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三大部类划分与经济结构调整

2014-01-03 02:15郑志国
当代经济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

郑志国

摘要: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具有不可磨灭的科学意义,但是难以全面反映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可以也应当结合当代经济实际予以拓展,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引入第三部类概念,实行三大部类划分。概括地说,第一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第二部类是指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第三部类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这样按照社会产品结构来划分社会生产三大部类结构,划分结果比较周延,有利于根据社会产品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也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社会生产;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D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0-012-07

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十分复杂,除了物质资料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资料,包括各种服务、科学技术产品和人力资源。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具有不可磨灭的科学意义,但是难以全面反映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可以也应当结合当代经济实际予以拓展。本文拟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问题。

一、马克思对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和局限

社会生产三大部类划分基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为了论述三大部类划分问题,有必要分析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和局限。

1.两大部类划分的科学意义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两大部类划分实际上在逻辑上包含两次具有递进关系的分类:首先是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揭示其用途差异;之后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进而划分出涵盖社会总产品生产的两大部类。马克思所讲的商品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生活消费的形式差别,就是商品的两种不同用途,构成划分标准或根据。无论各种商品多么复杂,其基本用途无非是两种:一是用来满足生产消费需要;二是用来满足生活消费需要,或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创造某些条件。这一划分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永远不会失效。马克思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研究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说明了两大部类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揭示了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规律。

2.两大部类划分的局限:未涵盖非物质资料

毋庸讳言,两大部类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划分对象只包括物质资料及其生产活动,未能涵盖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活动。这里所讲的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是从经济学意义上对社会总产品的一种分类。物质资料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内的物质产品;非物质资料是指除了物质资料之外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哲学中,物质是指客观实在,作为社会生产结果的非物质资料也属于物质范畴。因此,无论是物质资料还是非物质资料,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体形态和使用价值确有差别。物质资料一般都具有直观的物理特征,通常是实物产品,靠其物质技术性能来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非物质资料则不一定具有直观的物理特征,有些虽然以一定的实物为载体,但其使用价值主要不在于这种实物的物质技术性能如何,而在于寄存于这种实物的非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功能。

虽然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总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他也充分肯定了交通运输等服务具有生产劳动性质,教育培训、科学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劳动形式。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非物质资料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为了便于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撇开了非物质资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总产品和总生产中,非物质资料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种类也日益繁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各种知识性产品,包括科技产品、信息产品、艺术产品等。知识性产品内容主要是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艺术形象,其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主要是各种试验模型和样品、书刊(论文、著作)、报章、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学术报告和演出活动等。第二,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表现为经过教育培训所形成的劳动技能。第三,各种服务或劳务,通常以活劳动形式提供,包括交通运输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在市场经济中,这些非物质资料作为劳动成果参加交换,从而具有商品属性和价值。表1反应了当代部分西方国家按价值计算的社会总产品中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所占比重,表1中各国非物质资料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大约在40-50%之间。为了全面认识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结构,必须把非物质资料和物质资料结合起来考察。

非物质资料的最终用途大体也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例如,有些服务和知识性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用途相似;还有些用于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资料的用途相似;劳动力也是在不同部门分别用于生产各种产品和直接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如果把各种非物质资料纳入社会总产品,允许改变两大部类的内涵和外延,则有两种方法可以在不增加新部类的条件下进行重新划分。第一种方法:以社会总产品的不同用途为标准,将用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分别计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即第一部类包括供生产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第二部类包括供生活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这样两大部类的外延就扩大了,可以穷尽全部社会产品。第二种方法:以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划分为基础,将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称为第一部类,将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称为第二部类。这样两大部类的内涵就改变了,也可以穷尽全部社会产品。尽管这两种方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未必可取。

上述第一种方法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外延,按非物质资料的用途差异分别划入两大部类。其中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分别划入两个部类还算可以理解,但是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作为非物质资料无论划入第一部类,还是划入第二部类,都显得不恰当。上述第二种方法改变了两大部类概念的内涵,把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分别称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物质资料成了一个部类。历史唯物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对物质资料生产来讲是严谨而适用的,有它特定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宜改变。为了既坚持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又全面反映当代社会生产结构,所以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引入第三部类概念,实行三大部类划分。

二、三大部类的划分对象和方法

在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扩大了划分对象,改进了划分方法。

1.国内外学者对三大部类划分的探索

国内外一些学者探讨了三大部类划分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观点,但是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德国学者罗莎·卢森堡(1913)认为交换手段是一种特殊的划分对象,并将其生产称为第三部类,同马克思所讲的第一、二部类并列。对社会生产部类结构的划分不仅要考虑各部类的特殊性,而且要看到它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虽然交换手段同一般物质资料相比有其特殊性,但是它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远远不足以同第一、二部类相并列,况且这种划分仍然把大量的非物质资料排除在三部类之外,不能穷尽社会全部产品。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等交换手段发挥交换媒介作用,属于金融服务工具,一般不进行独立买卖,其印制和发行活动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部类。

比利时学者曼德尔(1972)把生产破坏手段的军火工业称为第三部类,同两大部类并列。军工产品特别是各种武器的用途的确比较特殊,看起来既不是用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也不是用于满足民用产品生产需要。但是,撇开国家之间的侵略战争不说(不属于经济活动),各国的军工产品主要是用于国防建设,目的在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安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如果把各种军工产品纳入社会总产品范围,那么它们的用途也存在差异,可以比照民用产品的用途差异把它们分别划入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一个国家用于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是形成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因素,它对形成军队战斗力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一般民用产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因此这类军工产品的生产可以划人第一部类;军用食品、服装等产品是用于满足军队官兵的生活需要,可归入第二部类。一些国家允许私人买卖和持有枪支,这些枪支用于满足私人某种特殊消费需要,属于特殊用品,因此可以划入第二部类。至于这些枪支被用于谋杀和破坏活动,不能成为把它们划为社会生产一个独立部类的理由,正如一些民用刀具被用于谋杀和破坏活动,不能成为把它们划为一个独立部类的理由一样。

罗劲柏、何祚庥(1981)认为,应当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基础上增加一个以科学、教育等信息生产为主的服务部类。这是国内学者较早提出的三大部类划分的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对三大部类划分还是原则性的和粗线条的,未得到广泛认同。宋则行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的框架内,把第一部类划分为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两个部类,并同消费资料部类并列为三个部类。他还把各种消费性服务纳入第二部类,把生产性服务纳入中间产品生产即所谓第三部类。这样划分的依据似乎有点乱,也看不出有多大实际意义。刘庆都、顾宝孚等人将西方学者提出的三次产业划分中的第三产业称为第三部类,同第一、二部类并列。问题在于,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两组概念内涵外延均不一致,直接把第三产业称为第三部类在逻辑上不够严密。

2.三大部类划分的产品对象和产业对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大部类划分是从各种产品分类递进到产业或生产部门的分类。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进行三大部类划分,理应涵盖所有产品的生产和产业。

一定时空范围内全体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称为社会总产品,除了包括各种物质资料之外,还应涵盖各种非物质资料,由此构成三大部类划分的社会产品。例如,一个国家全体从业人员一年内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态上看,各种产品和服务千差万别,难以用统一单位来计量。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用于交换的产品和服务都具有价值,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从价值形态上近似反映社会总产品数量。下文将采用一定的方法分析三大部类的产品价值,计算它们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

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产业的生产活动构成社会总生产,包括各种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即除了传统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还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的总和构成三大部类划分的产业对象。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分工非常复杂,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产品和产业分类往往不一致。一个产业或行业可以生产属于不同部类的产品,一种产品可以由不同产业或行业来生产。例如,种植业提供的绝大部分产品最终是供人们消费的,从这些产品的产供销完整过程来看,最终表现为消费资料,因此可以把它们划入第二部类;当然,少数种植产品作为工业原材料使用,属于第一部类。又如,煤炭采掘业的产品大部分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使用,属于第一部类;少量煤炭作为消费资料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属于第二部类。尽管产品和行业划分不一致,但是从理论上讲,各种产品的实际用途是有明显差异的,可以实行严格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进行相应划分,这样就把生产各种产品的部门或行业纳入划分的产业对象。从价值形态上可以对不同产品和产业进行三大部类划分。

3.三大部类的产品和行业构成

概括地说,第一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采掘、冶金、重型机器、石油化工、工业用电和建筑、农用生产资料等行业属于该部类;第二部类是指进入人们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种养殖业、食品加工、饮食业、纺织和服装业、民用电力和住宅建设、日用工业品等行业属于该部类;第三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产品和服务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医疗卫生、体育等行业属于该部类。为明确起见,将三大部类及其所包含的产品和行业列成表2。

4.三大部类划分的逻辑方法问题

如果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其他产品,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部类,在逻辑上是严密的。但是三大部类划分实际上蕴涵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另一个层次是把物质资料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样把两个层次的划分结果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部类,从形式逻辑上看似乎不符合划分根据要同一的传统规则。

形式逻辑作为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处于发展之中,它的某些结论包括划分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跨层次划分法,为了既反映某种事物的全体对象,又突出其层次性,允许把不同层次划分结果排列为一个序列。例如,生物学对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的分类就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较有影响的分类方法称为“五界系统”,将全部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分为四界,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这四界同原核生物并列为五界。同样道理,三大部类包含两个层次划分,但是各部类外延界限分明,并不交叉,能够清晰反映现代社会商品生产结构。

三、三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比较

三大部类划分有何意义?这个问题通过上文对两大部类划分局限的分析已经得到部分说明,下面再通过同三次产业划分比较进一步加以分析。

1.三次产业划分的局限性

三次产业划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把人类生产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农牧业、工业、服务和科教文卫为主要标志,以此为依据划分三次产业。这种划分算不上严谨。如果说第一、二产业在历史上出现次序有先后之分,产品加工深度有级别不同,那么第二、三产业内部许多行业之间则没有这种差别。第三产业所包括的行业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并不一致,其中有些行业如商业、饮食业在历史上出现比第二产业中的某些行业要早得多,也并不从事深度加工。因此,笼统地讲第三产业在历史上出现晚于第一、二产业,或者加工度大于第一、二产业,未必确切。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有的只占1~2个百分点,同第二、三产业极不相称,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一些新兴产业逐步出现,被称为第四、第五产业。例如,王树林(1996)把精神产品及其生产活动称为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文化等部门,列入第一、二、三次产业之后。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也表明三次产业划分是有局限的。尽管如此,三次产业划分毕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结构,同两大部类划分相比有一定长处,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

2.三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区别

三大部类划分和三次产业划分的主要区别有两点:(1)两种划分的理论基础和根据不同。三大部类的划分以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为基础,以现代社会总产品的用途和物质形态差别为划分根据。它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后递进到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划分。与此不同,三次产业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及其生产特点所进行的划分,它不需要以对产品的划分为前提。(2)两种划分的结果有明显不同。第一部类的少数行业属于第一产业,多数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二部类的少数行业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多数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部类和第三产业包括一些相同的行业,但二者在外延上有差别。例如,餐饮业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按三大部类的划分应当属于第二部类,按三次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又如,房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各种住房,应当属于第二部类,但是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

3.三大部类划分的优点和意义

同三次产业划分相比,三大部类划分的优点在于划分标准永恒适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划分结果完全周延,穷尽全部对象,不论将来出现多少新产品和新行业,都可以划入三大部类中的某个部类。

首先,三大部类是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进而将物质资料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样就保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任何产品要么属于物质资料,要么属于非物质资料。划分对象没有任何遗漏,划分标准永远不会过时。

其次,三大部类划分将社会产品用途大体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完全符合实际。社会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最终应当用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只有这样,生产才是合理的。如果一个社会投入大量资源生产某些产品,不是用来满足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而是从事各种破坏活动乃至发动侵略战争,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持久发展;这样的活动不属于正常的生产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

再次,三大部类划分根据各种产品的物质形态和用途的差别进行产业分类,把产品、产业和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确立了判断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各行各业是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不可能像理论上对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划分那样泾渭分明。但社会生产必须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社会需要的是各种产品和服务,由此才产生相应的生产部门。判断社会生产结构究竟是否同社会需要相适应,最终要看社会产品结构状况。三大部类的划分是根据社会产品结构来划分社会生产结构,这有利于根据社会产品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

最后,三大部类的划分拓展了马克思对两大部类的划分,全面反映了社会产品和生产结构,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演化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奠定更加完整的理论基础。

四、三大部类结构调整:以中国的情况为例

目前国内外没有按照三大部类划分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因此缺乏三大部类统计资料。下面根据现有统计资料来估算和分析中国三大部类结构,并探讨相关问题。这样做既是对三大部类划分结果的检验,也是对相关结论的一种应用。

1.中国三大部类结构

按照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社会总产品数量或社会生产总量。从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第二部类的产品即消费资料可以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的主要项目之和来反映,包括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和用品类支出等项目。虽然三次产业划分与三大部类划分不同,但是因为缺乏三大部类统计资料,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某些统计资料来估算第三部类产出。根据第三部类与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相同的特点,从第三产业的产出中扣除不属于第三部类的产出,加上属于第三部类的产出,就是第三部类的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第二、三部类产品价值,剩余部分大体反映第一部类产品价值。

表3反映了2005-2011年中国三大部类按增加值估算的产出。表中第二部类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和用品类支出之和,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部类产出;第一部类和第三部类数据按照前述方法估算,虽然可能有误差,但是也大体符合实际。

表4反映了2005-2011年中国三大部类结构,第一部类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7.66%下降到36.99%,第二部类由24.09%下降到21.60%,第三部类由38.24%上升到41.41%。三大部类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不同,但是7年间各部类和各产业比重升降幅度大体相近。

2.调整和优化三大部类结构

(1)力求三大部类全面协调发展。三大部类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三大部类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三大部类协调发展。为此,要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深入研究三大部类演化规律,用于指导三大部类结构调整。西方国家近代工业化期间,第一部类比重一度接近乃至在部分年份超过第二部类,但是绝大多数年份第二部类比重大于第一部类;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第三部类比重逐步上升,分别超过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三部类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比重最小。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一部类比重大于第二部类,第三部类比重大于第一部类。在现阶段,必须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调整三大部类结构,理顺三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保持协调均衡发展。

(2)第一部类要加快转型升级,建成现代新型工业化体系。目前,中国第一部类比重大于第二部类比重,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表现。在保持数量适当扩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第一部类发展质量。把传统工业化行业与新型信息化行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化水平。加强各种新型装备自主研发,保证基本原材料供给,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争取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3)第二部类要按照消费需求变化调整内部结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这表现在第二部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偏低,因此其发展潜力巨大。要保证消费资料稳定供给,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营养结构,讲究服装衣着的款式、质地和品牌,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要。各种生活用品生产要注重提高质量,讲求经久耐用以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

(4)对第三部类各行业实行有差异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如前所述,第三部类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和公益性有差异,因此应当实行有差异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提高交通运输、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对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项目研究、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企业技术研发等应用研究和职业技术教育则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来加快发展,综合利用市场手段和其他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知识(科技)、高素质劳动力和优质服务。

责任编辑:梁洪学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
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深入推进金融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建设与和谐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延边地区对外投资发展研究
关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所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思考
曲靖市第三产业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