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泡水代茶饮提神
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这可以从胡适先生身上得到印证。
胡适先生开始与黄芪结下不解之缘是1920年的事情。那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束手无策。还是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他的病。由此,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熏蒸疏风调气血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患中风,说不出话来,遍请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黄芪性微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前面两个例子是正确使用黄芪的例子,而下面的例子,则是教训。
误作会“闭门留寇”
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位烹饪专家,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撰食事中一部重要著作,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正因为好吃便与黄芪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夏天,已过古稀的袁枚因贪口腹患了痢疾,腹痛腹泻大便为黏液血水樣。经医生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这时一位医生以袁枚年高体弱为由,错误地使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导致袁枚病情加剧。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审时度势,当邪气盛时,需要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应该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这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只有在邪气泻出之后,才能考虑用温补法来调补肠胃。后来他在一位老友劝说下改用大黄,疾病这才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