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步维艰 迎难而上:“文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评介(非人教版)**
——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整理为例

2014-01-13 07:40李家清
地理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科书广东省中学

陈 玲 黄 景 李家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举步维艰 迎难而上:“文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评介(非人教版)**
——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整理为例

陈 玲 黄 景 李家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1966~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是处于低谷阶段的萎缩时期。这一时期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虽举步维艰,但仍旧体现了迎难而上的顽强生命力。本文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为例,深入分析这个特定时期的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文革”时期;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非人教版

1966~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是处于低谷阶段的萎缩时期。这一时期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虽举步维艰,但仍旧体现了迎难而上的顽强生命力。当时,全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教科书。地理课程的设置,各省、市各自为政,地理教科书各省市自编自用[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非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共有三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1966~1976年出版的非人教版主要地理教科书

这一时期地理教科书有很多共性:一是在内容选择上,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所占分量较小;二是在内容编排上,主要采用“编-章-节”的编写形式,每章安排内容概要、正文和思考与练习,课文为主,图像和练习辅之;三是教科书开篇均安排有毛主席语录、教科书内容密切联系当时政治形势或事件,地理教育成为贯彻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之一。本文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适用课本为例,深入分析这个特定时期的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一、《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的编写背景与出版

1972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在北京召开地理工作座谈会,就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校教材改革和建设座谈,确定由科教组分大区交流编写出版教材的经验,组织协作编写,然后采用分科设点,择优推荐,集体修订,分工出版的办法,出版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2]。1973年6月,广东人民教材编写组编写出本教材,供高中一年级使用。从1973年7月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该套教材出版两次,分别在1973年和1974、1975年,由此可看出本套教材在广东省使用近三年,发行量较大。该套教科书出版信息及教科书图片如表2、图1所示。

表2 《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的出版信息

图1 《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封面、封底,地图与课文节选

二、《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编写特点

根据《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杨尧,1991)研究,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是文革时期较为典型的较有代表性的地理教科书。本套教科书分上、下两册,在高中一年级讲授,教科书内容分为两编,分别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具有中学地理教育在逆境中前进的重要特点。

1.分区地理为主的内容选择

本套高中地理教科书以区域地理为主,分为两编,分别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其中中国地理覆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要素介绍较为全面,包括地形、资源、农业、工业及交通等,世界地理包括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

文革前1963年的地理教科书中国地理部分是分别讲授全国地理概况(国土和人民、地形和矿产、海洋海岸岛屿、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和分省地理。《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教科书的不同在于打乱“省界”进行“分区”讲述,将中国地理知识渗透在各个区域中,具体分为东北、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东南沿海、华南、西南、长江上游、北部内陆、西北和青藏高原这十二个区域。在介绍各个地区时虽然全面展现各个要素,但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选材办法,注重从纷繁的地理现象中着重突出各区域特征[3]。

世界地理内容结构包括自然地理总述(世界的海洋、世界的气候)和各洲地理,各洲地理基本知识分散在分国地理中。教科书内容选取覆盖六大洲(除南极洲之外),分国地理分大洲讲述。其中单独讲授的国家有48个,内容较为详细的有21个。

2.叙述性课文为主的栏目设置

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分为编、章、节标题三级,课文的各章由正文、插图、作业三部分组成,栏目较少,以“正文”为主。“正文”是课文主体部分,以记叙为主,主要为叙述性课文。每节末尾安排有思考与练习。教科书栏目的主要类型包括:

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中的关于教育方针、学生学习发展等的阐述。

内容概要:对本章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并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

正文:教科书内容的主体,阐述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是教科书的核心部分,所占篇幅较大。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进行地理事物的描写。例如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一章中对东北地理单元的介绍,“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环绕着黑龙江省的北部与东部,是中国和苏联的界河。图们江和鸭绿江流经吉、辽两省的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紧靠在这些河流的内侧,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绵延在黑龙江省的北部,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地和辽东丘陵、大兴安岭和辽西丘陵分别蜿蜒在三省的东部和西部,略似马蹄形。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些地方绵延几百公里,郁郁葱葱,形成绿色的林海。”类似的语言占据了课本的绝大部分篇幅。

思考与练习:属于练习系统。在本套书主要集中在每章或每一节后的“思考和练习”。主要用来检验本章节的知识掌握程度。在练习中比较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地图上指出黑、吉、辽三省的山脉、河流和平原。”“指着地图说明海河水系由哪些主要支流组成?解放后是怎样治理的?”等地理问题的设置,都体现出对读图能力的要求。

3.突出区域特征的课文编写

教科书在叙述区域地理时,突出区域特色是一个重要特点。例如教材中的“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用了三个专题概括其区域特征,即“山环水绕、平原广阔”“我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稠密的铁路网”。既包括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也反映其人文经济特征,而且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发达的铁路系统是东北工业发达的基础条件。“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上海”这一章有“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淮河及其治理”“温暖湿润的气候”“著名的鱼米之乡”“发达的轻重工业”“上海”几个部分,并且用加下划线的方式加以突出。教科书用“著名的‘鱼米之乡’两省一市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渠纵横,灌溉便利,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达七至九个月。农作物一年可两熟或三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放后,特别是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江苏省、上海市粮食亩产已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指标”等特征明显的表述,描述性语言和叙述性语言相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相联系,简洁明了,可读性高。

4. 重视政治思想的教育功能

这一时期的教科书特别突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本套教科书第一编的“中国区域地理”中第一章“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有这样一段描述:“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大批复员专业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披荆斩棘,在广阔的荒原上,建立了许多机械化农场,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4]。”教科书中关于类似的描述不在少数,如第二册世界地理叙述中,经常会出现国家性质的描述,在每个国家描述中均会穿插“政治地图”,地图上标有军事分界线。介绍各洲国家的政权性质,如在“第三章 亚洲国家”的“朝鲜”这部分内容中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朝鲜从1910年起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长达三十年”,在“日本”这节内容有这样的描述“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再如“第四章 欧洲国家”中“英国”一节的内容有:“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经济是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凡是按照国别介绍国家时,也都强调指出这个国家是社会主义或人民民主国家,还是资本主义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体现在不同制度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不同原则。在国家的分述中,还会涉及国家民族解放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内容。

5.重视用图彰显地理学科特性

读图识图用图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地理技能。文革前最后一部教学大纲(1963年)在教学目标中要求“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是对该目标的要求程度,可见阅读和运用地图在地理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该套教材将地图贯穿于课文中,所占篇幅较大,在后面的作业系统中也注意加强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训练。如“第三章 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的思考与练习中的“在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巴山地的大致范围;在暗射地图上填注主要山脉、河流、铁路和西安、太原、延安的名称,并在大同、阳泉、铜川、繁峙、延长的圆圈上填注有关的矿产符号。”这种读图识图用图的练习作业出现在各章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形成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的评鉴

1.地位与价值

文革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并没有出现断层。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是文革时期较为典型的较有代表性的地理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科书顽强的生命力,对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彰显地理学科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杨尧先生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1991)研究中指出,文革十年,地理教育备受摧残,从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辑来看,广东省是最值得称道的。当时初、高中各开一年地理,学习年限和每周总课时比其他省、市、自治区多;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虽重复设置,但内容的编排却是直线式的,算是创作。在当时地理教科书匮乏和地理科学停滞的时代,广东地理套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和地理教学的开展为那个地理教育动荡的时代减少了遗憾。虽然这套教科书主要以区域地理为内容,但仍为中学生认识中国地理,了解世界地理,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事实表明,《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所探索的“分区地理为主的内容选择”“突出区域特征的课文编写”“重视用图彰显地理学科特性”等编写方式为我国后续地理教科书提供了有益借鉴。

2.存在的问题

本套教科书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仅在世界地理前两章才从“世界的海洋”和“世界的气候”两个部分进行自然地理总述,其余均为区域地理,自然地理过于单薄。地理教育实践表明,中学生自然地理知识对于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过于单薄的自然地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和构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体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造成了困难。

由于特定时期的政治背景,本套教科书在内容上体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淡化了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栏目类型少,表述上平铺直叙,缺少启发性。“思考与练习”也基本上是单一的问题,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

[1] 李文田.新中国地理教科书60年之演进[J].地理教育,2012,(4):6-8.

[2] 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 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1.

[4] 广东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广东省高中试用课本地理第一册[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首席专家徐岩)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科书广东省中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在多解中学创新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