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本耀
(装备学院装备采办系,北京101416)
论教为战
舒本耀
(装备学院装备采办系,北京101416)
教为战是实现强军目标的筑基工程,是推进任职教育转型的现实课题,是履行好职责使命的唯一选择。阐述了教为战的紧迫要求,剖析了教为战的内涵要求,提出了教为战的落实途径。
教学改革;任职教育;装备人才;强军目标
习主席强调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1]新形势下,作为装备人才任职培训院校,贯彻落实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必须按照“教为战”要求搞建设谋发展,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大力推进任职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一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装备人才。
1.1 教为战是实现强军目标的筑基工程
强军目标抓住了建军治军的要害,决定着军队发展方向,必须全面落实。院校是军事理论创新的基地,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基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同时实践也雄辩地证明,强军必先强校,强校必先强教,这是我军不断走向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办军政学校、随营学校、轮训队等各种训练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3]。和平条件下军事训练,少有“战争硝烟”的熏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机会大为减少,只有坚持“教为战”才能使受训者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技能与知识,增强作战适应能力。新形势下,面对信息化建设和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需要,院校必须按照“教为战”要求明晰教学改革标准,优化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切实为实现强军目标筑牢根基。
1.2 教为战是推进任职教育转型的现实课题
服务战争,是军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更是任职院校最基本的职能。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军队院校生存之本[4]。当今时代,一支军队掌控信息技术与装备的高下,已成为能否打赢明天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尺度。谁能抓好军队院校教育,培养和聚集大量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谁就能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在未来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5]。顺应军事革命的发展需要,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院校纷纷推进任职教育,使院校教育向信息化战争聚焦。例如,美军国防大学改革教学机构,增立增设了信息战与战略系;更新教学内容,瞄准战争前沿设置网电战、空天战、空海战等课程;俄军大兴信息战研究热,创立信息作战学学科,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使院校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代战争实际。面对信息化军事革命汹涌浪潮和高新武器装备迅猛发展态势,装备任职培训院校不仅要解决“身子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脑袋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的问题,也要解决每个“脑袋”和“身子”都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的问题,这就是要坚持“教为战”的标准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大兴作战研究之风,大力培养高素质新型装备人才。
1.3 教为战是履行好职责使命的唯一选择
院校三尺讲台虽小,却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教员岗位平凡,却事关国家和军队的未来。军校教员,首先是军人。军人是与战争为伍,同打仗为伴。如果头脑里没有战争,不想打仗、不愿打仗、不会打仗,没有战斗力,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6]。如果不坚持教为战这一根本标准,搞形式主义,为哗众取宠而研究,为完成任务而育人,教学研究为政绩,培养人才为声势,这样的军事理论势必缺乏生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势必缺乏战斗力。因此,习主席强调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这就是说,院校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战斗力,除此没有也不存在第二个标准。院校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使命,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一根本标准,把“教为战”作为院校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始终引领军事理论研究方向,真正成为战争人才培养的“试金石”,让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新型装备人才从这里走上战场。
教为战,通俗讲,是指院校要围绕打仗要求来组织教学,用战斗力标准来评价教学,切实做到教为战所想、教为战所谋、教为战所备。
2.1 实战理念是教为战的主题
实战理念,就是要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认清院校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加速部队战斗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服务战争、准备战争、打赢战争”教学理念。理念实战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以行动来检验,贯穿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始终。当前,院校里许多同志认为和平发展是主题,觉得打不打仗与院校关系不大;有的甚至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军人意识、临战意识、打仗意识不强;有的忘了讲堂连着战场,课堂上嗅不到“火药味”,听不到“喊杀声”,感受不到“震撼力”。这些观念与现象是“和平建军、建和平军”思想恶果,是最可怕“和平病”。为此,我们必须要时刻警醒: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今天,和平时期条件下,我们在追逐信息化军事变革的征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战场是瞬息万变,实战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只有时刻保持实战化理念,理论准备上更加充分,人才培养上愈发精良,才能确保战之必胜。
2.2 问题导向是教为战的核心
问题导向,就是要以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大力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围绕战斗力生成环节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瓶颈问题来设计教学。问题导向是教为战的核心。问题不明,就摸不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症结”,也就不能设计出针对性很强的专题;问题不清,就不能“对症下药”,也不可能拿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一对一”对策。那么,如何找到问题再到摸准问题、解决问题呢?关键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战略思维层面看,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强烈的进取求胜意识相一致。与此相反,强烈的粉饰意识则与强烈的安于现状意识一致[7]。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概括总结意识、提炼拔高意识、归纳升华意识不论怎样妙笔生花、口若悬河,也无法与尖锐冷峻的问题意识比肩。现实中,许多人热衷于词汇概念花样翻新,传授传统或成熟的知识,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有的热衷于概括成绩、挖掘优点和升华意义,对问题视而不见或不屑于去发现;有的热衷于讲故事图热闹,教学娱乐化;有的把功夫用在教学要素体例规范、制作多媒体、讲究教学表演上,不在问题研究上求深入,不断上演“教为看”“教为演”等类似的形象工程。这些问题必须正视和认真解决,否则积累的不仅是恶习,而是国家安全的风险。
2.3 内容方法是教为战的关键
打胜仗,重在战法技法创新;教为战,贵在内容方法创新。落实“教为战”要求,关键是要遵循军队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特点规律,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任职教育不同学历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为主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自然对教学内容方法要求也不应相同。要加大现地教学、实装教学和模拟教学力度,积极开展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索研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内容方法创新。要突出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广泛开展仿真训练、网上演练、模拟对抗等组训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战化水平,努力实现课堂与部队对接、教学与战场对接。近年来,院校任职教育改革进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训练要求相比,教学内容方法创新方面仍面临较大的现实差距。如:有的实践性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离实际需求较远,走了看了但收获不多;有的教学设计不够科学,为研讨而研讨,为想定而想定,综合效果不够理想;有的信息化训练平台与实战相距较远,网上练兵变成网上游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扎扎实实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入探索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新路子。
2.4 教风优良是教为战的保证
教风优良是教员队伍作风优良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我军政治优势必然要求,更是落实“教为战”要求的根本保证。教风优良,人才培养才能精良,理论研究才能精湛;教风松散,势必会混淆视听、涣散斗志。改进教风,除要保持我军优良作风之外,还必须要在“求真、务实、治懒”上下功夫,自觉铸师魂、修师德、正师风、强师能。求真,就是求课堂教学质量之真,求人才培养规律之真,求学问理论研究之真,努力做真教、真培、真研;务实,就是务实战教学之实,务成果鉴定之实,务制度落实之实,确保形成实战化教学、实用性成果、实效性落实。治懒,是指治理论武装之懒、治思想保守之懒、治守成守旧之懒,保证党性纯洁、思想活跃、勤耕不辍。当前,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院校里都会有所表现,如:有的金钱思想至上,热衷于跑科研项目、办培训班,轻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忽视人才培养规律探寻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有的功名思想严重,想方设法地出名挂号,甚至是巧立名目套取功名,热衷于当课题结题专家、成果鉴定专家,相比之下,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有的受时尚化的社会躁动影响严重,坐不住板凳,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冷清,心思不在教学研究,师德师风尚欠火候。面对这现象,如不大力加强教风建设,下大力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不仅教为战难有效落实,而且势必会侵蚀我军队优良传统作风。
3.1 浓厚尊师重教环境
“教为战”口号喊得再响亮,规划设计得再完美,最终仍得靠教员队伍去落实。如果不能激发教员队伍活力,光是机关埋头谋建设搞转变,那将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为此,院校必须要浓厚尊师重教的环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是加强机关服务意识。要践行好群众路线,树立“教学第一、教员第一”的观念,眼光不仅要向上看,更要向下看,切实把服务教学、服务教员作为党委和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上率下,上下同心,确保教学改革向实战化改革稳步聚焦。二是把“教鞭”还给教员。确保“教为战”教学效果,不仅要让学员对授课质量进行测评,更要让教员对学员进行考核,不要颠倒主次,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员身上。如果只是学员测评教员,教员无法考核学员,何来要求学员尊敬教员、尊重教学?这样即使专题设计得再完美,讲得如何贴近实战,学员学习无压力,何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政策优待教员。要创新优秀教员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坚持任人唯贤、五湖四海原则,切实让想干事业的有机遇,能干事业的有岗位,干成事业的有地位;要加大教员部队代职、入学深造、出国访问的力度,完善科研学术研究评价与奖励政策,积极挖掘教员队伍潜力,着力激发教员队伍活力;要充分彰显教员在兴教强院中的主体地位,在住房分配、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让教员享受优先优待。
3.2 搞好教学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总方向、总设计,如果设计得不科学,就会导致方向不明、需求不准、任务不清等问题。推进“教为战”改革,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努力做到战场需要什么,部队需要什么,院校就要教什么、研究什么、提供什么。近些年,院校大力推进任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但与“教为战”要求相比,教学顶层设计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一是明晰培训目标任务。要合理区分装备人才专业类别,摸准岗位素质能力要求,明确培训目标定位;要合理区分装备人才培训层次,根据生长干部、初级任职、中级指挥、参谋人员等培训班次特点,优化培训任务设计。二是教学模式设计。要根据培训目标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科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采取考核方式。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要及时吸纳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装备建设的最新成果,以及装备作战保障的实践经验,围绕实际问题研究新理论、新战法、新装备、新技术、新训法,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四是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要贯彻实战需求,充分发挥军事装备、军事航天和军事信息领域理论和技术优势,加强陆海空天网电等领域战法研究,加快形成一批指技融合的特色核心课程体系。
3.3 促进教研一体联动
兵法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8]。做到“先胜”,就必须及早研究,以求得未战之时,良策在胸;战争来临,应变自如。做到“教为战”,必须充分发挥科研的理论牵引作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积极探索和完善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切实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一要设立教学研究专项资助。实战化教学不同于普通知识讲授,需要研究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瓶颈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办法,这客观上需要一定的调研费、资料费。设立教学研究专项资助,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但资助不应成为少数人的福利补助,必须要设立标准、强化考评、完善奖惩,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出最大效益。二要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当前,受课程标准、教学课时等多种因素限制,一些前沿性、有价值研究成果总是束之高阁,很难进入教学,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科研间联动。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研究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教员课时任务考核等机制,否则教学任务上“跑马圈地”、教学科研人为割裂等现象无法避免。三要搞好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院校不仅要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生产“思想”。同时实践雄辩地证明:一支思想不够先进的军队,即使装备先进,也是无法战胜敌人。落实“教为战”要求,必须要加大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大兴军事理论研究之风,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打赢战争武装思想。
3.4 完善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教为战的“指挥棒”,引领了方向,决定着绩效。教为战,能不能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取决于评价机制的好坏。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9]落实好“教为战”要求,院校必须完善综合评价机制,着力形成向实战化聚集的教学导向与政策氛围。一是完善党委议教机制。党委每学期要对重点班次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系(部)党委考评的重要依据,形成常态化的党委议教机制。二是健全教学全寿命管理机制。建议重点班次的每个教学专题,从设计、撰写、试讲、授课到学员评价的整个周期都要设置里程碑式讲评机制,同时健全管理档案,做到全程贯彻“教为战”要求。三是建立教研成果评价机制。训练部门每学期应组织评选出重点班次的优秀专题,评价结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科研部门每年应组织“军事理论研究科研成果奖”和“军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奖”评选。所有评价结果与考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挂钩。四是完善教员评价机制。应根据教员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具体情况,健全分类评价机制,明确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指标,实施量化考评,努力创潜心钻研、安心学术、专心教学的良好环境。
教为战,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提法,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长期以来,军事院校始终坚持“教为战”原则,为创新军事理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应理性认识到,“教为战”要求不应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动态变化。当前,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要求,院校必须充分认清“教为战”的紧迫形势,深入研究“教为战”的内涵要求,积极探索“教为战”的落实途径,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院校建设科学发展,为实现“强军梦”奠定牢固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References)
[1]曹智,李宣良.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N].人民日报,2013-03-12(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11.
[3]袁德金.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2:163.
[4]权朴.院校教学改革[N].解放军报,2013-09-17(6).
[5]任海泉.外军院校教育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8:257.
[6]李博.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军队各项建设之中[N].解放军报,2013-09-24(7).
[7]金一南.心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6.
[8]冯国超.孙子兵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33.
(编辑:李江涛)
On Teaching for War
SHU Benyao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Equipment Academy,Beijing 101416,China)
Teaching for war is a basic engineering of reaching army-strengthening goal,the realism problem of reforming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he only choice of fulfilling duty mission.The pressure request of teaching for war is expounded.The connotation and request of teaching for war is disserted.The implement approaches of teaching for war are presented.
teaching reform;vocational education;equipment talent;army-strengthening goal
E 13
2095-3828(2014)01-0024-04
A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4.01.005
2013-10-28
舒本耀(197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装备价格,军民融合.shubeny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