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燕青
标准和品牌就是诚信和责任
本刊记者 谢燕青
前阵子,我听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翁昆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家天台的茶企,通过努力跑市场,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后,终于进驻了麦德龙商超。这家茶企的茶叶进入麦德龙之后,很受消费者的喜爱,销量出乎意料地好。没几天,几千斤茶叶就全部销完了。货架上的茶叶空了,自然要补货。但这家茶企没有库存,拿不出茶叶。而与麦德龙签订的协议里,其中一项要求即保证供货。
这可怎么办?最后这家茶企只能去别的地方收购茶叶,可是收购来的茶叶品质无法保证。这下,问题来了。之前买了茶叶,喝了觉得味道还不错的顾客,再次选购相同的茶叶后,却发现味道品质变差了。一下子,很多消费者向超市提出了投诉。最后,这家天台茶企被“赶”出了麦德龙。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茶叶的口碑和品牌建立在稳定的质量上,进一步说,稳定的品质质量需要标准来规范。当然,从另一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规模化,也很难真正的标准化。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刘年艳提出茶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创建现代茶产业。所谓现代茶产业,是指市场导向、差异化、全球化、大流通、多元化同时关链增长性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大茶产业。
标准化,似乎是中国茶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而品牌与标准,也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种近似血浓于水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4年第11号公告,《茶叶分类》国家标准自2014年10月27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茶叶标准形式进行分类,有利于推动茶叶质量检验工作的进行,为消费者权利维护和茶叶市场监督提供了很多便利。
从大概念来说,茶叶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实一虚。“实”的方面是关于农残、重金属等含量,这是可以明确测量的,一是一、二是二,有数据为证,造不了假。但等级等感官品质方面则是通过感官来判定,用感官术语来描述。这中间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茶产业市场上有不少标着“有机”、“天然”的茶产品,但大多数没有可视的透明化生产过程、真正可追溯的生产体系,存在着安全、健康问题。
说到底,标准在茶产业中起着引领作用,逐步规范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而标准最终服务的是我们的消费者。茶产业标准化,意味着茶叶的质量品质有保障,消费者对自己喝到的每一口茶都充满信任。消费者一直信任的茶叶,自然是成功的品牌。
标准化是打造茶叶品牌的一个趋势,这似乎毋庸置疑。企业煞费苦心,穷尽多年之力,打造品牌的目的,无非是卖出好茶。茶园标准化、机械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不知不觉,标准已经贯穿在茶叶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发展现代茶产业的需要,标准的地位举足轻重。做品牌的核心是标准化,标准化是最根本的问题。
茶叶要有销路,品质保证是最基本的前提。而品质要有保证,首先还得从茶园基地建设抓起。
早在2009年,就有茶企通过对品牌茶叶生产基地标准化改造,尝到了“甜头”。2008年,嵊州市黄泽明山茶场里连片老茶园,以生产大宗茶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茶叶亩均产出仅1000多元。
2008年底起,明山茶场先后投入2500万对园区内的老茶园进行了逐步改造,新改种换植成白茶、龙井43、乌牛早等优质良种茶2300亩,形成连片3000亩的良种茶园,实现了路、渠、林配套,园区被命名为嵊州市2009年度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当时,明山茶场茶叶标准园负责人徐洛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以创建全国茶叶标准园为契机,对园区周边茶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建标准茶园5000亩,力争实现标准园年产名优茶150吨,年产值2500万元。正是通过对品牌茶叶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改造,提升了茶叶品牌内在质量。
“品牌打造的第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茶园基地的建设。”四川省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学说,茶园基地是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对茶园基地的建设,才能从源头上保证茶叶品质的安全和卓越。
在皇茗园茶业今年的工作计划书中,在有关茶园基地建设方面,皇茗园茶业明确提出:从2014年到2016年,公司将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成5万亩绿色茶叶基地;同时,从2014年到2017年,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及“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成10个千亩有机茶基地。
“与绿色茶叶基地建设相比,有机茶园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杨文学说,有机茶园的建设,首先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以及生产的茶类选择确定栽种的优良茶树品种,进行良种搭配栽种,充分发挥各种良种茶树在品质方面的综合效应。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一安排、连片集中、合理布局,多种树木、花草,美化茶区环境,从而逐步实现茶园的有机建设转换。
我国多省市对标准茶园的建设极为重视,从政府到茶企,都希望通过标准茶园的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年,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鸡飞乡云馨茶叶专业合作社八甲村望城关茶园被列入“全国2014年菜果茶标准化创建项目”,希望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全县茶园标准化水平,有效推进鸡飞乡茶园提质增效,促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
福建省政府提出,将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等技术,完善配置茶园道路、蓄水池、滴(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到2018年,全省将改造完成40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省级以上财政对生态茶园建设给予每亩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
近三年来,安溪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共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茶山生态修复。2014年,在莆永高速感德段两侧的茶园里实施带状退茶还林,建设茶园防护林带,总长度达22公里,同时,套种树状金银花树约4万株。而在2015年,感德镇计划再造防护林带50公里,打造百里景观林带,实现茶园的绿化、美化。除此之外,由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研究所、美国蒙他拿州立大学与感德镇老固茶叶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的茶园生态修复课题研究,也已成功列入国家948科研课题项目,其也是目前在安溪唯一一个被列入国家课题的茶园研究项目。
生态标准茶园的建设,为茶叶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化的包装流程 摄/足奚
标准化生产、市场、效益,看似不相关的三个字,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贵州省农委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说,没有标准化,什么都是假的。做品牌的第一个前提是要有市场份额,第二个前提就是要有标准。可以设想,每一瓶茅台酒拿出来都不一样可是不行的。自今年4月开始,贵州省质监局、省农委在全省开展茶叶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修)订工作,将建立10项茶叶品牌标准体系,预计今年年底全面完成贵州省重点品牌和公共品牌的产品标准、加工技术标准的制(修)订。10项茶叶品牌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黔茶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品牌化、集团化发展。使得黔茶从茶树种植、管理到茶叶的采摘、加工,即黔茶从“茶园到茶杯”都有了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规范。
福建省政府在下发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提出,优先将茶园采茶机、修剪机、微耕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享受补贴政策。到2018年,全省建成100条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省级财政给予每条生产线总价3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同时完成1000家茶叶初制清洁化加工厂改造,省级以上财政给予每家20万元的补助。
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全面启动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计划通过三年的技术规范和推广,在1.6万亩示范区内,建立茶叶种植、加工等规范的技术体系,实现茶叶标准化生产,同时,打响“长山剑毫”这一共同品牌,提升茶叶品牌价值,不断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示范区内,将建成以壹零捌、醉园春、春沁、坞庄、玉雪春等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点,全面推广“长山剑毫”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加工等级两个省级地方标准,“茶区林网建设规程”市级地方标准,将生产标准覆盖到产前、产中、产后等茶叶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从鲜叶采收、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全程质量控制。
除了政府对茶叶标准化的支持,茶企们也是使出十八般武艺,让消费者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喝到的茶都是同样的品质。
广西省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已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茉莉花茶产业“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实行种植、加工和检测三个环节的标准化,打造绿色产品,树立绿色品牌。
在茉莉花种植标准化方面,该县结合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采取“企业+基地+花农+科技”的合作模式,实行无公害栽培,提高产量和质量。县政府每年都对茉莉花种植进行扶持,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实施老龄低产改造工程,实行茉莉花优质优价联动,大力推行无公害栽培,建立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提高茉莉花产量和质量。目前,该县茉莉花已全部实行无公害栽培。
在茉莉花茶加工标准化方面,县政府积极扶持和引导县内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车间,严格执行茉莉花茶窨制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逐步淘汰规模小、设备落后的企业。据横县茉莉花产业管理局统计,目前,该县150家花茶加工企业已全部通过QS认证,并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在茉莉花茶产品检测标准化方面,该县茉莉花茶产品实行常态化检测检验。该县中国茉莉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拥有气(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等近160台(套)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检验仪器设备,为茉莉花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9月,三明市质监局发布2014年1号公告,批准SMS/T 003.1-003.4三明市农业地方标准《尚书品茶》系列标准。这是我国首次推出茶叶公共品牌管理标准。
“国内现有的茶叶农业规范标准,大多是立足于对特定名茶或地区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的质量控制上,还没有与茶叶公共品牌建设管理的相关标准,在这一方面,《尚书品茶》农业标准规范开启了先河。”三明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局副局长李茂胜说。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尚书品茶》系列标准的实施统一了三明市“尚书品”这一茶叶公共品牌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整合三明优质茶叶资源,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把“尚书品”品牌优势转化为茶产业优势,提升全市茶业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尚书品茶》系列标准或许可以成为我国公共品牌借鉴学习的经验。统一公共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保证了茶叶的品质,也提升了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茶叶标准化已成为中国现代茶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越来越重视茶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今天,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创造和培育品牌的关键,也是技术推广和产品创新的关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