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现状透视与困境分析

2014-01-05 13:22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蔡 婧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对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完善以及自我价值的发挥。然而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推进过程中,其本身依然有许多内容处在探索的阶段,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苏北、苏南、苏中地区共10个城市198名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现状作一阐述与分析,总结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制订大学生村官培养和管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自编《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生活与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无锡、常州、南京、泰州、南通、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10个城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8份,参与率99%,有效率99%。

选取各市有代表性的工作满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个别访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现状、困境以及发展机遇等问题进行详细描述,以期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二、调查样本基本结构

所调查的198名大学生村官中,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村官样本基本情况(N=198)

三、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在“你选择大学生村官职位的首要原因”这一问题上,选择“为今后考公务员、考研做准备”的占34.8%;选择“积累工作经验,为再次就业打基础”选项的占23.2%;14.1%的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是因为“城市就业压力太大”;仅有8.1%的调查对象选择做村官是真正想在基层成就一番事业。可见,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择业动机上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

(二)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情况

根据调查,大部分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从事的是综合事务性的工作,人员比重达到了72.2%,而在日常工作中从事工农业科技指导、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明显较低,仅仅分别达到6.3%和15.2%,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

表3数据显示,所调研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都是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计划、总结或报告的撰写等综合事务性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事农村实际问题解决、农业技术指导、基层群众的文化教育等工作,这与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的相关规定尚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等优势在推动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通过调研还得知,各市均有不同比例的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占调研总人数的55.7%,其中有将近1/4的人被长期截留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借调使大学生村官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没有能深入到农村,不仅违背了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初衷,也不利于基层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实践能力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大学生村官任职培训情况

在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有72.4%的村官在上岗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还有20%多的村官上岗前并没有接受村官工作的岗前培训,只是上任之后边学边工作。由于对农村或者社区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方法缺乏系统地了解,导致这部分村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吃力,职业适应期也相对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调查中了解到,无论是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还是工作满3年的村官,他们都迫切希望能定期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村官之间的工作交流(30.8%)以及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41.9%),此外,老同志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或者退休干部的经验传授等培训形式,也能有助于大学生村官们尽快熟悉工作业务和方法,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角色。

目前各地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培训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市、各地区培训工作落实不一,重视程度不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职后培训为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培训内容方式较单一。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中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9%的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工作状态表示“满意”,59.4%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比较满意”,此外,尚有24.1%和7.6%的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无满意感,分别表示“一般”和“不满意”。

总的来说,目前江苏省各市的在岗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满意度的自我评价大多数表示满意。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村民的支持、岗位的职责定位、专业对口、政策落实情况、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激励体制、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排在前五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岗位的职责定位(38.4%)、自我价值实现(31.2%)、薪酬待遇(28.6%)、领导重视及认同(26.8%)以及政策落实情况(18.7%)。

(五)大学生村官职业适应情况

参加村官竞聘并最终脱颖而出的大学生村官基本都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素养,入职后他们通过业务培训、自我学习以及他人传授经验等途径,都能较快进入村官角色,因此,调查中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76%)表示“工作任务能正常完成,感觉比较开心”,但是也有高于20%的村官表示“工作起来吃力,比较郁闷”。通过对这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导致他们职业适应比较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农村问题错综复杂,感觉力不从心,常有挫败感;政策落实不到位,领导重视不够,感觉孤立无援;专业不对口,长时间从事事务性琐事,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等等。

(六)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情况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或者社区的任期一般为三年,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愿意从事村官工作的最长年限”以及“你对任期满后的职业道路如何规划”两个题项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仅有不到40%的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愿意继续留下来,而关于任期满后的职业规划,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农村当村官”、“在农村创业”等与农村相关的工作,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比例为58%)都打算报考公务员或者回城市从事其他职业。

以上调查数据折射出当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干不长,留不住”的普遍问题。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将进入公务员队伍作为第一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留村任职、继续深造等选择也已经不符合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加上江苏省对于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及参加企事业单位招录的优惠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把基层工作经历当做“跳板”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其他企事业单位,离选聘到村任职的初衷越来越远。

四、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困境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群体正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困境。

(一)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困境

一是择业动机与选聘初衷背道而驰。根据对所调研的198名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的分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一开始并不是冲着“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理想与抱负而去的,更多的人是受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的吸引,把这份职业当成是挤进公务员行列以及获得考研加分的一条捷径,这种迫于严峻就业形势下做出无奈的选择,不可能是自愿地、发自内心地想服务于农村建设,在基层成就一番事业。

二是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巨大反差。即便对于那些抱有满腔热情,准备在基层大展身手的大学生而言,从城市到农村,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巨大反差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消化。简陋的工作环境、纷繁的琐事、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势必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挫败感。

(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履职困境

1.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学校所学的专业都属于人文社科类,极少数来自农业和其他产业相关的专业,其专业构成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村官们的工作实效。“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据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反映,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对农村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尽管在选派大学生村官下基层时,各级组织部门都尽可能考虑到所学专业的因素,并在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安排业务培训课程,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难以深入了解农村情况,充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和法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深深地感受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

2.缺乏农村生活的经历,群众基础薄弱,处处受局限。在本次调研和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近四成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其自身才能仅“发挥了一点点”或者“没有发挥”,其中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大学生村官原本生活在城镇,缺乏农村生活的经历,再加上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工作的群众基础薄弱,和村民的交流沟通存在一定困难,工作开展过程中屡屡受局限。

3.借调现象频繁,事务性工作居多,难以大展身手。在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的过程中,所调研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都是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计划、总结或报告的撰写等综合事务性工作,加上各地都有不少村官被乡镇政府借调,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与选聘初衷相差较远。在农村工作需要长期磨练才能获得足以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威信,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较少,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农村群众和“本土”干部对他们并不十分重视和关心,不注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传帮带”,种种原因致使大学生村官们很难参与农村的发展决策,遭遇事业发展“瓶颈”。

(三)“非官非农的”角色困境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角色很多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任职,大部分都是担任村支书或者村主任助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非本地户籍的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无法参与农村选举,只能继续担任原职或离开。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编制,又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干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不具有决策权。同时,加上有一些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很难迅速融入到农民生活之中,这种身份角色的处境不利于大学生服务农村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四)未来出路困境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应进行有序流动,有序流动的渠道分为留村任职、招录公务员、自主创业、继续深造和另行择业等五种。三年时间转瞬而过,访谈中不少大学生村官纷纷感慨,留给自己的选择,只有自谋出路这条路。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编制,似乎一直不缺编,农村这些岗位却对“对农村充满感情的村官”没有感情;三年后参加考研,依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但却失去了年龄优势;自主创业的人也寥寥无几。政策的良好意图遭遇现实的无奈与困惑,“我们感到很迷茫,也很消极”,苏北某市一位任期将满的大学生村官如是说。

五、对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政策制定的若干建议

基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迎难而上,认真研究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完善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的相关政策,建立大学生村官“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长效培养机制。

(一)选人:有效宣传,因地制宜,量身定岗

在选拔大学生村官之前,应首先明确实施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的意义和宗旨,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工作,明确宣传方向,把握宣传重点,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传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和优势,为大学生到基层任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地方政府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之前要实地调研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及人才需求,结合大学生的籍贯、专业、特长、能力,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人岗匹配,避免“选错村,来错人”的尴尬境地。

针对调研中部分地区所出现的大学生村官“杂事偏多,无事可做,不能自主开展工作,做事无积极性”等问题,有关部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在安排担任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等岗位的同时,可以要求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妇委会主任、文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职务,负责宣传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参与村务管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等职责,充分调动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发挥所长,给予他们充分锻炼的实践平台,使他们全程参与农村工作。

(二)育人:因需施教,强化培训,讲求实效

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问题上,坚持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有效地结合,坚持因需施教,讲求实效。

一是要开展“集中式”教育培训,熟悉乡土人情。在大学生村官上岗前集中开展政策法规、乡情村情专题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熟悉工作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二是提供“菜单式”学习教育。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惠农强农政策法规、科技兴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主创业等主题开设职后培训专题,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培训班,采取小班授课、分组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大学生村官“自主点菜”,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三是实行“帮带式”指导,积累工作经验。有关部门要积极安排乡镇领导、村干部、富有经验的基层工作人员每人联系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指导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级事务,安排任务有的放矢,言传身教,促使其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四是搭建多方位实践平台,培育复合型人才。举办调研交流、创业论坛、现场访谈、技能比武等主题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村官全方位展现才华,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三)用人:因势利导,严格管理,健全机制

第一,要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关于大学生村官待遇和保障措施的相关规定,切实为大学生村官投身基层工作解决好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之上,地方在选聘公告中应尽量明确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资待遇水平,对于承诺的待遇标准一定予以兑现,以免造成心理落差,引起负面情绪。

第二,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考核考评机制。制定一套符合各地县情、乡情和村情的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全面监督;规范大学生村官任职档案制度,确保每位在岗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工作、出勤、获奖等情况有据可查,并实行党员群众定期评议,分管领导按月签阅,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调阅,确保从上至下各部门、各群体都能全面掌握村官的工作动态。

第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根据美国管理学大师麦克雷戈的“X-Y理论”,制度、规范、原则以及对员工的人性关怀,两者结合,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价值。因此,地方政府在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中,可以建立“及时解难,让大学生村官干有想头”、“政治激励,让大学生村官干有盼头”、“精神激励,让大学生村官干有劲头”的多层次激励机制。除了及时为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学习排忧解难外,还要制定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将作为加分、奖励、培训、续聘、解聘、提拔的重要依据。此外,上级领导干部也应定期深入基层,倾听想法,解决困难。

第四,要建立实践锻炼机制。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特长,要定期选派大学生村官在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农村综合改革、民事纠纷协调等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去掉大学生村官身上的“书生气”,促使其在实践中历练提高,让大学生村官觉得“有事做,有挑战”。

第五,要健全典型培育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培育制度,充分运用各级媒体宣传先进典型事迹,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

(四)留人:因才适用,积极扶持,合理流动

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不做实事,浮在表面,晃悠晃悠后走人”的现象,有必要健全“因才适用,合理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出口机制。可参考的做法有三种:

第一,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乡镇机关公务员选拔渠道打通,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链接,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成长”的导向。例如,浙江省余姚市每年招考乡镇(街道)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时,采用安排一定比例定向招考或专项加分的办法,向在村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倾斜。桐乡市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两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及时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镇、街道后备干部,进一步畅通大学生村官“出口”。

第二,对那些有思路、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扶持,使其成为带领农村致富的创业者和领头羊。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帮扶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尤其是解决创业贷款和融资问题,为其提供创业平台,让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苏省在拓宽大学生村官创业融资渠道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成立了江苏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工程扶持基金,该基金的成立将有效解决因银行信贷规模等原因限制,而导致大学生村官创业融资需求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此外,淮安、常州、镇江、沭阳等多个地区也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对于那些任期届满后不适应村务工作的大学生,会通过人才市场竞争进入企业就业,由于在村任职所积累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能力转换和适应企业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为即将进入企业就业的一部分村官缩短新的职业适应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村官队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政策设计、环境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设要经历一个从论证、实行、反馈、调整到完善的过程,江苏各市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能力培养、工作激励、创业扶持、有序流动等方面均已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正处于反馈和不断调整的阶段。各级政府、高校、村官本人都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努力探索并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

[1]魏翠妮.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以江苏省大学生村官为例[J].教育探索,2014,(6).

[2]姜佳莉.大学生村官培养现状及培养机制完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1-83.

[3]王冬岩.当前大学生村官选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4,(17).

[4]付建军.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实证研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5]构筑基层培养链力促大学生“村官”成功转型[EB/OL].http://www.yydj.cn/info_show.asp?sysid=4432/2011-03-14/2014-08-06.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