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丰镐
茶叶标准是从1931年上海商品检验局建立茶叶出口标准开始的。初时标准规定只有6条,即红茶、绿茶品质不得低于标准样茶,其他茶不制实物样,香味相当即可,水分、灰分不得超过规定,包装良好不得破损。后经1932-1937年五次修订,渐趋完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恢复出口检验时,仍沿用1937年标准。1947年,前经济部作过一次修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对茶叶收购和加工领域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视,从1950年起,逐步建立收购和加工标准样,并随形势的发展逐步完善,从而保证了茶叶质量的稳步提高,适合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1950年,外销红绿毛茶收购等级的划分标准是:按毛茶的色、香、味和外形、叶底、干湿程度,依据毛茶的精制率分为6级,规定最低级(六级)精制率为60%。
1952年,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对精制率相同而品质有差异的,再分出两档,以利精制茶厂选料加工。
1953年,继续以精制率为分级标准,内外销红绿毛茶均分5个等级,按品质分数分档。
1954年,毛茶等级不以精制率和品质分类评定,改评分为评等。浙江省中国茶业公司规定的原则,将外销红绿毛茶的级内茶分5级19等,每个级的中准设置收购标准样。
1967-1971年进行等级简化试点。1972年浙江省全面试行简化等级,将烘青与炒青统一简化为6级12等,连同将原粗茶六级、七级并为一个级,即为7级14等。每个级有两个等组成,级的标准样由级的中等改为级的下限,逢双等设置。
工作人员在认真检测分析摄/李萍
1950-1952年,中国茶业公司研究规定:外销绿茶的珍眉和珠茶各分5级,贡熙、雨茶、秀眉(副茶)各分3级。成品品质审评标准,规定五项评分因子(形状、香气、水色、滋味、叶底),每一茶类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50分。
1953-1962年,外销珠茶和眉茶执行苏(苏联)、新(新民主主义国家)、资(资本主义国家)销加工标准样。苏销茶加工标准样实行“两档制”,各花色等级均有两只标准样。一为中准样,一位界限样。茶厂对照中准样加工拼配,如品质在界限样以上的,可出厂交货。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茶厂认为以一档制为宜,取消界限样。资销茶和新销茶的拼配和品质水平,由中茶上海市公司决定。
1963年,取消苏销茶,组成统一加工标准样。
1966年,绍兴、三界两珠茶厂试行“四就出口”,即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储存、就地出口。从而将加工标准样改为按出口茶贸易样加工。1967年在眉茶厂全面推开。
外销茶越红工夫茶在1962年前建立苏销加工标准样,1963年,改为越红工夫加工标准样。
1. 茶叶品质:按照对外贸易部核定的各类各级出口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包括绿茶贸易样)执行。
灰分、粉末、碎茶含量:出口茶叶产品的灰分、粉末,根据外贸部出口茶叶检验暂行标准规定执行,工夫红茶和绿茶的碎茶含量不得超过各类各级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测定的碎茶含量。
2. 灰分、粉末、碎茶含量:出口茶叶产品的灰分、粉末,根据外贸部出口茶叶检验暂行标准规定执行,工夫红茶和绿茶的碎茶含量不得超过各类各级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测定的碎茶含量。□(作者系高级工程师 原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所长 原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