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的建构

2014-01-13 07:40王卫兴
地理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区域农业发展

王卫兴

(浙江省回浦中学, 浙江 临海 317000)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的建构

王卫兴

(浙江省回浦中学, 浙江 临海 317000)

在经历和借鉴无数的惨痛教训后,人类认识到区域的开发应尊重自然规律,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近年来各省高考试卷涉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也体现了当前人类追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背景。

必修III“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四个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这是典型的案例教学,这些案例都有典型性,包含了同类问题的一些共性,通过学习并构建分析模式,学生就能从个别到一般,从而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这正是必修III“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核心所在。

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分析模式的建构

湘教版·必修III教材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荒漠化

根据教材可概括荒漠化的定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荒漠化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石漠化);土地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等。

(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

①沙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针对这些原因,可得出区域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见下表)。

要素原因措施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深居内陆,又有高山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集中,且天数多,蒸发旺盛。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土质疏松,风沙危害严重。减少风力侵蚀、改造局部自然环境:营造防护林、设置草放格沙障和生物固沙等。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建设不注意环保。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实行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改变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能等能源;合理用水;工矿交通建设注意环保。

当然,荒漠化防治还需要国际合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如在半干旱的农垦区侧重于退耕还林、还草;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侧重于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等措施。

②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危害。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导致气候恶化;破坏植被和地表形态;农牧业减产,引发饥荒。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危害村庄、道路、水库及灌渠受到风沙威胁;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失去土地,被迫外迁;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

(2)水土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广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区域有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对这些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一般分析方法。

①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比较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水土易流失;地表植被稀少,水土保持能力弱。共同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工矿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不同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相同过垦、轮荒: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开矿:矿区有计划存放表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过樵:推广使用省柴灶,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开发新能源,如发展沼气池等。不同过牧: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塬”——平整土地,“坡”——缓坡修梯田,“沟”——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开发中,促进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从流失地、河流沿途及泥沙沉积区三个区域加以分析。

流失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低产;制约交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滑坡、泥石流和旱涝等自然灾害。河流沿途含沙量增加,水质变差。泥沙沉积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容易诱发洪涝灾害。

(3)土壤次生盐碱化

①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采取喷灌、滴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

2.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潜水覆盖的土地,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因此湿地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湿地的价值

生态价值气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水文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农业提供农副产品工业提供工业原料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交通重要的水运通道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较高的观赏价值

(2)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自然原因针对性措施泥沙等沉积物淤积;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湿地水量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浚河道、湖泊,加固堤坝人为原因针对性措施人口增长过快,与水争地;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海滨滩涂面积减少,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湖沼水量减少。移民建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②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过度开垦、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进物种干扰等。

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的建构

湘教版·必修III教材涉及的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内容“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搞清其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面盲目开发、引发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环境要素特征影响治理措施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业需求矛盾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矛盾。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修建船闸和水库,改善航运条件。水文流量不稳定,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建水电站,开发水能。矿产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开发注意环保;开发火电、核电与廉价的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人类活动扩大耕地,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农业低产,洪涝多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美化环境,发展旅游业。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例

在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首先应分析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如能源资源包括水能等可再生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而矿产资源则都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利用措施也不相同。

(1)非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开发——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为例

优势条件劣势条件措施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开采能力弱扩大规模,提高煤炭开采量市场广阔交通不能满足需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比较便利原煤输出,产业链短,经济效益差加强煤炭的加工和转换,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如建设坑口电站,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发展炼焦,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开挖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燃煤导致大气污染、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有计划存放表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推广洁净煤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我国矿区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三废污染严重问题,很多矿区开发方式粗放,产业链短,一旦矿产资源开发殆尽,区域经济发展就会陷入衰退,德国鲁尔区就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意义。

煤炭钢铁工业是鲁尔区发展的支柱,这两大部门因缺乏竞争力陷入危机,直接导致了鲁尔区经济衰弱。鲁尔区针对衰弱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由于传统产业产生的严重污染以及占用大量的土地,都不利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鲁尔区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不仅使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而且腾出大量土地可以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技,优美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鲁尔区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使得鲁尔区成了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的、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性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衰落衰弱原因可持续发展措施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廉价石油竞争,导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钢铁企业大量关闭。调整工业布局,将钢铁工业布局在莱茵河沿岸或直接将高炉建到鹿特丹港,与荷兰联营。生产结构单一,用地紧张,经济发展受阻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污染严重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交通不完善完善交通网

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的建构

一个地区农业和农作物类型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布局,对农业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某些地区,受当地生产和生活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布局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如轮荒、大水漫灌),可能会产生诸如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影响农业发展的生态问题,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湘教版·必修III教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就是很好的例子。

(1)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及类型分析

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温带、亚热带为主,水热条件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丘陵、山地、高原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灌溉农业(经济效益)市场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促进农业地区专门化,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交通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发展政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条件

(2)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为了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美国除尝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方式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限耕直接干预生产和流通的政策,基本出发点是防治谷贱伤农,稳定供求关系。补贴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提高种粮积极性,有利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保护面积,加大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投资,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保护性耕作免耕为保护土地资源不再耕作的一种方式。轮作在一块田地上轮换栽种几种作物,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休耕对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不进行耕作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可恢复土壤肥力。

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分析模式的建构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城市化进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用地规模的扩大,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因此,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

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近30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分析并借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将有助于区域经济又好又块增长。

环境影响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产生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发展使城市、小城镇和村庄连接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产业层次偏低,“三废”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显著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提供就业机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污染严重,工业资源有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治理“三废”,保护生态环境。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搞好城市规划、完善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地矛盾加剧,用地紧张,发展空间后劲不足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对劳动密等集型企业进行转移。

猜你喜欢
区域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