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燕青
科学 稳定 安全 健康是—茶叶标准的追求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谈茶叶标准
本刊记者 谢燕青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 摄/渔樵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陆羽《茶经·六之饮》)
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叶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到了唐朝,已形成家家户户都喝茶的饮茶风气。但在这大部分的历史时间里,并没有任何可以称作标准的东西来规范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茶叶的种植、加工技术和贸易规则,主要靠“口口相传”来实现。茶农之间相互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实现传承发展,所以茶叶发展历程非常缓慢。
如今,茶产业对标准日益重视,品牌与标准慢慢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那么,标准是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在茶叶的发展中的呢?此次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请他谈谈茶叶标准以及标准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
茶博览(以下简称茶)
郑国建(以下简称郑)
茶: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茶叶标准是怎样一步步诞生的?
郑:从我国发现茶叶起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标准的东西,茶叶发展的历程自然缓慢。我认为,茶叶标准的产生大体可以溯源到唐宋时期。那时的民间斗茶,各地均采用大家协商一致,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斗茶程序”和“胜负评判标准”进行。这些“斗茶程序”和“胜负评判标准”具有标准的特征和功能。
19世纪,我国茶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造成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消费需求。1931年后,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茶叶标准和贸易实物标准样,使得我国的茶叶生产、贸易和监管工作有据可依。从此,我国的茶产业才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茶:茶叶标准对茶产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有什么意义?
郑:标准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我概括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往往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方式推广和应用,能有效促进茶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行为,使茶农种茶、茶企制茶、茶商卖茶等活动有据可依,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秩序最佳化的目的;三是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纷纷把标准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也是如此,国家相关部门和科研技术机构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您刚刚提到了“标准化”,“标准”和“标准化”有什么区别?
郑:标准是一种参照物,一种用来判定某一事物的根据。通常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相关方协商一致,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或样品)。而标准化是指围绕标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我经常用一个故事来比喻“标准”和“标准化”的区别。“郑人买履”的典故听说过吗?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先用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准备再用这个尺码去买相应的鞋子。在这个过程中,测量用的绳子是工具,量好的尺码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而用绳子测量买鞋的整个过程,就是“标准化”。
茶:目前,我国茶叶标准的现状是怎样的?
郑: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缺少茶叶标准”或者“没有好的茶叶标准”。这些观点肯定不对。实际上,我国的茶叶标准数量众多,技术水平较高,是世界上最多最全的。
目前,我国茶叶标准,从横向来说,可以按茶叶生产过程或茶叶质量控制阶段划分为八类:一是生产、加工和管理标准,包括茶树种子、苗木、生产加工标准;二是质量安全标准;三是产品标准;四是包装、标签和贮运标准;五是检测方法标准;六是机械标准;七是实物标准;八是其他相关标准。这八类标准涉及整个茶叶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全程标准化管理的目标。从纵向来看,我国茶叶标准分四个层次,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四个层次标准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补充,构成了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层次框架。
据我初步统计,截止2014年4月,我国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不包括与其他食品通用的检测方法标准,共有100余项;涉及茶叶的主要行业标准约有130余项;由全国各茶叶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省、市、地制定和颁布的地方茶叶标准,大约有500多项;目前,全国经备案的茶叶企业标准,估计有10000余项。
茶:那么,在具体实施茶叶标准化的工作中,有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
郑:客观的说,我国的茶叶标准与国际、国外标准,以及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由于我国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很多,有农业部、供销总社、商务部、质检总局、食药总局等部门,造成标准化管理体制分散。有的茶叶标准同时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该废止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没有废止,该备案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没有备案,给企业和监管部门造成很多不便。而且,现有的茶叶标准中,产前和产后标准比较缺乏,对茶叶生产各环节的覆盖性还不强。
部分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有的企业执行国标,有的执行省、地方标准,就会出现级别、等级不一样的情况。比如消费者去买一款茉莉花茶,有人买了标着“特级”的,有人买了“一级”,因为执行不同的标准,就会出现“特级”不如“一级”好的现象。
还有,部分关键标准的内容不够科学合理。我总结一下,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无、松、严。“无”是指,在GB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没有对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一些在茶树上禁用的农药和在茶叶中容易存在的农药作出限量要求。由于标准中没有这些项目,不少农药残留量较高的产品,却通过检验,作为合格产品流向市场,造成了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此外,这还会给茶农、茶企带来误导,误用禁用农药。有的人想,这些禁用农药通常不会被查验,我们用了也没有什么风险,这就是误导了。
“松”主要是指,在GB2763-2014中规定的不少指标过于宽松,如氟氰戊菊酯含量≤20mg/kg、氯氰菊酯含量≤20mg/kg、氯菊酯含量≤20mg/kg等等。这些标准太宽松,不利于《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标准执行。
还有些标准过“严”,比如,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稀土总量的要求为≤2.0mg/kg。这一标准过于严格,不少乌龙茶和黑茶产品难以达到要求。原料成熟一点的茶叶,稀土含量就会比较高,容易超标。而事实上,茶叶中稀土的溶出率很低,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茶:以上这些问题对茶产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郑: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最大危害在于,一旦出现茶叶质量安全事件,就会被国内外媒体用“茶叶中惊现禁用农药”、“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外标准数十倍或上百倍的茶叶,竟被判为合格品”等语言曝光。由此造成的被动局面,让茶叶企业和广大茶叶工作者苦不堪言。久而久之,会让消费者对茶叶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国内外消费者的信心,降低消费需求,最终会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用标准逐步解决的。
茶:在标准化工作中,您觉得还应该做哪些努力?
郑:标准化工作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关键是顶层设计。为此,首先要修改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再是,要进一步梳理、整合现有标准,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将我国现有的各种茶叶标准作进一步的梳理,废除不合时宜的标准,修改交叉重复和矛盾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批缺失的标准。此外,要尽快制定茶叶质量安全国家标准。我们要参照GB54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GB107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等标准的制定模式,由国家单独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并定期修订完善。
茶:我们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过程中,应该怎样依照标准买茶叶?
郑:消费者买茶的时候,一是看产地,比如买西湖龙井茶,如果产地标着绍兴、温州,那肯定不对。龙井茶的产区是浙江省规定的三个区域,其中西湖龙井茶的产区只有西湖产区。二是看产品标准,还有企业名称、地址,生产日期等。三是看品牌,一般消费者都会选择有品牌的大企业。特别是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企业管理相对比较规范,质量安全和品质有保证。当然,如果可能,最好泡一杯,自己亲自闻一闻香气、尝一尝滋味,与标准规定做一个比较后再作出选购决定。
茶:您提到,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过程中,会注重品牌,那么,标准和品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郑:我认为,品牌、质量、标准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打造公共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离不开产品质量;品牌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核心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产品质量的稳定则依靠标准来实现,只有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标准,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异性和稳定性,从而使品牌获得生命力。大量事实表明,那些老字号的茶叶企业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都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正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
标准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总的说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商超里琳琅满目的茶叶,我们该如何挑选摄/周希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