资产各期的经济利润的现值之和。世界银行提供的最终的估算公式为:
其中,Vt为t期的某种资源的存量值;πt为该资源t期的利润总额;r为折旧率;T为该种资源的寿命。世界银行2011年报告中选择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T=25,所有资源的r=4%。本文统一采用T=25和r=4%。另外,由于保护区财富的数据缺乏,本文不估算其存量水平。
(1)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由于安徽省没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因此本文不包括这一部分的估算,仅仅考虑煤炭业,能源的利润仅就表现为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总额。矿产的利润总额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采矿业的利润总额。
(2)耕地、草地、森林资源。对耕地的利润的确定,世界银行的做法是根据9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的利润总额综合考虑,且根据每种作物的生产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对耕地资源的利润。例如,分别将玉米产值的30%和大豆产值的27%作为对耕种玉米和大豆的耕地的利润。由于数据的缺乏,本文将这种方法进行简化,采用同黄亮雄等相同的做法,即将耕地当年利润定义为耕地上所有农作物总产值的30%[20]。这里采用农业总产值来代替所有农作物的产值。相应地,草地利润为当年牧业总产值的45%。而森林利润,世界银行将其分为林木资源和非林木森林资源分别估算,本文采用林业总产值扣除生产成本的做法,生产成本采用年末从业人员的总工资代替。
(四)环境外部性的修正
环境的破坏对人民财富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扣除环境破坏所造成的财富的减少。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总量巨大而备受关注,以依赖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对环境破坏的衡量。首先要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再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将其排放量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的总成本。目前进行二氧化碳的排放估算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第二卷第六章参考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能源消耗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的基本化学原理来进行估算的,国内外许多学者亦在此基础上估算出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不同的是根据估算国家或地区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能源消耗作为估算的基础。
本文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耗特点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以下几种能源: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其他焦化产品、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热力、电力。根据二氧化碳排放的估算公式:
其中,C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NCVi、CEFi和COFi则分别表示第i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碳氧化因子。同IPCC处理一致,规定碳氧化因子为1,表示能源完全燃烧。而其他数据则来源于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安徽省能源平衡表。其中电力的排放因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公布的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热力消费基于假设所有的热力均由原煤产生,按原煤的排放系数进行折算。
最后,二氧化碳的价格选用欧洲气候交易所公布的2009-2011年的CER当日结算价的均价来表示,并根据2009-2011年人民币兑欧元的平均汇率9.07换算成人民币表示,且换算成1978年不变价表示。由于1990-1994年并未公布碳排放相关数据,这4年数据用1995年的相关数据补齐。
生产资本估算涉及的相关变量序列中,资本形成总额(1978-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2008年)均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而对于2009-2012年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为求折旧率所需要的1990-2012年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则根据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直接取得或间接换算得到。缺失的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采用投资隐含平减指数来代替。对于其中所需要的数据均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人力资本估算第一种方法中所需要的序列值有就业总人口、历年职工平均实际工资、6岁以上总人口以及各种文化程度所对应的人口数量。其中就业总人口和历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各文化程度对应的人口数量和6岁以上总人口则通过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直接取得或换算得到。为了与生产资本进行比较且消除价格因素,这里将历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是以1978年为基期,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平均实际工资。最终将人力资本总存量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对于缺失的部分数据,主要有1993年和2001年6岁以上总人口数,这里用同总人口数增长率相同的办法根据前期数据补充。另外,由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公布,本文直接取其数值。最后由于部分受教育年限值的缺失,例如1999年,这里采用1998年与2000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均值来代替,而1991年和1992年则采用1993-1998年6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增长率倒推而得到。对于第二种方法所需要的就业职工工资总额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前者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后者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就业职工工资总额经过CPI换算成了1978年不变价的实际工资总额,而一年期贷款利率则通过扣除通货膨胀率换算成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
而自然资本估算中,农林牧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而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则根据各年《中国林业年鉴》和中国林业数据库网站(http://cfdb.forestry.gov.cn)上的年末从业人员总数和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相应地估算得来。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总额、黑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利润总额则来源于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数据序列均采用CPI换算成1978年不变价的实际数据。由于部分年份的年鉴并未出版,主要缺失的数据有1995年、1996年、1998年和2004年的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总额、黑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利润总额,本文根据与之上下相邻两年的数据的均值来补齐该年数值。另外,由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上并未列出1990-1992年的有色金属采矿业利润总额,而1993年和1994年的数据相同,均为0.19亿元,本文将1990-1992年的数值也用0.19亿元补充完整。由于2012年的数据还未公布,本文仅估算到2011年的自然资本水平。
依据上面的分析和介绍的方法,估算出了安徽省1990-2012年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数据以及1990-2011年的自然资本和总财富值。最终的估算结果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从1990-2012年,安徽省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逐年增加,其中生产资本从1990年的314.3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 580.67亿元,22年间增长了8倍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10.04%。相比生产资本而言,人力资本的增长幅度较小,从1990年的489.6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 084.2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81%。自然资本从1990年的1 050.97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 776.34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28%。最后,扣除碳排放后的总财富值从1990年的1 830.54亿元到2011年的7 813.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15%。
表1 安徽省总财富及三类资本的估算结果亿元
(一)安徽省三类资本总量分析
由图1可知,三类资本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相差较少,人力资本之前略多于生产资本,但2005年之后被生产资本赶超,而自然资本一直呈现出领先于其他两类资本的趋势。这表明在1990-2011年间,自然资本一直占据着总财富的较大比例。再从图2的三类资本所占财富的比重来看,自然资本所占的比重从1990-2011年一直最大,在1990-2005年人力资本所占总财富的比例略大于生产资本,而在2005年之后情况则相反。值得一提的是,生产资本所占总财富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则在近年来处于下降的阶段,尽管下降的幅度较小,这表明安徽省总财富中,生产资本对总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其他两类资本对总财富的贡献一直在减小。
图1 安徽省三类资本总量变化
图2 安徽省三类资本所占总财富比重
(二)安徽省人均财富的分析
图3是安徽省1990-2011年人均财富与人均GDP增长速度的比较,由图可知21年间人均财富的增长一直低于人均GDP的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财富的增长远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长,而在1997-2000年间,两者差距缩小,2000年开始人均GDP增速又开始迅速上升。总之,从数据上来看,安徽省在1990-2011年人均财富与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和15.8%,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GDP的增长并未考虑自然资本的减少,而且生产资本占GDP的比重要高于其对人均财富的贡献。GDP的快速增长是以过多的投入自然资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图3 安徽省人均财富与人均GDP增长率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安徽省仍然大量使用自然资本来推动人均GDP和人均财富的增长。且现阶段安徽省财富的积累还是以自然资本为主,但是自然资本的比例越来越低,生产资本所占财富的比重正缓慢上升,人力资本比重最小,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财富的增长慢于GDP的发展,说明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低于生产能力。这是因为GDP的快速增长是以过多地投入自然资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相比较生产资本和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仅可以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还可以降低排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提高人力资本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优化总财富的结构调整,提高人力资本投入。
(3)自然资本在结构中比重下降,这主要是过度地使用农业用地及其他自然资源所致。所以应加大对再生资源的有效投资及合理利用。政府应加快出台有利于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应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支持。
(4)政府应加快将政策目标从GDP的增长转向国民财富的积累上来。长期以GDP的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只热衷于短期内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效应。
[1]Kunte A,Hamilton K,Dixon J,et al.Estimating National Wealth:Methodology and Results[R].Environment Depart⁃mentPaper No.57,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8.
[2]Young A.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R]. NBREWorking Paper No.7856,2000.
[3]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4]叶宗裕.中国资本存量再估计:1952-2008[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7):36-41.
[5]叶明确,方莹.中国资本存量的度量、空间演化及贡献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68-84.
[6]古明明,张勇.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和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2):29-41.
[7]靖学青.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10[J].广东社会科学,2013(2):46-55.
[8]KampsC.New EstimatesofGovernmentNetCapital Stocks for 22OECDCountries,1960-2001[R].New York:IMF,2004.
[9]World Bank.The ChangingWealth of Nations[R].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1.
[10]UNU-IHDP,UNEP.InclusiveWealth Report 2012,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30-86.
[11]Klenow P J,Rodrignez CA.Economic Growth:A Review Essay[J].JournalofMonetary Economics,1997,40(3):597-617.
[12]钱雪亚,王秋实,刘辉.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J].统计研究,2008,25(12):3-10.
[13]焦斌龙,焦志明.中国人力资本估算:1978-2007[J].经济学家,2010(9):27-33.
[14]张昭俊,赵宏中.中国人力资本估算[J].统计研究,2012,29(6):41-45.
[15]Le T,Gibson J,Oxley L.Cost-and income-based measures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2003,17(3):271-307.
[16]Daly H E.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oston:Beacon Press,1996:25-76.
[17]Neumayer E.Weak versus strong sustainability[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9:25-103.
[18]World Bank.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R].Washington,DC:Worold Bank,2006.
[19]郭熙保,罗知.中国省际资本边际报酬估算[J].统计研究,2010(6):71-77.
[20]黄亮雄,才国伟,韩永辉.我国省区财富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3(7):52-61.
[21]黄亮雄,才国伟.中国省际财富结构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10-115.
[22]庄佳强.省际可持续发展——基于包容性财富的测量和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90-99.
[责任编辑:余志虎]
The Estim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on theG rossNationalW ealth—Evidence from AnhuiProvince
HUBen-tian,XUBing-hua
(Schoolof Econom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grossnationalwealth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economic entitieswith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method pro⁃posed by theWorld Bank,the paper estimates all components of the gross nationalwealth and the per capitawealth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yearof1990 to 2011,The results show that:Atpresent,the province still relieson a lotof natural capital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per capita GDPand per capitawealth.Moreover,theaccumulation ofwealth ismainly based on natu⁃ral capital,but its proportion isgetting lower and lower,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roduction capital to the gross nationalwealth is increasing slowly.The lowestproportion ishuman capital,it isnot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capital;human capital;natural capital;grossnationalwealth
F124.7
A
1007-5097(2014)11-0021-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4.11.005
2014-03-13
安徽省生态经济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胡本田(1967-),男,安徽广德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徐兵华(1990-),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