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秦希笛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通识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当时的一些学者基于大学是培养“完全、完整的人”的理念而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美国的帕卡德教授还指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1].当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则是由英国近代教育家马修?阿诺德所倡导,并逐渐在全世界大学中广泛施行.
我国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起步较晚,近年来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多样化发展.复旦大学重视开展通识教育,设立了不区分专业的复旦学院[2],这一大胆“试水”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改革智慧;中山大学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创设博雅学院与博雅课程[3],同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直接迈进大学校园.他们未接受过科学、系统的学习训练,就要面对自由度极高的大学生活.他们在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态度的建立和学习资源的搜索与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偏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很少开设有关学习科学的课程.这一学习类问题直接影响着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本文以青岛大学为例,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以青岛大学在校本科生为总体,从中随机抽取涉及文、理、工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开展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本科生对于学习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为学习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有效建议.
在现代社会,效率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效率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学习成绩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学习效率是知识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4].从策略的角度来看,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学习资源的使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内在因素.因而关于学习类通识课程内容的调查问卷由“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资源”三部分组成.
问卷发出共126份,收回12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样本为113份,占回收问卷量的91.1%.,
本问卷采用同质性信度法对所有题目进行检测,所得克伦巴赫α系数为0.628,大于0.5,说明问卷测试题目可信,此次调查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问卷全部题目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可得KMO值为0.516,划分为六个维度.经过删除无关题目整理之后得到KMO值为0.630,划分三个维度.与预设维度相吻合,因此可知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本科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会发现大学的学习与高中完全不同,高中“一门心思为高考”的学习目标、机械的死记硬背记忆法、以及纯课本内容的学习方式在大学课程学习中也不能完全适用.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本科生所学专业课或选修课中,有85.9%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上完全未涉及学习方法与技巧的相关知识,也有近80%的学生对于逻辑思维方法完全不了解或基本不清楚.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只有运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达到科学有效学习,真正做到研究为实践所用[5].同时,在对部分本科生的随机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类的课程十分感兴趣,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学习类内容的相关课程.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中发现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大学课程学习中运用有效学习方法的必要性.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怎样培养学习习惯、如何掌握记忆规律和训练逻辑思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还有43.4%和24.8%的学生表示目前最想了解逻辑思维方法和记忆法.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对学习方法方面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需求,并且由于专业区别、性格特点等个人差异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各个方面的内容有着不同种类的需求.此外,学生对于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十分感兴趣,想要在学习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学习其具体内容.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表示想要进一步学习理解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等学习内容.
有64.6%的学生选择最想了解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对各个年级的回答情况统计发现,四个年级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这一选项.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选择此项的原因在于自己最缺乏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或难以持续自己积极的学习动机.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稳定和提高有直接影响.因此,在讲授学习动机这一板块时,教师应将“保持学习动机”这一主题作为此板块的重点,全面系统的阐述讲解.
图1
对于保持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学生的需求较为多元化.由图1可知,23.9%的学生认为影响保持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是“有能够实现的目标”,40.7%的学生认为“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关键因素,选择“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对于失败能够科学归因”的分别占30.1%和5.3%.具体对各个年级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一到大四选择“对于失败能够科学归因”的比例都不超过各年级人数的10%.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正确归因的作用.归因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及终身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应增重正确归因这一内容的分量,使学生认识到归因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归因.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不会的知识查百度”已经是大多数本科生遇到问题的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有46.9%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来解决不懂的问题,其中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8.5%和51.5%,性别差异不大;而仍有33.6%的学生还是选择参考课本和辅导书——这一传统学习方式来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其中男生与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1.6%和68.4%,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由此可以发现女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使用书本这种传统学习资源,说明传统书本的学习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效果和成效,并且也说明学生经过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已经适应了书本学习;而只有很少部分学生会通过去图书馆查询资料或询问同学或老师来解决学习问题.
尽管学生现在大多会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解决学习困难,然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受到中考、高考中“主科”的冲击,在中小学教学中仍然未受到重视,并且受到地区与学校差异的影响,本科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分布不均、技术方法单一局限.
图2 本科生常用的网络学习资源调查(多选)
为了解本科生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现状与需求,我们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可以得知,本科生最常使用“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网上文库(百度文库、豆丁网等)”这两种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而对于其他几种网络资源则不经常使用;在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需求调查中,分析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最希望了解的是“专业学习网站与博客”和“青岛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库”这两类网络资源,并且对于“搜索引擎”和“网上文库”这两种经常使用的网络资源学生也想进行更深层的了解.
4.1.1 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是学习方法中的核心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很感兴趣,想要在学习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学习其具体内容.大多数本科生对于记忆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了解不深,而记忆法与逻辑方法的掌握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成绩的进步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类通识课程中关于学习方法的部分应将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而在教授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内容时,应着重介绍理解记忆法并由浅及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记忆法与逻辑思维方法的使用.
4.1.2 制定学习时间表,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
大学校园中的课程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有老师督促着记、背、写,而更多的是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往往有大把的空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以至于沉迷网络游戏或者荒废时光.因此,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而制定学习时间表是一项有效措施.调查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按照指定好的时间表进行学习,多数学生不固定时间学习,学习效率低.
在开设制定时间表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介绍学习习惯的相关知识:一是专时专用、按计划学习的学习习惯;二是教会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不再依赖老师、课本和唯一性答案;三是教会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也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在介绍学习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认知特点,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4.2.1 学习适量专业学习网站和博客,引导学生合理选取网络信息
目前在校本科生大多使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问题,很多学生会发现,虽然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但是却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经常面临这样的疑问:“只选其中一条,还是每条信息都摘取?”因此,提高学生信息查找效率具有很大必要性.如果学生要查找关于自己的专业方面知识,课程中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学术性网站和博客,鼓励学生使用“青岛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是每个大学都在进行的一项课程建设工程,其中包括了每个大学里的名师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视频、课件、参考电子书等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较高学术专业性,但是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面还未在大学生中推行,因此课程中重点为学生介绍课程资源库的登录和下载方法.
4.2.2 传统书本仍是主要学习资料,可增设高效利用教科书方法
尽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获取网络信息.然而,经过调查显示,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传统书本查找学习资料,尤其是女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书本这种学习资源来学习,所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且其对于广大本科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高效、权威的作用.因此学习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开设这部分内容时,应着重教授如何高效率的查找网络学习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教科书与参考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资料利用率具有很大帮助.
4.3.1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共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开放题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想要了解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个别本科生的访谈我们发现,本科生对于大学生活十分迷茫,不清楚怎样度过大学四年.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积极打工的、认真学习的、还有完全不学习光玩的,对此,大多数本科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亟需解决.在本课程中,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通过树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这样,只有大多数同学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对其他同学起到积极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3.2 学习模式与学习策略等方面可作拓展学习
还有部分本科生表示想要了解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方面,可以在课程中作总体纲要性介绍,例如可以介绍世界上影响范围较大的几种学习模式,以及常用的有效学习策略,而具体细节内容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深入学习.这样既能够在有限的学习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有限课时里开设重点学习类内容,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对学习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全面的涉猎与了解.
〔1〕A.S.Packard.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 on[J].North American Review,28:1829.
〔2〕乔连全,殷小平.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13-15.
〔3〕辛智慧.立人的尝试——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J].文化纵横,2012(3):92-98.
〔4〕周志明.试论学习效率及其提高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2(1):71-74.
〔5〕王辉,张建欣.学习心理学视角下移动学习中大学生心理特征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8):32-33.