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晚年,谁做主?

2014-01-06 03:58雯松
时代报告 2014年1期
关键词:二爷卧床子女

雯松

上周,《老有所依》播出了大结局,这是赵宝刚导演继“青春三部曲”之后,又一部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作品。如果说《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讲的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这部《老有所依》则难得地将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年,人们常常说的,都是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但父母自己的选择,却少有人提及和重视。现代中国“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老人成为被奉养和照顾的群体,子女们尽孝的同时,是否会理解和尊重:在人生的终点站,父母也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呢?

我想讲讲身边的故事。我的二爷(爷爷的弟弟)曾经是整个家族最优秀的人,他从小精通日语,自学考上了医科大学,一生悬壶济世,医治过的病人无数,六十岁退休时,他的学生已是当地人民医院的院长。2012年冬天,八十岁的二爷去世了,葬礼风光隆重。但其实,在此之前二爷已经中风瘫痪一年多了。

去世前一个月,父亲带我去看他,在家中卧床的二爷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整个人瘦了好几圈,没有意识,无法言语,只能靠吸管进食,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他的病来得凶猛,虽抢救过来,但只能这样“活着”。因为家庭条件不错,家里一直在用最好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维持着二爷的生命,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挺不过去了。因为子女后来信仰了佛教,所以又在他的耳边放了一个录音机,循环播放着佛经和佛乐,还请了专职的保姆照料……这样的景象,给了我巨大的冲击。这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人,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一生独立自主、鼓励我勇敢追求梦想的长者吗?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如果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他想说些什么呢?我望着他浑浊的眼睛,灰黄色的眼球仿佛已经失焦,作为一个无神论者,那些在耳边不断重复的佛经会让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在《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中,瘫痪的老人给子女留下了一封信,表示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痛快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愿忍受常年卧床的病痛折磨。她说:“年轻的时候,我身体很好,从来都是过得利索,活得痛快。我最怕的,就是不自在。我觉得怎样活着比活着更重要。如果我的身体不好了,就更加没有生活质量了。请儿女们一定要尊重我个人的意愿,让我利索地走。对我来说,痛快地离开和痛快地活着一样重要。我希望能有这样的选择权!”

相信这样的话很多老人都想跟自己的儿女说,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或者还没来得及提起,就因病无法表达了,他们就此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选择的机会。得知二爷过世的消息,我虽然悲痛,但心里有一种感觉,他或许早就等着这一天,终于可以解脱。

每个人都会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时间的法则、自然的规律,任再优秀的个体、再精彩的生命,也无法抗拒。为什么前几年的一部文艺片《桃姐》,让那么多人走进电影院,是因为大家忽然意识到“老去”和“晚年”这两件早晚要来的事吗?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喜欢关注家庭,他的经典之作《东京物语》早在1953年就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台湾电影《诡丝》中有位母亲患病多年,一心求死,但因张震扮演的儿子无法接受,而一直忍受着身上的烂疮折磨。她不和儿子说话,眼神里充满了痛苦和怨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但真的是最无私的吗?

2012年我经过南方乡下,看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出外打工了。很多老人八十多岁了,背已经弯了,还在生火做饭,独自生活。时代运转到了这个阶段,年轻人为了生活得更好,选择了走出去,而老人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子女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的晚年,颇为无奈。

你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不要到最后,才发现最应该珍惜的,是给予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的父母。他养你一小,你养他一老,不离不弃,不留遗憾。而在这其中,尊重和善待一样重要,因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老去和离开的方式,那也是一种自由和权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爷卧床子女
如何有效避免卧床老人发生肺炎
Tomb-sweeping Day
好好躺着也可以治腰椎盘突出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秋雨
杀猪二爷
病后长期卧床患者的褥疮护理
李浩新作
鸟玩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