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4-01-13 01:50于贞朋
关键词:领悟效能个体

曾 慧,于贞朋

(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31)

据教育部报道,2012 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680 万人,比2011 年多出20 万。根据统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年平均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 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如何做好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Parsons,E. M 等指出,职业指导最重要的是对个体的研究和指导〔1〕。目前我国教育服务机构在指导个体如何择业、就业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兴趣、性格等因素,而忽略了对个体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和提升,而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个体择业、就业以及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中,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受到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丁芳等研究发现较低的择业效能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3〕。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年龄、性别、归因方式等方面研究其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而较少从个体内在动机层面研究择业效能感。如Luzzo,D. A 等在探究年龄与择业效能感关系时发现择业效能感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4〕,Peterson,S. L 研究发现择业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体职业抱负、年龄及父母的教育水平有显著相关〔5〕。个体择业效能感的高低源自其择业能力的高低,其择业能力的高低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努力提升择业能力的意愿和行为,而个体择业能力的意愿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因而从个体内在动机层面研究个体择业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容易受情境和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其中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大小,会影响其心理状态、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择业的信心和效能感〔6~8〕。因此,本文从内在动机的角度,将领悟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成就动机之一的学习目标取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1.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

Bandura,A 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于实现自己特定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它影响着个体对特定行为的理解、选择及坚持〔9〕。Betz,N. E 和Hackett,G 在自我效能理论和Crites,J.O〔10〕的职业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的概念〔11〕。而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作为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中受到更多关注〔2〕。Betz,N. E 和Hackett,G 认为,择业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能力的信念〔12〕。为了对择业效能感进行具体化测量,Taylor,K. M 和Betz,N. E 以职业成熟理论的五种职业能力作为测量择业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编制了择业效能感量表〔2〕,这个量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择业效能感的基础量表。本文也沿用了这五个测量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规划制定和问题解决。

Dweck,C.S 认为成就目标取向根据个体对自身获得认识的能力不同可分为学习目标取向和绩效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的个体相信自身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并且以新技能的获得与否作为判断自己成功的标准;而绩效目标取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的个体相信自身能力是固定的,不能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评价自己成功是以其他群体为标准〔13〕。不同的目标取向能为个体提供不同的感觉—认知框架〔14〕,相对于绩效,学习目标取向在研究中受到更多关注。杨林等人研究发现,追求成就动机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更积极地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以获得新的技能〔15〕。学习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都是社会动机变量,都关注个体的主观意愿及内在心理。具有高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更倾向于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在困难面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具有较高的择业效能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有正向影响关系。

2.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反映的是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受个体的认知属性及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16~17〕。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大致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际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received 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获得的客观的、可见的支持;而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主观地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和评价,也指个体自身感受到的被尊重与支持的主观感受〔18~19〕。已有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取向通过激发个体的自主动机,内在地驱动个体去完成工作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个体融入周围环境〔20〕。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分析可知:个体在融入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内在动机也会受到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增益作用〔21〕。由此可见,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目标取向具有一定影响关系。不同领悟社会支持的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理解、评价也存在差异,从而也会影响个体对学习目标取向的理解与态度。王平等人在研究个体心理安全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时发现,心理安全感各因子得分对择业效能感得分有明显预测作用〔22〕。而叶俊杰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对个体心理健康有增益性功能〔6〕。由此可知,领悟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之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关系。综上所述,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影响着个体的内在心理环境,进而影响个体的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领悟社会支持在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模型见图1。

图1 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模型

二、研究方法

1.样本信息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成都市5 所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了3 个学院,在每个学院又随机抽取了4 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550 份,有效回收问卷500 份,有效率为90.9%。本次问卷调查由研究人员和班级辅导员共同组织进行,并现场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对择业效能感均有一定影响〔4,23~24〕。同时,学生干部在参与和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将锻炼其策划、组织及应对能力,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就业观;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是学生脱离学校,与社会接触的一种方式,这也为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做了铺垫。故本文将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学生干部与否及学生兼职与否这5 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样本概况见表1。

2.测量工具

(1)择业效能感。本研究使用彭永新和龙立荣根据Betz,N. E 和Taylor,K. M 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25〕。该量表分为5 个维度,共39 个题项。这5个维度分别是信息收集(9 个题项)、目标选择(9个题项)、规划制定(8 个题项)、问题解决(7 个题项)和自我评价(6 个题项)。对每个题项都采用Likert 5 点评分法,从1 代表“完全没有信心”到5代表“完全有信心”。

表1 样本概况

(2)学习目标取向。本研究采用Button 和Mathieu 编制的学习目标取向量表〔26〕,量表具有8个题项,采用Likert 5 点评分法,从1 代表“完全不同意”到5 代表“完全同意”。

(3)领悟社会支持。本研究采用的是姜乾金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27〕,该量表包括3 个维度,每个维度4 个题项,分别是: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采用Likert 5 点评分法,从1 代表“完全不同意”到5 代表“完全同意”。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保证量表的稳定性和可信性,本文通过SPSS 18.0 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见表2。

表2 信度检验

表2 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高达0.944,学习目标取向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5。这些数据结果表明各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值均大于0.7,表明本问卷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一般调查问卷的数据效度分析分为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由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均参考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有特定的理论架构观点和概念架构作为基础,这保证了数据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分析方面,本文采用的是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问卷题目是否可以归类到预期的维度中,见表3。

表3 择业效能感KMO 值检验

表3 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的KMO 值为0.956,大于0.5,符合继续进行因子分析的标准。

笔者使用AMOS 17.0 统计分析软件,选取了CMIN/DF、GFI、IFI、CFI、NFI 这5 个指标对择业效能感、学习目标取向、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见表4。

表4 各测量工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4 显示,拟合指标GFI、NFI、IFI 均接近1,RMSEA 均小于0.05。这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各测量工具的各个效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本问卷具有较好效度,各量表维度的划分比较合理。

三、研究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本研究以下数据结果均通过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见表5。

表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系数

表5 显示,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假设1 得到验证。其次,学习目标取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正向关系也很显著,这将为验证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可能。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具体相关关系,本研究对500 名被试进行了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5 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见表6。

表6 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表6 显示,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5 个维度都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学习目标取向与“信息收集”和“规划制定”的相关性最大,与“问题解决”相关性最小。

2.调节效应检验

本文参照Baron R M 和Kenny D A 的分步回归程序〔28〕,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对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的调节效应。将文中的5 个人口统计学变量首先在回归模型中检验,然后检验没有中心化的学习目标取向和领悟社会支持,最后将学习目标取向和领悟社会支持相乘构成乘积项来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

表7 调节效应的回归检验结果

表7 显示,乘积项系数显著(β =0. 076,P <0.05),因此假设2 得到验证支持。这验证了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择业效能感、学习目标取向与领悟社会支持三者的回归方程曲线,进而构成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式图(见图2)。从图2 中可以看出,在高领悟社会支持的情境下,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强于在低领悟社会支持的情境下,这也再一次验证了领悟社会支持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图2 领悟社会支持对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模式

四、讨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学习目标取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时,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正向关系受到个体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影响。笔者认为,本研究结论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具有以下启示:(1)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目标取向的培养。具有高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在择业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乐观自信,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轻易放弃就业机会。相关研究也表明,学习目标取向是创造力的关键因素〔29〕。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目标取向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影响大学生今后工作的创新能力。(2)各高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本文研究表明,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其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助于他们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他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3)学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应多开展以团队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感受到团队带来的鼓励和支持。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样本的局限性,我们采取的样本量只来自成都市,样本可能缺乏代表性;其次,本文只探讨了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并没有分析其他因素对它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探讨影响择业效能感的其他因素,并尽可能地扩大样本范围,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1〕Parsons,E.M.,Betz,N.E.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Body Objectification,Instrumentality,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Young Women〔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01,25(3):209 -222.

〔2〕Taylor,K. M. ,Betz,N. E.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 Decisio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2):63 -67,69 -74,76 -81.

〔3〕丁 芳,石 轩.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9 -53.

〔4〕Luzzo,D.A.,Taylor,M.Effects of Verbal Persuasion o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Freshmen〔J〕. California Association fo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94,(14):31 -34,34.

〔5〕Peterson,S. L.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 of Underprepared College Students:Variations Based 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3,18(1):77 -115.

〔6〕叶俊杰. 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29(5):1141 -1143,1143.

〔7〕代 辉,李义安.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55 -857.

〔8〕梁九清.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62 -362.

〔9〕Bandura,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 -215.

〔10〕Crites,J. O. ,Savickas,M. L. Revision of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6,4(2):131 -138.

〔11〕Betz,N. E,Hackett,G.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5):399 -410.

〔12〕Betz,N.E,Hackett,G.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4):383 -402.

〔13〕Dweck,C. S. 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C〕∥Nebraska Symposium on Movivation. 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199 -235.

〔14〕Barron K E,Harackiewicz J M. Achievement Goals and Optimal Motivation:A Multiple Goals Approach〔C〕∥Sansone C,Harackiewicz J M.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Search for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229 -254.

〔15〕杨 林,郭巍伟,梁执群,吴敏强.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328 -330.

〔16〕李 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17〕Ystgaard,M.,Tambs,K.,Dalgard,O. Life 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Late Adolescence:a Longitudinal Study〔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1999,34(1):12 -19.

〔18〕Barrera,M.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Measures and Model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4):413 -445.

〔19〕Dunkel-Schetter,C.,Skokan,L. Determinants of Social Support Provis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0,(7):437 -450.

〔20〕Van Yperen N W. Task Interest and Actu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Assigned and Adopted Purpose Goal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6):1006 -1015.

〔21〕Brissette,I.,Scheier,M. F.,Carver,C. S.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02 -111.

〔22〕王 平,徐礼平,王 俊.医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安全感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0):1334 -1335.

〔23〕张 钰.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86 -87.

〔24〕Wolfe J B,Betz N E. The Relationship of Attachment Variables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Fear of Commitment〔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4,52(4):363 -369.

〔25〕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 -43.

〔26〕Button,S. B. ,Mathieu,J. E. ,Zajac,D. M. Goal Orien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6,67(1):26 -48.

〔27〕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 -43.

〔28〕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 -1182.

〔29〕王端旭,赵 轶.学习目标取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积极心境和领导成员交换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9):172 -179.

猜你喜欢
领悟效能个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