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惟维
(中国人民银行铜陵市中心支行,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市位于长江之滨,是著名的古铜都,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都诞生在这里。2013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4.41亿元,较年初增加73.39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78.27亿元,较年初增加77.76亿元,余额存贷款和新增存贷比分别达到105.25%和105.95%,远超安徽省平均水平。2013年铜陵市城镇化率达到了77.6%,较1986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居安徽省首位。2013年铜陵市工业化率达到66.98%,较1986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城镇化、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对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铜陵市目前共有13家银行业机构,其中2家农商银行,1家村镇银行和1家财务公司。截至2013年末,铜陵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从业人数达2847人,网点数188个,资产总额达866亿元,同比增长7.2%,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率为0.9%,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信贷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铜陵市银行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金融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铜陵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制度、系统推进”的方针,积极推进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目前,铜陵市多个领域已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全辖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全部完成,全市74.23万户籍人口全部登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推进了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衡发展了城乡教育,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均衡了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率先实现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构建了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成功并轨;56%的农村土地也已实现了流转等。
铜陵市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的做法是: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结构升级战略;以“做强有色、做精化工、做大建材、做优电子”为重点,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为抓手,加速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截至2013年末,铜陵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55.87亿元,增长14.4%,高于安徽省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从产品看,电解铜产量120.1万吨,增长32.8%;铜材79.7万吨,增长27.3%;钢材98.7万吨,增长21.1%;水泥熟料 1793.0万吨,增长 1.1%;硫酸(折 100%)458.7万吨,增长22.6%;化学肥料 (折纯)88.0万吨,增长10.5%;黄金14154千克,增长17.8%。
1.金融发展指标
选取金融相关比率这一指标来量化金融发展水平,用FIR表示,即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
2.城镇化指标
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城镇化水平,用URBR表示,即URBR=城镇人口/年末总人口。
3.工业化指标
选取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来表示工业化水平,用INDR表示,即INDR=工业增加值/GDP。
文章选取1986年至2013年的年度数据,共28个样本点,数据来源于历年的《铜陵统计年鉴》,原始数据时序图如图1所示。
LNFIR LNURBR LNINDR 1995 0.471615 -0.715393 -0.699165 1996 0.569384 -0.707246 -0.798508 1997 0.544209 -0.701179 -0.789658 1998 0.665864 -0.689155 -0.761426 1999 0.641409 -0.681219 -0.816445 2000 0.631517 -0.665532 -0.825536 2001 0.695455 -0.648174 -0.839330 2002 0.693465 -0.636767 -0.855666 2003 0.701431 -0.623621 -0.802962 2004 0.616172 -0.606969 -0.719491 2005 0.546777 -0.599657 -0.596020 2006 0.421445 -0.544727 -0.473209 2007 0.422692 -0.301105 -0.457285 2008 0.483010 -0.283690 -0.473209 2009 0.653403 -0.269187 -0.481267 2010 0.532657 -0.318829 -0.393043 2011 0.482744 -0.289016 -0.360970 2012 0.553669 -0.270497 -0.382726 2013 0.578018 -0.253603 -0.400478
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通常采用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法。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图1 铜陵市FIR、URBR、INDR时序图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数化,得到LNFIR、LNURBR、LNINDR。对数化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986-2013年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相关变量数据
由表2可知,LNFIR、LNURBR、LNINDR在5%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平稳,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I(1)。
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HQ、SC、FPE准则,其值越小表明所建立的VAR模型越优。
表3 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确定准则
根据表3可知,AIC、HQ、FPE准则均选择最优滞后期为4,而SC准则选择最优滞后期为1,暂时无法确定最优滞后期, 需进一步对VAR (1)、VAR(2)、VAR(3)、VAR(4)进行模型诊断检验。这里根据 JB 检验和ARCH-LM检验来确定滞后阶数。
表4 VAR(p)模型诊断检验
由表4根据检验结果可知,选择VAR(1)是最优的。
根据计算VAR(1)模型伴随矩阵的特征根的模知其均小于1, 分别为0.8606、0.5336、0.3683, 因此VAR(1)过程是稳定的。下面的OLS-CUSUM检验图也表明VAR(1)过程是稳定的。
图2 VAR(1)模型的OLS-CUSUM检验
由于 LNFIR、LNURBR、LNIND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采用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法。其中零假设H0:有0个协整关系,r=0表示无协整关系,r=1或2表示最多有1或2个协整关系。
表5 Johansen协整检验
表5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为了弄清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需对VAR(1)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见图3、4。图3与图4是基于模型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所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金融发展、城镇化水平所受到的响应程度。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图3 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脉冲响应
图4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水平的脉冲响应
图3 显示,在本期给城镇化水平(LNURBR)一个正向的冲击,金融发展(LNFIR)迅速作出反应,在第3期对金融发展影响最大,达到0.022%,以后这种影响开始逐渐减弱,直至稳定状态。图4显示,在本期给工业化水平 (LNINDR)一个正向的冲击,城镇化水平(LNURBR)随即作出反应,在第5期对城镇化影响最大,达到0.011%,随后这种影响开始减弱,直至稳定状态。
以上脉冲响应分析的是VAR(1)模型中城镇化水平(LNURBR)、工业化水平(LNINDR)的冲击给金融发展(LNFIR)、城镇化水平(LNURBR)所带来的影响,而预测方差分解有所不同,它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模型的冲击,并给出了因变量在受到自身和其他变量的冲击时所变动的比例,因而可以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重要性和贡献度。
表6 金融发展(LNFIR)预测方差分解结果
图5 金融发展(LNFIR)预测方差分解
表6和图5是金融发展(LNFIR)预测方差分解结果。在第1期,金融发展全部由自身解释,表明城镇化、工业化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存在时间差。随着期数的变化,金融发展逐渐被城镇化和工业化所解释。在第6期的时候,金融发展被自身解释的部分已经下降到83.17%,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其冲击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0.77%和6.06%;到了第10期的时候,城镇化冲击的贡献率上升到12%左右,金融发展自身的冲击贡献稳定在80%左右,而工业化冲击的贡献达到7%。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1.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密切相关。由Johansen协整检验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从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铜陵市金融发展水平对来自城镇化水平的随机扰动具有正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开始不断增强,随后逐渐减弱,直至接近0。城镇化水平对来自工业化水平的随机扰动也具有正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开始不断增强,随后逐渐减弱,直至接近0。
3.从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金融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相对而言,工业化的贡献要比城镇化的贡献小。
通过上面的实证结果,针对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金融发展水平。一是努力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保障性住房和“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二是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辖内金融机构已先后创新包括小企业动产质押、青年创业、巾帼创业、民企之星等信贷品种,为解决转型升级阶段出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辖区金融机构仍需大力创新。三是优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开展各类金融知识下乡和举办特色农业专场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将农业企业、农户等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制度,开展稳健性现场评估、专项评估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测,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努力优化辖区金融生态环境。
2.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要大力依托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防止城镇化变成“空心化”。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让城镇化充满生命力。二是要多渠道筹资,拓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激活社会资本,走市场化的路子。可以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专门经营小城镇建设;探索设立“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基金”等,解决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的发展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紧密相关,现有土地管理体制诸多弊端,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下降和土地供应不足,只有从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才能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房价高企、社会矛盾凸显、“土地”城镇化而非“人口”城镇化等问题。
3.深化新型工业化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延长铜产业链,发展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扩大行业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完善延长产品链;加快硫磷化工基地建设,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二是调整和发展有关行业。包括纺织、建材、机械、医药、冶金等行业。三是积极发展新兴行业。新兴行业是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充分发挥地方区位优势,积极拓展新的行业领域。四是全面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加快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产业招商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努力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1]Bernhard Pfaff.VAR,SVAR and SVEC Models:Implementation Within R Package vars[EB/OL].http://www.pfaffikus.de,2012-01-12.
[2]金碚.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J].财贸经济,2008,(11).
[3]郭江山.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动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4]张士涛.基于VAR模型分析我国工业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J].经济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