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燕青
盛世兴茶,是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记者特意采访了有二十多年市场实践经验的杭州茶人陈一溥。陈一溥就适逢盛世如何兴茶这个话题,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5个小时不间断聊茶,我们和陈师傅告别的时候,“讲起茶,我还能说上三天三夜。”他哈哈大笑着说道。
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好似都不够尽兴。与茶有关的话题有成千上百个,这次我们却只和陈师傅聊一聊“茶,原本的模样”以及“在茶的生命现象过程中,如何在传统的轨道里,实现传承和创新”。
说起目前的茶圈,陈师傅有点自己的小忧郁,觉得就像大同世界,所有的发展都在一端。就像我们坐飞机,都坐在飞机的一侧,就会导致不稳定。
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茶缺乏敬畏心”。茶和敬畏心,看似很抽象的两个名词,在陈师傅看来,却是茶之根本。他觉得,茶有气质、有智慧、有脾性,它是一个生命整体。他不太喜欢大家坐下来一聊茶,就聊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这就像是盲人摸象,评头论足,自说自话,见不到茶之真性”。
二十多年的市场实践和生产实践让陈师傅更尊崇传统,他更愿意在传统里面与茶惺惺相惜。现在茶界竖起了一面深加工的旗帜,觉得茶产业的出路在深加工,但陈师傅并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这是一些喝了速溶咖啡的资本头脑发热,闯进茶界来的“歪风邪说”。
茶有其明确的属性界定。陈师傅举了个例子,说明“不专业的资本”进入茶界的状况。“这就像是手机上有时钟功能,就号召钟表生产商生产手机了。”他认为,深加工属于食品加工,深加工茶产品是工业化产品,只是作为食品原料或添加剂,它和我们平时喝的茶毫无关系。
“界”,对于茶来说,很重要。这些年,茶业界一直有“跨界”的声音。但陈师傅觉得,要说“跨界”,那茶界也是被“跨界”。对于陈师傅来说,守护茶的纯粹性义不容辞。“外界资本进入我们欢迎,但是首先要有对传统产业的敬畏心,尊崇产业伦理。我们所说的‘茶’是传统意义的茶,是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茶’,并不是某几种特殊成分的溶液或饮料。”不同于深加工,陈师傅非常尊重精加工。“茶叶市场大部分是毛茶市场,精加工做得还不够深入,而精加工正是界内的,是传统的,是制茶学里的核心技术。”陈师傅非常郑重地说道。
我们问陈师傅:“什么是你理解中的传统工艺?”
“运用传统的制茶理念,借助机械化的量化生产。”陈师傅说道,“现代人一听说‘传统工艺’就以为是‘古法全手工’。于是,他们就用‘小农意识’将传统全盘否定。”在陈师傅看来,传统工艺包括古法全手工和工业化生产,运用传统的工艺也可以实现量化生产。
陈师傅不认同一些人不管产业现状就嚷着要“升级”,要改变“结构”。“所谓的茶园升级,就是大面积的机采茶园改造和新机采茶园扩建。这是对中国茶资源优势的叛逆行为。”陈师傅认为,中国茶的优势在于品种(各种原种茶)和工艺(六大茶类),而这个优势都是建立在手采基础上。所以,在陈师傅的心中,一直坚信茶业发展的方向是手工采摘的原形茶。
陈师傅对茶业的发展很有信心,对于一些鼓吹负面能量的人士,陈师傅发出了自己犀利的提问:“一个年产值规模只有一千亿的茶产业却养活了全国七千万茶农,有人难道认为这样的产业现状还不好吗,还不健康吗?”
茶,具有自然属性。
有性繁殖,利用茶籽进行播种;无性繁殖,利用茶树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在人工创造的适当条件下,使之形成一株新的茶苗,如扦插、压条。陈师傅似乎并不赞成在茶的发展过程中有太多人为添加的痕迹。他主张有性繁殖“只有茶味的茶”,茶应该是自自然然生长、发展的。
一泡茶,我们只有立足在纯真的茶味上才可以论其他种种,如果茶味不正,那么谈论保健、安全等问题就毫无意义。聊到给当下茶企一些建议时,陈师傅觉得,大茶企要卖产业思想和主张,用产业思想确立起江湖地位,用企业主张赢得市场信任;对小茶企来说,要选择茶品卖时间,陈师傅估计,在5年之内手采茶原料将急剧下降。
陈师傅爱藏茶,他喜欢茶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的转化,这一种变化,蕴含着茶的承载性和可能性。承载是对传统的致敬,而可能是对创新的肯定。对茶,他有两字真诀,“养护”,养,茶、茶园、茶资源;护,人、茶人、制茶人。
陈师傅对中国的茶产业信心满满,他深信,只要坚守传统,茶产业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