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邹前健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组A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1]。手足口病多为轻症病例,但也会发展成重症病例,甚至死亡。为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我们展开了相关调查和研究,为相关部门做好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和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3年3-7月在我院就诊的儿童手足口病患者74例。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确定病例纳入标准,并经本院临床医师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同时选取年龄相差小于1岁,最近1年内未患过手足口病的非肠道传染病病人7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设计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非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量公式计算样本量,公式为:
式中Zα和Zβ分别是α和β值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分位数,p0和p1分别是所研究因素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估计暴露率。预计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发生手足口病的相对危险度为4.18,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概率约为10%,设α=0.05(双侧),β=0.10,估计样本量n为:
即每组需调查74人,总的样本量为148人。
使用经专家论证与预调查后修改制定的问卷调查表,经由培训的医护人员担任调查员,对两组对象的法定监护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户口类型、与手足口病可能相关的生活习惯、看护人接受过相关防护信息等。并由研究组人员抽取10%的病例回访进行质量控制。
数据库的建立采用Epidata 3.0软件,并通过双录入保证录入结果的准确性。使用SPSS 15.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2.1.1 现况研究 2012年我院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 408例,其中男性1 545例,女性863例,男女比例为1.8∶1;职业主要为散居儿童1 829例(占76.0%),幼托儿童522例(占21.7%),学生50例(占2.1%),其他7例;病例主要来自本县区(章贡区等),共1 548例(占64.3%),本市其他县区847例(占35.2%),本省其他地市13例(占0.5%);年龄小于1岁310例(占12.9%)、1岁组857例(占35.6%)、2岁组567例(占23.5%)、3岁组404例(占16.8%)、4岁组159例(占6.6%)、5岁组52例(占2.2%),≥6岁组58例(占2.2%);时间分布以4-6月份、12月份为主,其中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见图1。
图1 2012年赣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图
2.1.2 病例对照研究 74例病例组患儿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为3.10±1.47岁。对照组74例中,男性3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3±1.54岁。两组性别(χ2=0.11,P>0.05)、年龄比较(t=0.9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对两组患者的户口类型、与手足口病可能相关的生活习惯、看护人接受过相关防护信息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户口类型、是否吮吸手指与玩具、饮生水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近1周去过公共场所、看护人接受过相关防护信息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单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6个因素对手足口发病的影响。以是否患手足口病(是=1,否=0)为因变量,上述6个因素为自变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吮吸手指与玩具、近1周去过公共场所等因素可增加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风险,而看护人接受过相关防护信息可减少此病的风险。见表2。
表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途径传播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影响手足口病发病与传播的因素也较多,除了其病原交替出现及变异性高外,家长及患儿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等也可影响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发现,赣州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4-6月份为高峰。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流动人口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流动人口居住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且收入相对较低,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防病意识和就诊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些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流动人口的儿童患手足口病比较多的原因[2]。本研究结果与魏凌云[3]、李亮[4]、颜玉炳等[5]关于其他省份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区其控制措施也存在差异。
由于手足口病是以接触传播为主,因而生活习惯可能对其传播几率造成直接影响。有吮吸手指与玩具习惯的儿童与传染源的接触更频繁、更密切,其感染病原体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公共场所一般人群密集,空气状况相对较差,同时儿童由于自我卫生管理的能力较差,因而更易接触病原体,使其患手足口病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接受过相关防护信息的家长能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并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监督其做好相关防护隔离措施,因而能保护儿童免受传染源感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目前尚未报道有相关有效的疫苗,因而需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6]。医院、疾控等相关机构应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工作,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对儿童家长和托幼机构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于患者就诊时间集中、门诊工作量较大,手足口病门诊使用的各种诊疗器械、物品等未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等,容易造成手足口病院内感染,因而必须加强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管理[7]。同时发现疑似病例应积极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诊治,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1] 袁国平,郭祖鹏.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407-1409.
[2] 朱晓霞,陈坤.关于我国城市农民工子女生存和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2):111-113.
[3] 魏凌云,彭淑梅.手足口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3):2442-2444.
[4] 李亮,许可,祁贤,等.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6-18.
[5] 颜玉炳,苏成豪,牛建军,等.厦门市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85-87.
[6] 廖燕霞,魏安业,谢炳亮.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217-220.
[7] 孙荫众,谷桂菊.对传染病预防中公众与个体权益的伦理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