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发
(甘肃政法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推进大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肩负着重要历史重任。高校一方面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要传承、凝练和弘扬大学文化,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从中感受到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深感有责任为这一历史性的战略任务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指出,大学文化研究是好事、大事。他强调,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研究大学文化,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的本质和使命,使我们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大学的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层次大学的不同文化底蕴。特别是该中心立项的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大学文化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二年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泛指和特指之分。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指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讲,大学文化是指高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和运行体制等。”[1]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2]大学特色就是办学特色。笔者认为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们的精神纽带和价值支撑,是大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果,是他们创新的源泉。大学正是通过文化来培养优秀人才的,实质上就是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它集中地体现着学校的品格,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等,其本质还是属于大学文化范畴。大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结晶,是具有学校鲜明个性的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凝练而形成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的缩影。
构建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要建立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 “大学文化”。对于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视角不同,说法不一,但站在整个大学的角度看,大学文化应该说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正因为对大学文化有宽泛的理解,所以大学文化给人的感觉是它有 “虚”、“实”的两面性。所谓 “虚”主要体现在:很难定义,很难量化,贯穿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具体的学校工作事务中。“实”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的力量。落脚于观念和行为的范畴;在大学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蔡劲松 (2008)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出发提出:“大学文化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其核心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再造。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3]杨家福 (2007)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4]李元元 (2007)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 ‘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5]笔者认为,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大学文化始终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追求理想与抱负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创造和传播美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进取精神的文化。
表1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6]
“大学文化建设”涉及要素非常多,其体系中的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设。我国学者研究大都集中在各指标对大学文化建设绩效的影响以及大学文化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现有理论架构和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模型亟待进一步完善。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选取要按照完备性、不相容性、科学性、简易性的原则而取,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在有关研究[6]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定义:令f(x1,x2,…,xn)=xiai;其中=1A=(a1,a2,…,am),(ai为第i个因素ui所对应的权)称f(x1,x2,…,xn)为判断函数。
R为m个评价因素的评价矩阵。
设被评价事物因素集为:
U=(u1,u2,…,um)
B=(b1,b2,…,bn)=AR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评价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如果能将评价的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就可以将每个层次按类进行评价,最后再对评价结果进行类之间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评价。
上述表示中有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建立如下的因素集:
取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评价等级,一般以百分制作为评价指标,选取各成绩区间的中间值作为等级的标准参数,如表2
表2 标准参数表
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最大特征根法,[8]以因素集U={J,Z,W,X,T}为例,根据数学原理,对U中任何一个元素采用1-9标度法判别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后得到判断矩阵
对以上判断矩阵求最大特征根,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各个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它们的权重分配,具体步骤如下:[9]
首先,归一化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CR=,其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且n为判断,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一致性指标。通常平均一致性指标,如表3。
表3 平均一致性指标表
如果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理得J,Z,W,J,T,的计算结果以及Ji(i=1,2,3),Zi(i=1,2,3),Wi(i=1,2,…,5),Xi(i=1,2,…,7),K1的计算结果,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多赘。
(1)二级综合评价法
成立独立于政府以外的教育专家、文化研究专家和高等教育管理学专家等组成评审专家组,人数应多于10人,对每个指标给出评价结果,根据上述数学原理即可得到5个一级指标J,Z,W,X,T的评价矩阵Ri(i=1,2,3,4),在确定了权重矩阵Ai之后,即可得到一级指标J,Z,W,X,T的评价结果B1=(b11,b12,b13,b14)=A1R1,同理可得B2,B3,B4的评价结果。
(2)一级综合评价法
现在来看因素集U={J,Z,W,X,T}的评价方法。实际上只要将上述方法重复即可。对U={J,Z,W,X,T}来说,其权重的模糊集为=,,)其单因素评价矩阵ˉR。由以上得到
则得到高级综合评价结果:
我们对某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评估,首先邀请了13位有关方面的专家,在对该大学有关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该大学提供的所有数据进行了重新核对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对该大学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评分,获得了有关方面的有效数据,下面根据本文提出的模糊评价法对其总体水平做出量化的综合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判别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后得表4。
表4 中各元素比较表
再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0.13,CI≈-1.22,CR≈-1.09<0.1符合要求。同理可得其他指标的判断矩阵及因素权重,为节省篇幅至此省略。根据上文所述方法,经13位专家评分法,给出每个因素相对于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进一步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其中决策结构J见表5。
表5 决策结构J的评分及因素权重
J的评价矩阵为
Z评价矩阵为
W评价矩阵为
X评价矩阵为
K评价矩阵为R5= (0.20.3)
其中:
同理B2=A2R2= (0.24,0.30,0.26,0.20)
由A= (0.23,0.23,0.23,0.23,0.077)
因79<79.3,我们认为该大学的 “文化建设水平”为 “合格”,通过上述评估可以发现该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以上方法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考虑因素系统全面;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分析多因素、关系复杂且信息不确切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系统全面考虑影响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因素,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第二,充分考虑专家意见.通过组建专家组,实地考察,经专家会议形成意见,最后形成大学文化建设因素分析表,得到各影响因素的隶属度矩阵,充分利用专家系统的优势,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分析结果更科学合理。第三,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定性、定量描述的因素量化分析,这是本课题研究能够量化分析的关键所在;同时还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总之,有效降低了大学文化建设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其准确度和可信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王新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核心竞[EB/OL].http://gaojiao.web.sdutcm.edu.cn/html/39/.
[2] 于留成.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N].山东农业大学报,2004-03-26.
[3] 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 [N].光明日报,2008-03-26.
[4]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N].学习时报,2007-09-02.
[5] 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2-17.
[6] 蔡劲松,王军霞.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2):77-80.
[7] 于静江,顾钟文.参考模糊集合构造方法及模糊模型辨识 [J].信息与控制,1991,20 (3):20-24.
[8] 王汝发.数学模型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27.
[10] 王汝发.基于模糊分析的战略成本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价 [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201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